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77)
- 2023(4579)
- 2022(3685)
- 2021(3382)
- 2020(2816)
- 2019(6443)
- 2018(5861)
- 2017(11452)
- 2016(5745)
- 2015(6541)
- 2014(6371)
- 2013(6325)
- 2012(5881)
- 2011(5210)
- 2010(5742)
- 2009(5639)
- 2008(4505)
- 2007(3896)
- 2006(3661)
- 2005(3642)
- 学科
- 融(25593)
- 金融(25593)
- 济(22200)
- 经济(22178)
- 银(21763)
- 银行(21753)
- 行(21242)
- 业(16114)
- 中国(15543)
- 管理(13426)
- 企(13220)
- 企业(13220)
- 中国金融(10886)
- 地方(8625)
- 财(8594)
- 制(8462)
- 方法(7535)
- 贸(6676)
- 贸易(6665)
- 易(6527)
- 数学(6403)
- 数学方法(6345)
- 业经(5905)
- 务(5902)
- 财务(5887)
- 财务管理(5879)
- 农(5805)
- 企业财务(5660)
- 体(4966)
- 事业(4663)
- 机构
- 大学(73850)
- 学院(73688)
- 济(35779)
- 经济(34923)
- 中国(28455)
- 研究(27154)
- 管理(25820)
- 理学(21143)
- 理学院(20884)
- 管理学(20700)
- 管理学院(20547)
- 财(18608)
- 银(15967)
- 银行(15445)
- 融(15212)
- 中心(15175)
- 金融(14942)
- 京(14507)
- 行(14485)
- 财经(14244)
- 所(13067)
- 经(13020)
- 科学(12852)
- 人民(12316)
- 经济学(12222)
- 研究所(11486)
- 国人(11213)
- 中国人(11144)
- 经济学院(11133)
- 中国人民(11048)
- 基金
- 项目(44807)
- 研究(35791)
- 科学(34762)
- 基金(32179)
- 家(26785)
- 国家(26552)
- 社会(23093)
- 科学基金(22663)
- 社会科(22166)
- 社会科学(22160)
- 省(17007)
- 基金项目(16353)
- 教育(15622)
- 编号(14538)
- 划(14195)
- 资助(13537)
- 成果(12765)
- 自然(12500)
- 自然科(12244)
- 自然科学(12242)
- 自然科学基金(12023)
- 发(11006)
- 融(10697)
- 课题(10574)
- 重点(10556)
- 性(10333)
- 创(10177)
- 部(9911)
- 国家社会(9871)
- 创新(9556)
共检索到132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麦挺 徐思嘉
所谓金融中心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国内金融中心;一旦其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超越国界,就上升为第二层次,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如法兰克福、巴黎、香港等;如果其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覆盖全球,也就一跃而上第三层次,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的自然结果;二是依靠国家对具备条件的中心经济城市的政策扶持。我国是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金融中心的建设属于国家战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上海金融发展水平虽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当今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本文将分析目前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难...
关键词:
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研究室财金贸易研究司课题组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这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联系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实现第二步、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提高我国国际战略地位的需要。这不是一般的工作部署,也不是区域性发展对策,而是关系到改革和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钧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有一个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资源贫瘠的小岛上实行完全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使这些小岛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类金融中心缺乏内在的经济实力,而仅仅具有一个表面繁荣的金融外壳,实质上是外国银行避税和逃避管制的“避税港”,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目标模式.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为中心而中心,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动向和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应该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 豫
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借鉴新加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把发展离岸金融作为突破口。具体做法上,一是大力发展不涉及本币的外汇交易、离岸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二是先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然后逐步允许具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开展;三是严格监管。借鉴有些国家发展类似业务初期的做法,场内和场外交易均在央行可监控的不同形式平台上开展;四是上海市和中央有关部门为金融机构在上海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较新加坡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更为优惠的税收等配套政策。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离岸业务 上海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玮
重圆远东金融中心梦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工作已经逐步展开抢滩上海1993年底,美国最大的国际银行─—花旗银行将其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分析家说,此举可能意味着香港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受到力争在21世纪成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的挑战。换言之,...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城市经济 金融机构 金融中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对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具有相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适合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又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文化缺失、金融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总量、健全的法律信用制度、发达的配套专业服务等基础环境,以便利金融机构的生存,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 改善金融生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和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努力...
关键词:
金融生态 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兰华
目前,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如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英国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等都把电力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支点,开展并壮大电力金融及产品衍生品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上海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有电力金融的一席之地,不应缺少电力金融这一环。然而,目前关于电力金融的市场研究,国内几乎属于空白。因此在总结各国电力金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尽快谋划上海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探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电力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研发满足电力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期货、期权与远期合约等电力金融产品,搭建规范运行与防控风险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洪波 罗芳
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的协同性表现十分明显。文章通过对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发现它们都各拥有大城市群,同时伦敦、纽约和东京又分别是这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由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协同共进的观点,并在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佐证。在现阶段,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撑和促进,而后者也将最先受益于前者带来的金融资本等优势,大力促进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一体化来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的完善和成熟,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 金融一体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彪如 连平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虽然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优势不同,因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它们共有的一些主客观条件分不开的。这些条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高度发达的世界性金融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