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79)
- 2023(6174)
- 2022(5441)
- 2021(4697)
- 2020(4129)
- 2019(9758)
- 2018(9741)
- 2017(19348)
- 2016(10730)
- 2015(12431)
- 2014(12930)
- 2013(13099)
- 2012(12510)
- 2011(11447)
- 2010(11509)
- 2009(10341)
- 2008(10266)
- 2007(9530)
- 2006(8021)
- 2005(7146)
- 学科
- 济(50255)
- 经济(50214)
- 管理(31906)
- 业(27941)
- 方法(26022)
- 数学(23727)
- 数学方法(23563)
- 企(20961)
- 企业(20961)
- 农(13466)
- 环境(12394)
- 中国(11671)
- 财(11564)
- 学(11316)
- 地方(10405)
- 贸(10202)
- 贸易(10201)
- 易(9855)
- 农业(8973)
- 业经(8521)
- 和(8427)
- 制(7673)
- 划(7433)
- 融(6982)
- 金融(6980)
- 银(6807)
- 银行(6784)
- 务(6682)
- 财务(6667)
- 财务管理(6646)
- 机构
- 大学(163208)
- 学院(162588)
- 济(70760)
- 经济(69273)
- 管理(63006)
- 研究(54664)
- 理学(54523)
- 理学院(53938)
- 管理学(53089)
- 管理学院(52785)
- 中国(40379)
- 科学(34185)
- 京(33468)
- 财(30548)
- 农(29965)
- 所(28604)
- 研究所(26129)
- 业大(25939)
- 中心(25615)
- 财经(24917)
- 农业(23925)
- 江(23685)
- 经(22505)
- 经济学(22067)
- 北京(21068)
- 范(20800)
- 师范(20582)
- 经济学院(20207)
- 院(19144)
- 州(18668)
- 基金
- 项目(108021)
- 科学(84143)
- 基金(78394)
- 研究(76888)
- 家(68310)
- 国家(67785)
- 科学基金(57366)
- 社会(48572)
- 社会科(46072)
- 社会科学(46055)
- 省(42060)
- 基金项目(41965)
- 自然(37497)
- 自然科(36578)
- 自然科学(36566)
- 划(35933)
- 自然科学基金(35896)
- 教育(35129)
- 资助(32343)
- 编号(31324)
- 重点(24556)
- 部(24447)
- 成果(24358)
- 发(23964)
- 创(21966)
- 科研(21453)
- 课题(21160)
- 创新(20688)
- 教育部(20668)
- 计划(20439)
共检索到231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开亚 何彩虹 王桂新 张浩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测算2000—2010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以2000年为基年,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上海市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碳排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交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主要作用。能源结构对促进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用较弱,但有增强趋势。②交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人口数量和人均GDP始终表现为正效应,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除2004年外均表现为负效应,起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始终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宏韬
能源利用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动力还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本文建立上海能源消费碳排放的LMDI分解模型,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碳排放系数四个影响因素着手,实证研究了1995-2005上海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是上海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有利于控制碳排放,而重工业化、能源结构高碳化会增加碳排放。基于实证结果和上海市情,本文最后就上海未来控制碳排放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二氧化碳排放 LMDI 上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开亚 王文秀 张浩 王桂新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3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乘数因子均处于各部门前列,是能源消耗高度密集型部门;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城镇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构分解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
关键词:
居民消费 间接碳排放 投入产出 上海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开亚 郭旭 王文秀 张浩
居民消费碳排放是国内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重要问题。利用1997~2010年上海市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法、碳排放系数法核算了上海市居民间接和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分析了上海市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城乡差异、各部门对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1997~2010年上海市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逐年上升趋势,间接能源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2)1997~2010年上海市城镇居民消费碳排放呈逐年上升,农村居民消费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3)14个部门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贡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测算1993~2007年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基年,对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三倍。(2)研究期间,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是拉动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是抑制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2003~2007年碳排放强度起到正效应;居民消费结构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到一定...
关键词:
居民消费 碳排放 LMDI 分解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芳 江可申 卢愿清 吴优
基于2000—2010年上海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上海市能源消费现状,并根据IPCC碳排放系数计算了上海市能源消费及其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各产业的排放情况。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了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分别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之下的能源消费暨碳排放情况,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之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4031.7742和16133.66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19和3.88亿吨;低碳情景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0834.2021和1044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需求 碳排放 情景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丽君 唐浩 孟浩 周浩 黄宇驰 赵杰红
碳排放量是政府实施碳减排、评估区域低碳发展历程的量化指标。本文通过对闵行区现状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计算2005-2009年工业、民用、交通碳排放量,同时,根据闵行区未来经济、人口、能源消耗的增长情况,预测关键年份2015、2020年的工业、民用、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为闵行制定碳减排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相同,2007年相对较大,2008年又有回落,2009年略有上涨。工业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7%以上,民用、交通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较低。2015、202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 417.6 kg/万元、1 217.7 kg/万元,不能达到国...
关键词:
闵行 碳排放量 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运功 汪冬冬 林逢春
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对其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排放足迹的相关含义及研究方法,计算得出1995-2006年上海市能源利用的总碳足迹、各能源类型和产业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值。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岭回归函数进行STIRPAT模型拟合,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足迹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适应性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总碳足迹从1995年的1.05 hm2/人上升到2006年的1.36 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②1995-2006年各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分配率均以煤炭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且煤炭利用的碳足迹分配率逐年下降,石油与天然气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晨 李薇 翟梦瑜 王振宇 朱亮亮
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使用,巨大的能源消耗将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论文建立了经济能源碳排放(EECE)模型,对上海市碳排放进行回顾性分解(2000—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25年和2030年)。具体而言,通过结构分解分析、双比例平衡法以及时间序列法,从系统层面建立了历史分析与未来分析之间的动态联系。研究发现,上海市化石能源产生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类型为煤炭行业,其次为石油行业。天然气行业是产生碳排放量最少的化石能源。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服务业与金属冶炼和轧制加工业是上海市历年产生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最终需求水平是上海市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碳排放产生强度是上海市降低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在碳达峰条件下,2025年与2030年碳排放数量大幅降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晨 李薇 翟梦瑜 王振宇 朱亮亮
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使用,巨大的能源消耗将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论文建立了经济能源碳排放(EECE)模型,对上海市碳排放进行回顾性分解(2000—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25年和2030年)。具体而言,通过结构分解分析、双比例平衡法以及时间序列法,从系统层面建立了历史分析与未来分析之间的动态联系。研究发现,上海市化石能源产生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类型为煤炭行业,其次为石油行业。天然气行业是产生碳排放量最少的化石能源。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服务业与金属冶炼和轧制加工业是上海市历年产生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最终需求水平是上海市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碳排放产生强度是上海市降低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在碳达峰条件下,2025年与2030年碳排放数量大幅降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蕊 朱永彬 王铮
本文针对上海2050年前的碳排放做了模拟,同时探讨了城市碳排放趋势的研究方法。针对城市问题,本文提出用逻辑斯蒂曲线逼近城市人口增长率,同时用经济动力学模型预测了上海市2050年前的经济增长率,进而采用朱永彬、王铮(2009)的最优增长率模型,对上海市未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产业结构稳定进步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57。上海市人均碳排放呈现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35年。上海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呈倒"U"曲线增长,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35年,能源消费高峰出现在2036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早,但上海市...
关键词:
能源消费量 碳排放 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标 许清涛 李玉波 何欢
基于吉林省1999—2011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碳排放量估算模型,测算了吉林省1999—2011年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对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与库兹涅茨曲线(EK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9年的99.3750×104t增加到2011年的331.8255×104t,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大量柴油能源的耗用是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EKC)大致呈现"倒U"形状,2011年达到转折点,之后碳排放量随经济的增长将减小;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总数、人均GDP、单位GDP能耗、交通运输投资额、城市化率、私家车数量等驱动因子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344、0.2202、-0.2247、0.1657、0.2864、0.2163。吉林省必须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改变能源利用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早日实现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负增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燕妮 陈红敏 陆淼菁
近年来,居民交通需求的扩大导致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通勤作为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基于2013年"上海居民生活碳消费状况调查"中的交通出行数据,本文测算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的日通勤碳排放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市常住居民人均通勤碳排放量为1 213.9g/日,个体间差异巨大,20%的通勤群体碳排放量占总通勤碳排放的80.6%。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交通碳排放情况和调研的实际情况,将人均通勤碳排放量3 000g/日及以上的个人定义为显著高碳排放者,此类人群约占总样本量的11.5%;而将目前碳排放量低于3 000g/日,但选择高碳出行方式的个人定义为潜在高碳排放者。...
关键词:
通勤 高碳排放者 有序多项回归 上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朝晖
本文推导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利用上海市1978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对2010年、2020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结构,从而测算上海市各主要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上海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消费 能源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燕燕
运用"自下而上"法估算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碳排放量,并运用因素分解技术将上海旅游碳排放变化分解为5种效应。结果表明: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增加值增长了12. 24倍,而碳排放量却增长了13. 87倍,碳排放量增速较快,交通碳排放是最主要的来源。在分解后的各种效应中,旅游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最主要的影响效应,其贡献率达到了87. 23%;其次是碳强度效应(82. 43%)、能源强度效应(-61. 49%);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效应有助于旅游碳排放量的降低,但能源强度效应整体上逐年下降,而能源结构效应则在波动中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上海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要切实降低旅游产业的碳排放,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碳排放 因素分解 上海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