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07)
- 2023(2374)
- 2022(2098)
- 2021(2062)
- 2020(1773)
- 2019(4142)
- 2018(4047)
- 2017(8005)
- 2016(4245)
- 2015(4860)
- 2014(4680)
- 2013(4788)
- 2012(4377)
- 2011(3918)
- 2010(4069)
- 2009(3783)
- 2008(3946)
- 2007(3622)
- 2006(3203)
- 2005(2923)
- 学科
- 济(17984)
- 经济(17949)
- 管理(13306)
- 业(13012)
- 企(10458)
- 企业(10458)
- 方法(9664)
- 数学(8239)
- 数学方法(8027)
- 中国(5808)
- 人口(5317)
- 农(4889)
- 财(4717)
- 学(4414)
- 制(3921)
- 地方(3613)
- 农业(3543)
- 业经(3237)
- 务(3186)
- 融(3181)
- 金融(3180)
- 财务(3173)
- 财务管理(3159)
- 企业财务(3056)
- 策(3038)
- 理论(3022)
- 银(2940)
- 银行(2936)
- 行(2790)
- 和(2653)
- 机构
- 大学(67155)
- 学院(64141)
- 济(27591)
- 管理(27543)
- 经济(26916)
- 理学(24166)
- 理学院(23884)
- 管理学(23387)
- 管理学院(23249)
- 研究(22271)
- 中国(16745)
- 京(14086)
- 财(13021)
- 科学(12981)
- 所(11761)
- 财经(10810)
- 研究所(10508)
- 中心(10267)
- 经(9868)
- 农(9604)
- 业大(8929)
- 北京(8908)
- 上海(8780)
- 江(8775)
- 范(8378)
- 经济学(8318)
- 师范(8296)
- 财经大学(8255)
- 院(7526)
- 农业(7462)
- 基金
- 项目(43420)
- 科学(35420)
- 基金(34210)
- 家(30022)
- 研究(29919)
- 国家(29791)
- 科学基金(26331)
- 社会(20278)
- 社会科(19172)
- 社会科学(19165)
- 自然(18077)
- 自然科(17762)
- 自然科学(17759)
- 基金项目(17653)
- 自然科学基金(17471)
- 资助(14991)
- 省(14239)
- 教育(13859)
- 划(13286)
- 编号(11638)
- 部(10238)
- 成果(9908)
- 重点(9443)
- 教育部(8985)
- 国家社会(8700)
- 人文(8628)
- 创(8373)
- 科研(8344)
- 大学(8207)
- 发(8088)
共检索到95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菊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 未婚先孕 未婚同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婚先孕几率越高;婚前流动经历对农业户籍、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妇女发生未婚先孕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 未婚先孕 未婚同居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程怡民,徐晓,甘师秀,常明秀,薄立伟,胡素珍,张培育,常明
为探讨未婚女青年对紧急避孕(EC)知识的了解和意愿,我们在郑州市6个商场共调查了1376名未婚女营业员。结果显示,在未婚女青年中,知道EC的很少,了解EC时间限制的极少,大多数未婚者都希望能得到EC教育与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与妇女保健机构结合起来,共同来满足广大育龄妇女对EC的需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尔生,涂晓雯,袁伟
本文根据1995年在上海3个市区和2个郊县婚前体检的大青年及其未婚夫调查数据,对该地区未婚女青年的避孕方法应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示,在目前未婚青年中,性行为发生率高、未婚人工流产率高、而首次性行为避孕率低;有必要加强未婚青年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计划生育部门的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等,尤其是加强恋爱中大龄青年及定婚同居青年的避孕教育,以避免早婚、早育,并达到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的目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云嵘,孙靖华,李宏规,黄德兴,金敏子,赵小华,段纪宪,王丰,伊恩·戴蒙德
宫内节育器是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之一。根据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87年常规统计报告,全国共有62908492名已婚育龄妇女采用宫内避孕,现用率为40.7%;城、镇、乡已婚育龄妇女(以下简称妇女)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数分别占全国使用总数的27.4%、19.6%和53%。可见宫内节育器在节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志宏 张亚锋 杜书然
我国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低于全国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全国育龄妇女多采用长效避孕方式有显著不同,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多以短效为主,其中,长效避孕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和绝育比例较高,而短效避孕措施中避孕套的比例非常突出。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相比也有很大变化,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更少使用宫内节育器,更多使用避孕套。已婚流动育龄妇女在选择长效避孕或短效避孕上,还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流动范围、户口所在地、是否有人照顾孩子、子女性别和民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已婚流动育龄妇女避孕方式的选择受到其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周云,郑立新,杨元,赵东霞,楼超华,赵双玲
本研究在北京、广州、贵阳、太原和上海市分别进行了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访谈,调查对象为25岁以下的外来已婚和未婚女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外来未婚青年女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有性生活经历,然而她们缺乏生殖保健意识,缺乏基本的避孕知识,不了解获得避孕药具的途径,在寻求服务方面存在着社会、心理、经济各方面的障碍。只有很少未婚妇女使用避孕药具。因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导致非意愿妊娠的结果往往是人工流产。在外来青年女工未受保护的性生活中,男方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玉坤
英国《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1995年第41卷第9期刊发了一篇题为“解决青少年妊娠问题的一种良策”的社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了深化讨论,英国《生育健康问题》编辑部决定组织一次笔谈,以展示世界各地有关专家学者及青少年的不同反应。不管该社论提出的“思想实验”在某些人看来何等离奇,正如常言所说的,“科学无国界”,“研究无禁区”,何况青少年妊娠正日益成为近年来我国无可规避的社会问题,这一讨论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友宁,林德良
5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初婚初育间隔出现逐渐缩短的趋势。70年代初婚初育间隔平均为2.58年,这比40年代的4.29年缩短了1.71年。这与医疗保健事业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以及70年代初以来中国全面推行晚婚均有明显关系。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在夫妇婚龄又出现提前趋势的形势下,初婚初育间隔却出现了缩短的现象,80年代初婚初育的间隔为2.18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友华
本文在对江苏妇女避孕节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节育方法选择模型对2000年前全省育龄妇女节育方法构成及其手术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这对指导当前江苏的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友华
本文根据1982年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着重对中国已婚妇女未避孕原因进行分析。文中分析所借用的主要指标是已婚育龄妇女的未避孕率(下面简称妇女的未避孕率)。它是指在调查时点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包含离婚、丧偶)在已婚育龄妇女中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一、中国妇女未避孕率状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友宁,林德良,施元莉,楼超华,方可娟,李惠沁,高尔生,张德玮
70年代由于中国成功推行晚育政策,初婚夫妇婚龄较前明显推迟。然而自80年代以来,初婚年龄又出现提前趋势,初婚与初育间隔也有缩短趋势。调查表明,新婚夫妇婚后不用或未能使用有效的避孕措施,生育率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落实好新婚夫妇,尤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靖华
避孕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因而深入了解中国已婚妇女使用各种避孕方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妇女选择避孕方法的趋势,寻找出使用的规律,将对今后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提高避孕有效率,指导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根据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主要介绍中国已婚妇女目前正在使用和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 郑晓瑛
文章利用中国1988年和2001年生殖/节育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t模型,深入分析了此期间已婚育龄人口避孕选择模式的变化、区域差异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在1988~2001年间,避孕选择始终是以男女性绝育和宫内节育器为主,已婚育龄人口文化程度越高,选择宫内节育器的可能性越大,反之选择男女性绝育的可能性大;农村选择男女性绝育的可能性增大,城镇选择宫内节育器的可能性增大;选择避孕套的可能性增大;东、中、西部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幅度差异显著。这与中国育龄人口的避孕节育意愿有较大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其差异很可能与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有关。
关键词:
已婚育龄人口 避孕选择 行为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