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1)
2023(10159)
2022(9190)
2021(8753)
2020(7143)
2019(16707)
2018(16693)
2017(32136)
2016(17543)
2015(19768)
2014(19743)
2013(19370)
2012(17751)
2011(15912)
2010(15619)
2009(13992)
2008(13307)
2007(11269)
2006(9736)
2005(8263)
作者
(50979)
(42240)
(41931)
(39924)
(26916)
(20440)
(19047)
(16845)
(16089)
(14970)
(14712)
(14068)
(13345)
(13258)
(13201)
(12800)
(12675)
(12591)
(12062)
(11980)
(10520)
(10242)
(10124)
(9668)
(9461)
(9344)
(9300)
(9199)
(8361)
(8348)
学科
(68398)
经济(68327)
管理(47381)
(44520)
(36878)
企业(36878)
方法(33882)
数学(29379)
数学方法(29019)
中国(18599)
(17196)
(17183)
地方(15778)
(15209)
业经(14467)
(12013)
贸易(12007)
农业(11733)
(11601)
(11565)
环境(11431)
理论(11188)
技术(10461)
(10244)
(9739)
财务(9681)
财务管理(9667)
(9578)
企业财务(9158)
教育(9070)
机构
大学(246411)
学院(243241)
管理(99303)
(92051)
经济(89857)
理学(87337)
理学院(86238)
管理学(84564)
管理学院(84130)
研究(83118)
中国(58885)
科学(55151)
(53137)
(42374)
(39912)
研究所(39185)
(38607)
业大(38365)
中心(36771)
(34047)
师范(33766)
北京(33480)
财经(33203)
(33133)
(30670)
农业(30378)
(30226)
师范大学(27836)
(27521)
经济学(26476)
基金
项目(178052)
科学(140049)
基金(129936)
研究(126722)
(114318)
国家(113446)
科学基金(97516)
社会(78379)
社会科(74251)
社会科学(74230)
基金项目(70656)
(68440)
自然(66277)
自然科(64710)
自然科学(64699)
自然科学基金(63496)
(58809)
教育(57214)
资助(53310)
编号(51372)
成果(40205)
重点(39928)
(38426)
(37248)
(36376)
课题(34967)
科研(34387)
创新(33931)
计划(32795)
大学(32552)
期刊
(94867)
经济(94867)
研究(71463)
中国(40784)
学报(40399)
科学(38664)
管理(34245)
(33539)
大学(29660)
学学(27903)
(27073)
教育(25450)
农业(24189)
技术(19761)
(16200)
金融(16200)
业经(15437)
经济研究(15163)
财经(14595)
图书(14348)
资源(13494)
统计(12743)
科技(12736)
问题(12415)
(12324)
(12291)
理论(12227)
实践(11518)
(11518)
技术经济(11267)
共检索到340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丽华  岳文泽  
运用空间自相关的全域指标和局域指标,分析1990年和2000年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两个年份的人口密度的Moran's I和Getis's G*值。结果表明:从市域的尺度上看,10年间,人口集聚增强,即城市高密度集聚、农村低密度集聚,中心城区及其内部出现的人口密度相对分散的趋势只是表现在城市内部,而市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表现为一种从农村向城市的向心型城市化过程,而且城市化还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从中心城区的尺度看,10年间,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不断降低,城区核心人口绝对量持续减少,城区外缘绝对量持续增加,上海市城区具有明显的郊区化特点,空间上表现出一种离心型城市化的特点。研究结果的可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春兰  杨上广  顾高翔  何骏  
文章运用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居村委数据,建立上海人口地理信息库,发现上海城市扩张主要的空间范围及前沿地带为外环线附近工业集聚带以内地区,中心城空心化与局部填充同时进行;但在中心城及其毗邻的近郊区因存在城市大型工业、商业用地和公共绿化等非居住面积,其人口密度被低估。比较单中心、多中心城市人口分布模型的拟合结果,上海仍然是统计意义上的单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衰减的梯度高于同时期若干国外大城市,但低于广州、西安等城市,人口分布总体趋向均衡。逻辑斯蒂曲线对上海人口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这主要是由于中心城人口密度居高不下。研究结果表明,多中心城市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不及单中心模型,城市主中心的相对作用略有弱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善余  
近20年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人口分布态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其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区核心部分人口绝对数。持续减少,城区外缘部分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在郊区农村,城市化迅速推进,农民居住趋于集中,一个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的合理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以上人口再分布过程,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还将持续进行,强度还可望进一步加大。对于人口再分布过程中出现的人户分离、中心城区“空心化”、市民通勤成本上升等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路  张善余  韩贵峰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的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变量的空间结构形态。通过对2000-2003年期间上海市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上海市近几年人口分布空间变动格局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环状分布模式,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人口密度变化小,人口增长缓慢,而近郊区人口密度变化大,人口增长迅速。全市人口密度变化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四种类型的空间关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上海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高人口密度区域在不断向外扩张,人口分布与经济、交通等社会发展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能够扩展和加强对人口分布空间模式的研究,从而为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建江  
我国实行的是广域市制,超大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地域范围一般都比较广,小的几千平方公里,大的几万平方公里,并且其地域范围内一般都具有城区、郊区、新区、新城、市、县、小城镇、乡村等多样化的空间形态,这些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性很大,均质性不强。随着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单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功能不断集聚,超大特大城市主城区的宜居性将逐步降低,城市风险将逐步提高,经济总量将难以得到有效持续增长。因此,适时地优化超大特大城市市域空间格局,将超大特大城市主城区过密的人口和功能向地域范围内的郊区、新区、新城、市、县进行疏解或扩散,特别是人口、产业、公共设施在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均衡配置和实施城区、新城(新区)、郊区等不同区域的差别化人口政策,有助于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有助于促进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平衡充分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市域范围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助于促进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有效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芸  祝龙彪  
本文根据 80年代以来 ,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情况 ,分析了引起变化的政策、规划和经济等因素 ,阐述了人口空间分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探讨了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新贤  高向东  陶树果  
该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具体考察了1990-2010年上海各区县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区域分布不均衡,老年人口比重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老年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正向自相关关系,但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减弱;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减弱,而空间结构特征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变异程度在增强,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差异趋于缓和。1990-2000年间上海市各区县以向更深程度的"老龄化"方向转移为主,而在2000-2010年间有向"年轻化"转移的趋势。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是受自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乃全  耿文才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向东  郑敏  孙文慧  
文章首先运用圈层距离法和GIS分析软件,在全国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提取并获得上海市街道(镇)人口分布数据。基于多个测量人口分布的函数模型模拟,在对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及产业结构等空间分布及其变动情况作进一步的模型分析和曲线拟合比较后,发现测量上海市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的最优函数模型并非负指数函数,而是Cubic函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宇  
文章将上海市划分为核心区、内圈、外圈三个部分,对其1990年代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与若干东南亚特大城市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与这些东南亚特大城市相类似,上海市1990年代人口和就业增长最快的是其内圈。但与上述东南亚特大城市不同的是,上海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仍以核心区最为突出;核心区仍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研究还表明,1990年代上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和产业从核心区向外围的扩散。但与上述东南亚特大城市相比,这种扩散的空间范围有限,其郊区化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仍处于起始阶段。上述分析和对比对研究上海今后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演变和空间规划有着重要启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沈续雷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人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殷为华  刘爽  
通过采集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及上海市街镇、道路的基础空间数据,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均值比及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实证分析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水平。结果表明:(1)上海市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口的分布基本实现空间耦合。(2)养老机构呈现市中心高度集聚的分布模式,养老床位数则由市中心到郊区呈现集聚—分散的格局。(3)94%的街镇养老机构提供基础服务的经济可达性水平大于1。(4)私家车出行方式的空间可达性最好,且61.29%的街镇能够在1h交通距离内提供养老服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跃刚  吴艳  
通过对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区位熵的计算,得出主要知识服务业在上海市的分部情况,然后把知识服务业分为三大类型,即以金融业为代表的信息依赖型知识服务业,以设计为代表的创新型知识服务业,以医院和学校为代表的知识服务业,最后对这三种类型的知识服务业的布局模式进行总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跃刚  吴艳  
通过对上海市各区县金融服务业区位熵的计算,发现上海市金融服务机构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聚集在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借助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按照邮政编码进行搜索,找出商业银行机构、证劵机构、監栈?和期货机构的具体位置,发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外滩金融集聚带是金融服务机构高度集聚区,并分别对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金融服务机构的空间布局作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指出上海市金融服务机构目前还处于一个从聚集走向高度聚集的过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蓉  郭泺  薛达元  孙发明  
依据1978-2008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ArcGIS9.2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人口变化直接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