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53)
2023(4681)
2022(3863)
2021(3286)
2020(2695)
2019(5970)
2018(5949)
2017(11355)
2016(6193)
2015(7141)
2014(7097)
2013(7341)
2012(7160)
2011(6717)
2010(6557)
2009(5573)
2008(5135)
2007(4939)
2006(4388)
2005(4083)
作者
(21036)
(17347)
(17301)
(16468)
(11048)
(8456)
(7889)
(6897)
(6857)
(6234)
(6090)
(6061)
(5729)
(5678)
(5657)
(5622)
(5374)
(5353)
(5146)
(5128)
(4390)
(4384)
(4303)
(4212)
(4157)
(3994)
(3941)
(3762)
(3654)
(3575)
学科
(27770)
经济(27740)
管理(19659)
(14186)
方法(12164)
数学(10688)
(10634)
企业(10634)
数学方法(10570)
环境(10367)
(8682)
中国(7010)
(6716)
(5827)
贸易(5824)
(5611)
(5580)
地方(5540)
(5371)
(5316)
业经(4985)
(4691)
金融(4691)
农业(4665)
资源(4627)
(4439)
(4096)
银行(4071)
结构(3975)
(3970)
机构
大学(93961)
学院(92392)
(40600)
研究(39781)
经济(39766)
管理(32956)
中国(29129)
理学(28098)
理学院(27760)
管理学(27107)
管理学院(26963)
科学(25536)
(22030)
(20822)
(20540)
研究所(20107)
中心(17254)
(16831)
农业(16507)
业大(16202)
(14997)
(13799)
北京(13621)
财经(13370)
科学院(12424)
(12176)
经济学(12157)
(11879)
上海(11840)
(11653)
基金
项目(64236)
科学(49763)
基金(47466)
(44030)
国家(43738)
研究(42055)
科学基金(35854)
社会(26211)
自然(25349)
社会科(24848)
社会科学(24840)
自然科(24724)
自然科学(24715)
基金项目(24293)
自然科学基金(24244)
(23794)
(21924)
资助(20274)
教育(18499)
重点(15473)
编号(15139)
(14633)
(14228)
计划(14013)
科研(13215)
(12905)
创新(12259)
科技(12148)
教育部(11498)
成果(11468)
期刊
(46593)
经济(46593)
研究(29307)
中国(19876)
学报(19146)
科学(17369)
(17347)
大学(13819)
管理(13639)
学学(13109)
农业(11891)
(11187)
经济研究(9305)
(8680)
金融(8680)
教育(7894)
(7116)
业经(7031)
技术(6743)
财经(6138)
(5416)
统计(5408)
业大(5283)
商业(5189)
资源(5161)
问题(5073)
国际(4999)
世界(4903)
(4895)
技术经济(4601)
共检索到146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蕊  朱永彬  王铮  
本文针对上海2050年前的碳排放做了模拟,同时探讨了城市碳排放趋势的研究方法。针对城市问题,本文提出用逻辑斯蒂曲线逼近城市人口增长率,同时用经济动力学模型预测了上海市2050年前的经济增长率,进而采用朱永彬、王铮(2009)的最优增长率模型,对上海市未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产业结构稳定进步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57。上海市人均碳排放呈现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35年。上海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呈倒"U"曲线增长,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35年,能源消费高峰出现在2036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早,但上海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蕊  陆玉麒  陆梦秋  
中国要实现2030年左右达到CO2排放峰值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区域层面上。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其节能减排政策制定对其它省区具有示范作用。基于经济平稳增长模型对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未来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估计,并模拟了不同能源政策情景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1)基准情景下,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2034年、2033年和2032年。(2)不同的能源政策对碳高峰的影响不同。能源结构调整情景和能源效率提高情景下,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高峰都能提前到2030年以前,完成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综合能源政策情景模拟结果显示,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碳减排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朝晖  
本文推导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利用上海市1978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对2010年、2020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结构,从而测算上海市各主要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上海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城市交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刻画2001—2019年城市交通结构与碳排放现实状况,分析城市交通碳减排面临的突出问题。运用LEAP模型与灰色模型预测上海城市交通碳排放趋势,设定基准情景、节能情景、出行结构优化情景、动力系统替换情景。结果表明,4种情景下,上海城市交通将分别于2031年、2029年、2029年、2028年实现碳达峰,交通动力系统替换最有利于上海城市交通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议持续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继续调整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结构,不断提升绿色交通治理水平,推进大数据应用与城市交通碳减排深度融合,积极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伟亚  刘敏  杨毅  陆敏  侯立军  于英鹏  汪青  
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中16种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仅考虑人为排放源,根据11种主要排放源排放数据和相应排放因子估算上海市PAHs年排放量。结果表明:2012年上海市16种PAHs的排放量约为447.8t,7种致癌性PAHs排放量为60.06t,排放密度为70.6kg/km2。从排放源看,炼焦用煤和民用燃煤是PAHs排放的主要来源,两者占总排放量的56.0%,天然气、炼油排放量次之。从排放谱看,萘(NAP)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30.8%,其次为菲(PHE),致癌性PAHs占排放总量的13.4%。另外,PAHs排放以低环(2~3环)为主,占排放总量的71...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开亚  王文秀  朱勤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居民食物碳消费研究是促进可持续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采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1980-2007年上海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食物碳消费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居民食物碳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以粮食碳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粮食、畜禽肉、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但碳消费结构仍欠合理;②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受城市人口逐年增加的影响,食物碳消费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③使用person乘积相关分析法得出食物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人均食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宏韬  
能源利用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动力还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本文建立上海能源消费碳排放的LMDI分解模型,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碳排放系数四个影响因素着手,实证研究了1995-2005上海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是上海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有利于控制碳排放,而重工业化、能源结构高碳化会增加碳排放。基于实证结果和上海市情,本文最后就上海未来控制碳排放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开亚  何彩虹  王桂新  张浩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测算2000—2010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以2000年为基年,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上海市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碳排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交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主要作用。能源结构对促进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用较弱,但有增强趋势。②交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人口数量和人均GDP始终表现为正效应,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除2004年外均表现为负效应,起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始终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有重要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航  孙碧洋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基于1997—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以扩展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估计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的一阶差分模型。同时,本文通过队列要素方法预测了人口趋势,并估计了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可能导致的碳排放变化。研究发现:(1)1997—2020年,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与碳排放量之间呈正向关系,且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15~64岁人口占比的上升期(1997—2009年)和下降期(2010—2020年)都是成立的。(2)工业产值在15~64岁人口占比和碳排放量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壮大第二产业,进而增加了碳排放量。(3)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一方面,2010—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而在此之前,老年人口占比提高并未有效抑制碳排放。另一方面,碳排放强度强化了15~64岁人口占比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正向关系。当降碳技术的进步速率趋缓时,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加凸显。(4)预计到2060年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6%左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运功  汪冬冬  林逢春  
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对其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排放足迹的相关含义及研究方法,计算得出1995-2006年上海市能源利用的总碳足迹、各能源类型和产业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值。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岭回归函数进行STIRPAT模型拟合,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足迹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适应性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总碳足迹从1995年的1.05 hm2/人上升到2006年的1.36 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②1995-2006年各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分配率均以煤炭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且煤炭利用的碳足迹分配率逐年下降,石油与天然气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包森  田立新  王军帅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建国  
消费服务业在上海的产出和就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二是服务类价格水平的提高。本文认为,政府公共责任对上海市教育、医疗等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制定消费服务业的发展政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帅通  袁雯  
节能减排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给上海碳排放政策的制订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采用IPCC 2006年提出的各类能源排放二氧化碳量的计算方法,根据近年来上海工业能源消耗和GDP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相关数据,分析了上海城市的碳排放变化趋势,探讨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结构的变动尤其是高排碳的煤类能源比重下降,热、电等能源比重上升,是上海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提出继续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类能源比重,鼓励使用电、热类能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上海周边资源开发潮汐能等新能源促进能源类型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卉彤  慕淑茹  
本文首先应用1985—2008年的历史数据,构建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第三产业占比之间的关系式;其次通过对2015年、2020年北京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和第三产业占比的估计,预测北京市2015年和2020年三种情景下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碳排放关系式,预测2015年和2020年北京市的碳排放总量和万元GDP碳排放量,最后提出北京市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马晓哲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了河南省1995—2006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了2007—2050年河南省平稳经济增长路径下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和2007—2050年的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计算了河南省2007—2050年在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先是逐年下降,到2003年发生转折,出现上升的趋势;同时,预测的2007—2050年的能源结构显示,河南省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石油与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另外,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