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26)
2023(15176)
2022(13161)
2021(12155)
2020(10158)
2019(23560)
2018(23635)
2017(45148)
2016(24519)
2015(27753)
2014(27992)
2013(27891)
2012(26177)
2011(23654)
2010(23921)
2009(21908)
2008(21061)
2007(18654)
2006(16778)
2005(14564)
作者
(71023)
(59325)
(58778)
(56159)
(37952)
(28428)
(26929)
(23149)
(22659)
(21376)
(20417)
(19986)
(19095)
(18860)
(18387)
(18119)
(17427)
(17113)
(17070)
(16911)
(14928)
(14525)
(14388)
(13735)
(13347)
(13327)
(13143)
(12919)
(12057)
(11531)
学科
(119470)
经济(119356)
管理(66853)
(61604)
(50187)
企业(50187)
方法(45007)
数学(38474)
数学方法(38083)
地方(32005)
(29025)
中国(28214)
业经(25513)
(24415)
(22202)
农业(19642)
(18565)
贸易(18549)
(18196)
(17802)
地方经济(17569)
(17373)
环境(17055)
理论(17049)
(16414)
金融(16410)
技术(15272)
产业(15150)
(14684)
银行(14646)
机构
大学(351037)
学院(349285)
(147264)
经济(144091)
管理(136349)
研究(124385)
理学(117066)
理学院(115649)
管理学(113781)
管理学院(113150)
中国(91050)
(76115)
科学(75592)
(63627)
(62711)
研究所(57067)
中心(55565)
(55020)
(54286)
财经(50585)
业大(50267)
(48203)
北京(48074)
师范(47794)
(45715)
(45375)
经济学(44177)
(42681)
农业(42073)
经济学院(39482)
基金
项目(235541)
科学(184441)
研究(174982)
基金(168574)
(146066)
国家(144845)
科学基金(123853)
社会(109735)
社会科(103833)
社会科学(103804)
(92094)
基金项目(90242)
自然(79203)
教育(78957)
自然科(77239)
自然科学(77221)
(77057)
自然科学基金(75816)
编号(71920)
资助(68913)
成果(58633)
重点(52921)
(52174)
(51634)
课题(50111)
(48449)
创新(45149)
国家社会(44330)
教育部(44140)
科研(44048)
期刊
(172991)
经济(172991)
研究(108756)
中国(69218)
学报(52472)
管理(51546)
科学(49711)
(49302)
(46756)
教育(39934)
大学(39664)
学学(36935)
农业(34223)
技术(31976)
(30525)
金融(30525)
经济研究(27353)
业经(26759)
财经(24869)
问题(22504)
(21472)
图书(20222)
技术经济(18276)
(17764)
资源(17258)
(16838)
现代(16599)
理论(16521)
科技(16331)
国际(16054)
共检索到533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姚先国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上海和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中心的发展差距 ,估算了上海实现国际经济中心目标所需的时间 ,并在摒弃了传统的“极化—扩散”理论 ,而采用产业分工和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关系以后认为:(1)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任务将由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共同承担 ,作为全球视野中的大上海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浙江也是建设中的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一部分;(2)浙江和上海之间的资源流动是双向的 ,浙江和上海的经济关系不是单纯的“中心—边缘”、“吸纳—扩散”的关系而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3)明确浙江建设制造业大省和国际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发展目标 ,鼓励有条件的浙江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陆根尧  鲁慧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段学军  田方  秦贤宏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1982—2007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计算了各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不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度指数将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苏州市域内,历史轨迹呈现出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向南移动上更具相关性的特点,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人口重心的移动;分析表明,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趋向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小龙  沈建法  
在共同利益关系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城市合作过程的追踪和参与者的互动分析,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主导的城市合作。研究发现城市合作是一个从信息交流、专题合作到共同市场建设的过程,并且总结出发展的、促销的、协调的、资源共享的和战略的合作五种类型的城市合作。同时研究也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管治模式已经在我国出现。最后,文章不仅给出研究发现对区域规划和城市合作的政策应用,而且也指出了现有城市合作机制面临的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智敏,董捷  
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洲系指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 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意味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将逐渐转移至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同在一个大流域经济区中,经济上的联系十分密切,经济互补十分重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天成  朱晓华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1978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采用1978-2005年长江三角洲16市GDP数据,首先计算分析区域GDP增加的总量与速度,定量描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进而引入区域重心的概念,定量表示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GDP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长速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沿宁沪杭甬铁路呈"Z"型分布;发展速度较低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边缘及两翼地区;上海市与第二位城市的差距有所减小;区域GDP重心整体上表现出缓慢、定向的向西南移动趋势,表明区域差异总体上在不断缩小。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健  程永明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是我国经济联系最紧密、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区域。自改革开放后,三省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同时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也都大幅度的改善。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日益显示出其经济龙头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就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和估计长三角地区三省的产出缺口和宏观生产函数来研究其增长模式,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长三角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施毅超  牛高华  赵言文  胡正义  周永红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濮励杰,黄贤金,周峰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地关系矛盾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市化迅速,经济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同时,该地区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上管理等因素,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了该区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后,对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的建议和措施作了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闫浩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区 ,对该地区经济开放度( Economic Openness)作出正确的估价 ,并在此基础上决策未来发展 ,对指导地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开放度 ,并对该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玛力  朱道林  
为了揭示对城市地价影响显著的宏观经济因子,分析城市地价水平的合理性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不均衡指数”的概念,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为例,测算城市地价与宏观经济因子的不均衡指数。本文还评价了研究区域城市地价的合理性,并判断城市地价水平的偏高或偏低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昌峰  武清华  张落成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王静敏  
雾霾污染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与环境问题。基于改进产出密度模型,运用地统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2015~2017年雾霾污染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雾霾污染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各城市雾霾污染状况逐渐好转。(2)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局域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杭州、宁波和台州呈现低-低集聚特征,而滁州、扬州、镇江和泰州为高-高集聚型,污染区域集中于省界处,污染程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城际空间正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雾霾污染对本地区会产生负影响。(3)长三角城市人口集聚、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工业烟粉尘排放及城市建设均对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对外开放、能源消耗以及降水等因素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雾霾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集聚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共享治污基础设施等,形成雾霾污染抑制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郑魁浩  乔观民  刘键初  
本文运用区域分析法分别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南翼层次对宁波市发展进行定位 ,指出宁波市城市特色是港城 ,城市建设目标是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城市 ,并对宁波市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