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2)
- 2023(1591)
- 2022(1267)
- 2021(1125)
- 2020(930)
- 2019(1975)
- 2018(1977)
- 2017(3395)
- 2016(1722)
- 2015(2112)
- 2014(2173)
- 2013(2110)
- 2012(2039)
- 2011(1814)
- 2010(1887)
- 2009(1597)
- 2008(1572)
- 2007(1575)
- 2006(1383)
- 2005(1298)
- 学科
- 业(10858)
- 技术(10126)
- 济(9295)
- 经济(9294)
- 企(9122)
- 企业(9122)
- 管理(9077)
- 技术管理(5613)
- 方法(4208)
- 数学(3708)
- 数学方法(3686)
- 新技术(2506)
- 高新(2501)
- 高新技术(2501)
- 农(2287)
- 地方(2157)
- 中国(2156)
- 贸(1946)
- 贸易(1944)
- 农业(1932)
- 易(1899)
- 业经(1847)
- 学(1630)
- 产业(1487)
- 环境(1438)
- 教学(1350)
- 技术经济(1341)
- 理论(1340)
- 融(1323)
- 金融(1323)
- 机构
- 大学(30011)
- 学院(29982)
- 济(13601)
- 经济(13230)
- 管理(12683)
- 研究(11074)
- 理学(10843)
- 理学院(10745)
- 管理学(10642)
- 管理学院(10565)
- 科学(6959)
- 中国(6842)
- 京(6118)
- 所(6003)
- 上海(5717)
- 技术(5477)
- 研究所(5437)
- 农(5055)
- 中心(4952)
- 业大(4919)
- 江(4571)
- 财(4217)
- 范(4024)
- 农业(4015)
- 师范(3978)
- 经济学(3845)
- 北京(3823)
- 院(3810)
- 经济管理(3585)
- 财经(3564)
共检索到47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斌 李辉娥
本文对上海市的技术引进进行剖析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技术引进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结论 :八十年代以来 ,上海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技术 ,引进技术的先进性不断提高 ,技术引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其生产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上海市工业平均水平。技术引进大大提高了上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实现了技术进步。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进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海如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技术引进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任何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无论它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多么雄厚,都不可能在所有技术领域独占鳌头,技术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转移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玉晶 宋林 乔小乐
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个视角,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条渠道。基于以上四条渠道,构建出通径分析模型,定量测算出1990—2014年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影响效应最大,且直接影响要远大于间接影响;2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技术模仿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呈抑制效果;3在间接影响效应中,技术模仿、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效应要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且各变量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说明中国可能正在接近后发优势的"临界值"。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通径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烨菁
本文首先回顾中国了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在阶段的划分和阐述上着眼于两个视角:一个是相关外资政策的意图及其实行手段;另一个则是以在华跨国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的实际成果以及在这个进程中本土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其次,在总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论文结合我国在现阶段参与国际生产体系进程中的状况,就目前提升技术和创新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开放条件下推动多层次、多形式、自主创新战略的路径。
关键词:
对外开放 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闻雯 胡登峰 胡成宝
针对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关系结论的不一致,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选取1999—2008年工业统计数据从定量角度检验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引进不是技术进步的直接原因,技术进步对技术引进有促进作用;运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实证检验,得出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之间没有长期共同发展趋势的结论。技术进步刺激国家引进技术,就长期发展而言,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磊
本文利用1998-2003年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一个面板数据(PanelData)样本,研究了技术引进与R&D之间的关联机制。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所有制类型两个层面考察,实证结果都显示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明显更倾向于引进技术;反之,企业的技术引进行为对其R&D投入规模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引进与研发活动之间有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外资企业和非国有其它内资企业中,技术引进与R&D的结合提高了企业的TFP水平,不过促进作用不是很大。国有企业中,技术引进与R&D没有表现出类似的互补关系。在港澳台资企业中,两者结合的技术提升效应不是很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平芳 李磊
本文根据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的实际情况,借助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技术贸易和FDI两种主要的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通过对1998—2003年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一个随机样本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检验和分析,得到几点主要结论:第一,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比内资企业高,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随FDI转移的无形技术和其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但是三资企业内部转移的有形技术对其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显著的贡献。第二,国有企业的有形技术购买对其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且促进作用强烈依赖于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第三,我们没有发现其他内资企业引进的技术对其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石磊 姚惠泽
本文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对2004-2008年上海市制造业35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行业这两方面效率差异显著,多数行业不能同时实现技术与规模有效,并且五年间多数行业的这两方面效率出现一定的退步,说明上海市制造业效率仍存在较大的提高余地;在此基础上用Malmquist效率指数计算了上海市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技术效率出现一定的退步,提升技术利用效率和调整生产规模应成为上海市制造业未来的战略重点。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永达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采用1987-2006年的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推断出制造业的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建立制造业技术进步与R&D投入、技术引进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观测出我国制造业的TFP正在逐年增加,即制造业技术进步在不断提升;R&D投入对制造业技术进步提升具有正向作用,而技术引进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制造业 TFP R&D投入 技术引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模仿创新对碳减排效果较好,其原因在于模仿创新是一种"跟随型"的创新;技术引进的作用很小,说明我国不可能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最适宜的技术。第二,在不同的地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对碳减排的作用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减排政策制定不能采取"一刀切"。第三,原始创新、技术引进与碳减排之间均具有门限效应,当环境成本达到门槛值时,原始创新、技术引进开始促进碳减排。因此,需考虑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不同碳减排效应,选择不同的激励、扶持与规制政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董理 史小龙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直接的破坏机制,又有间接的补偿机制,最终影响并不确定。本文构造上海市1978-2011年期间三次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上海市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来衡量技术进步水平。发现上海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是上升的,技术变化(狭义技术进步)上升较快,而技术效率只有微弱的上升,第三产业的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通过估计Driscoll-Kraay标准误调整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上海技术进步对就业总体上是抑制的,狭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负效应比全要素生产率更大。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数据包络分析 三次产业 就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涛
引进FDI可以解决一国的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升引入国的技术水平,这就涉及FDI和国内资金的非同质性。非同质性是指不同来源的等量投资的产出效率不同。本文在资金非同质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并对FDI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FDI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资本 非同质性 FDI 技术进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陵
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则主要来源于国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使技术引进成为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手段和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源泉,就不仅要正确理解技术引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技术引进的运行规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司春林
当今世界,国家或地区之间技术转移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技术,已成为实现工业化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以至改进,目的也是为了摆脱许多产业技术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同样是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情况都可能各有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某些原因,可以结合技术转移与学习过程来加以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