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1)
2023(1102)
2022(973)
2021(985)
2020(850)
2019(1933)
2018(1866)
2017(3501)
2016(2127)
2015(2471)
2014(2437)
2013(2337)
2012(2250)
2011(2033)
2010(2114)
2009(1900)
2008(2027)
2007(1957)
2006(1646)
2005(1617)
作者
(6503)
(5442)
(5438)
(5288)
(3722)
(2826)
(2639)
(2204)
(2169)
(2162)
(1947)
(1920)
(1913)
(1861)
(1854)
(1835)
(1769)
(1690)
(1605)
(1600)
(1398)
(1384)
(1364)
(1316)
(1313)
(1288)
(1277)
(1248)
(1242)
(1228)
学科
(6430)
经济(6419)
人口(4729)
中国(4627)
(4001)
管理(3379)
地方(2899)
(2762)
方法(2270)
农业(2032)
数学(2018)
国人(2013)
(2002)
企业(2002)
数学方法(1993)
中国人(1956)
(1882)
金融(1881)
(1864)
(1805)
(1598)
贸易(1597)
(1518)
(1497)
银行(1493)
(1454)
研究(1453)
(1396)
(1389)
制度(1387)
机构
大学(29742)
学院(28855)
研究(13803)
(11483)
经济(11010)
管理(9395)
中国(9293)
(8466)
科学(8441)
理学(7692)
研究所(7660)
理学院(7523)
管理学(7388)
管理学院(7305)
(6710)
(6537)
中心(6004)
上海(5879)
农业(5206)
(5044)
(4994)
师范(4985)
北京(4527)
(4452)
业大(4442)
(4341)
科学院(4314)
师范大学(4142)
(4048)
财经(4027)
基金
项目(19148)
科学(14287)
研究(13919)
基金(13008)
(11865)
国家(11713)
科学基金(9199)
社会(8102)
社会科(7517)
社会科学(7515)
(6848)
(6731)
基金项目(6654)
教育(6399)
自然(5881)
编号(5856)
自然科(5750)
自然科学(5749)
资助(5722)
自然科学基金(5665)
成果(5358)
课题(4724)
重点(4577)
(4553)
(4255)
(3817)
计划(3801)
(3787)
科研(3635)
创新(3582)
期刊
(13001)
经济(13001)
研究(11182)
中国(7890)
(6087)
科学(5529)
学报(5518)
教育(4562)
农业(4249)
(3954)
金融(3954)
大学(3791)
学学(3510)
人口(3411)
管理(3180)
(3172)
经济研究(2368)
(2335)
图书(2127)
技术(1998)
人口研究(1910)
财经(1900)
上海(1859)
业经(1854)
世界(1720)
中国人(1696)
国人(1696)
(1674)
问题(1665)
书馆(1591)
共检索到48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毛宗维,周祖根  
上海市于1988年10月20日进行了全市流动人口调查。调查对象是外省市、港澳台、国外与上海之间,上海市区与郊县之间,郊县与郊县之间的流动人口,不包括市区内部和县内跨乡镇的流动人口及现役军人。 本文利用调查资料,对上海市流动人口的规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宝树  
以上海市1993年和1988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数据作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平均滞留时间趋于缩短,更替强度趋于增强。笔者认为,不同滞留时间的流入人口,都是不断更替的人口群体;乡—城流动人口的总体归宿趋向是城市化,但这并不意味城市流入人口都将以目前所流入的城市为永久居留的归宿;大量跨区域乡—城流动人口都将在流返流出地以后继续完成其城镇化过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新老更替而“永远年轻”的人口群体;人口有序流动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一大出路;中国人口变动的活力将进一步体现于新世纪的人口流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博  向明勋  李永珍  
上海市闵行区是人口流入大区,在计划生育、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推动着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人口居住证使用率和含金量过低,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仍难以满足外来人口大量导入带来的教育需求,土地资源制约居住保障服务等。因此市级统筹、资源整合以及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非常必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桂珍,郭申阳,张运藩,王菊芬  
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使这个城市吸收的流动人口位于全国城市之首。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逐步推行,上海与全国各地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与国外的交往和联系则更为频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经济、文化、科技、旅游、医疗卫生中心之一,上海市区的流动人口数量随之激增。1983年,上海的铁路 公路、港口、民航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兆敏  吴瑞君  
使用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收入差异,揭示了导致二者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作用,导致流动人口的收入回报率高于户籍人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回报率高于高端劳动力市场;教育、经验、吃苦耐劳等因素是低端市场劳动力的收入高于户籍人口的重要原因;经验是流动人口在高端劳动力市场收入高于户籍人口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新敏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作为全国经济发展中心,上海已于2005年成为我国外来流动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涌进为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剖析了当前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创新思路。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查振祥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目前的突出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居住条件、就业与社会稳定。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转型的方向,应是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制,把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纳入日程,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探索降低治安刑事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社会治安工作的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余敬文  徐升艳  
在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功能,土地也会因此影响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行为。农村有地群体即使在城市处于失业状态,也可以选择回流迁出地,获得务农收入,其失业成本相对较低,找寻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工作的激励也可能受到影响。文章利用2011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发现土地保障所产生的逆向激励对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在给定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拥有土地的农村流动人口就业概率明显低于没有土地的农村流动人口,平均而言,前者在上海更换工作的次数比后者高0.18次,月薪比后者低137.11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雯  徐长乐  
本文在对上海流动人口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时期流动人口研究管理的新特征 ,探讨了研究重点和管理的框架模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贺水金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素有移民城市之美誉,其海纳百川的胸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动力和活力,造就了上海历史上的辉煌。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浦东开发开放效应的进一步积聚,浦东对海内外各类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也成为全国务工女性的首选地之一。50余万处于劳动年龄段的青壮年女性的流入,为新区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新区外来女性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行职业分布等展开较详尽地分析,以企能为新区政府制定人口规划和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陶印华  申悦  
医疗设施可达性关乎民生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将空间视角和社会视角相结合,考虑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在城市不同区域内可达性的差异,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当前城市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本文以上海市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潜能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中不同区域内医疗设施的可达性、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就医可达性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医疗设施可达性自内城区向郊区逐渐降低,郊区可达性的波动程度较大;户籍人口的就医可达性优于流动人口,2类人群的差异在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最为明显;居住地区位显著影响居民的就医可达性,但对于户籍人口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可为上海市医疗资源的空间配置优化和改善流动人口就医条件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超  张征宇  
当前流动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公平对待流动人口,缩小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就业质量的差距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就业收益、环境、保障和感受四个维度构建了劳动者层面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对城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乡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和差异分解。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的劳动者就业质量显著低于本地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差距较大且逐年增大。城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差距较小。(2)就业质量的组间差距主要来源于就业环境、保障和感受,就业收益的差异并不显著。(3)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差异主要是由中等就业质量人群的差异引起的。(4)人力资本是导致劳动者就业质量组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但也有着明显的地区户籍分隔和城乡户籍分隔因素。文章的研究为流动人口政策制度提供了实证经验,也可为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本文以对 1997年以来在国内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为基础 ,简要分析了学界对该问题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缺陷 ,并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