- 年份
- 2024(4200)
- 2023(6172)
- 2022(5392)
- 2021(4755)
- 2020(4168)
- 2019(10047)
- 2018(9974)
- 2017(20090)
- 2016(11273)
- 2015(12694)
- 2014(13106)
- 2013(13285)
- 2012(12739)
- 2011(11659)
- 2010(11691)
- 2009(10544)
- 2008(10589)
- 2007(9829)
- 2006(8342)
- 2005(7500)
- 学科
- 济(52554)
- 经济(52518)
- 管理(32584)
- 业(29639)
- 方法(26374)
- 数学(23943)
- 数学方法(23769)
- 企(23375)
- 企业(23375)
- 农(13553)
- 财(13234)
- 学(12690)
- 环境(12281)
- 中国(12158)
- 地方(11208)
- 贸(9855)
- 贸易(9853)
- 易(9541)
- 制(9470)
- 业经(9097)
- 农业(8692)
- 和(8586)
- 务(8341)
- 财务(8328)
- 财务管理(8305)
- 企业财务(7874)
- 划(7748)
- 融(7571)
- 金融(7569)
- 银(7340)
- 机构
- 大学(169309)
- 学院(167680)
- 济(72512)
- 经济(71002)
- 管理(63846)
- 研究(57684)
- 理学(55233)
- 理学院(54594)
- 管理学(53684)
- 管理学院(53358)
- 中国(42320)
- 科学(36527)
- 京(35047)
- 农(31929)
- 财(31784)
- 所(30387)
- 研究所(27810)
- 业大(27283)
- 中心(26701)
- 财经(25812)
- 农业(25437)
- 江(25034)
- 经(23372)
- 经济学(23168)
- 北京(21915)
- 范(21700)
- 师范(21442)
- 经济学院(21211)
- 院(20290)
- 州(19388)
- 基金
- 项目(111763)
- 科学(87129)
- 基金(81142)
- 研究(79186)
- 家(71199)
- 国家(70685)
- 科学基金(59570)
- 社会(49757)
- 社会科(47261)
- 社会科学(47243)
- 省(43695)
- 基金项目(43512)
- 自然(39056)
- 自然科(38082)
- 自然科学(38069)
- 自然科学基金(37393)
- 划(37391)
- 教育(36432)
- 资助(33729)
- 编号(31755)
- 重点(25927)
- 部(25412)
- 成果(25386)
- 发(25100)
- 创(22810)
- 科研(22264)
- 课题(21873)
- 创新(21518)
- 计划(21472)
- 教育部(21419)
共检索到239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付雪 王桂新 魏涛远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需求结构,其变动会引起碳排放强度增长;GDP增长不会降低上海碳排放强度,因此为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鼓励低碳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比例;中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系数变动影响远比生活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变动的影响较大,更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第二产业中完全需要系数高的行业更需提高效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开亚 何彩虹 王桂新 张浩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测算2000—2010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以2000年为基年,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上海市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碳排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交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主要作用。能源结构对促进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用较弱,但有增强趋势。②交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人口数量和人均GDP始终表现为正效应,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除2004年外均表现为负效应,起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始终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有重要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慕强
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东盟五国1971-2007年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盟五国总体来说,强度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则随着时间推移从强度效应转向碳排放系数效应。(2)印尼强度效应以及菲律宾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是东盟五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3)就国别而言,影响碳排放强度总效应变化的因素中,印尼由强度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泰国由结构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应用三层嵌套结构式I-OSDA方法,构建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年-200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行业,碳减排的是能源工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佩珊 计军平 马晓明
本文以广东省1997年、2002年、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历年能源消费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等6个因素对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加了204.50Mt-CO2,其中,最终需求规模扩张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率为182.8%,相反,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1.9%,其余4个因素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0.9%;②最终需求规模是引起各部门隐含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半数部门因其产品需求而...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消费 SDA分解 广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吴开亚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测算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量;基于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居民消费水平、部门排放强度、部门中间生产需求结构、人口规模及居民消费结构。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规模均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部门排放强度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中间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则经历从负到正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动尚缺少低碳维度的有力支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崔佳 解品磊 赵文晋 段海燕 王宪恩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完美迪氏指数分解(LMDI)将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分解为技术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并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碳排放强度驱动效应进行测度,分析各省份的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驱动类型。研究显示,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我国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最显著因素;各省份碳排放强度空间驱动类型共有4种,分布特点显著,这对我国新时期国家及各省份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菊娥 陈月璇
文章通过对历年甘肃省五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工业行业对这五个部门以及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碳排放强度 甘肃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计算了1999-2010年无锡市各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99-2010年期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59.6%。采用改进的差值因素分解法,从效率效应、结构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在1999-2010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中,结构贡献率为42.84%,效率贡献率为57.16%;1999-2005年结构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76.23%;2005-2010年效率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为81.73%。
关键词:
工业行业 碳排放强度 产业结构 无锡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城镇化率 灰色关联 能源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彼爱 高建华 徐冲
采用IPCC提出的计算方法,根据1978到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碳排放变化趋势,并根据河南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数和能源结构数据分析了其对碳排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河南省碳排放量与GDP和能源消费保持着高相关和消长异步的特性,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而高能耗行业排碳量又占到工业的90%;从能源来看,煤炭是碳排放的主体。针对碳排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特点,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结构演进、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等应对策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分解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