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35)
2023(2983)
2022(2636)
2021(2517)
2020(2014)
2019(4780)
2018(4715)
2017(8288)
2016(4783)
2015(5696)
2014(6101)
2013(5736)
2012(5354)
2011(4819)
2010(4951)
2009(4350)
2008(4463)
2007(4239)
2006(3804)
2005(3501)
作者
(14409)
(11686)
(11578)
(11114)
(7604)
(5805)
(5437)
(4541)
(4523)
(4522)
(4101)
(4095)
(3991)
(3742)
(3725)
(3616)
(3574)
(3572)
(3456)
(3274)
(2952)
(2936)
(2909)
(2808)
(2774)
(2764)
(2639)
(2609)
(2489)
(2334)
学科
(16879)
经济(16862)
管理(12620)
(10139)
(7921)
企业(7921)
地方(7598)
(5303)
中国(5216)
方法(4633)
(4333)
业经(4209)
(4174)
理论(4026)
(3722)
教学(3617)
(3581)
贸易(3575)
环境(3569)
数学(3535)
农业(3518)
数学方法(3444)
教育(3406)
(3395)
地方经济(3251)
(3074)
(2962)
金融(2960)
(2763)
财务(2751)
机构
学院(66238)
大学(63397)
研究(23263)
(22473)
经济(21607)
管理(20739)
中国(17547)
理学(16490)
理学院(16219)
管理学(15789)
管理学院(15648)
科学(15320)
(13804)
(12358)
(12134)
(11245)
中心(11073)
研究所(10783)
(10676)
师范(10571)
(10535)
(10117)
技术(9252)
业大(9226)
北京(8979)
(8976)
(8743)
财经(8374)
师范大学(8338)
上海(8175)
基金
项目(39212)
研究(30362)
科学(28893)
基金(24981)
(21926)
国家(21711)
科学基金(17608)
社会(16524)
(16136)
社会科(15401)
社会科学(15396)
教育(14356)
编号(14028)
(13726)
基金项目(13193)
成果(11724)
自然(11268)
自然科(10868)
自然科学(10862)
课题(10770)
自然科学基金(10614)
资助(10449)
重点(9373)
(9337)
(8945)
(7917)
(7907)
项目编号(7710)
大学(7585)
(7527)
期刊
(32323)
经济(32323)
研究(22084)
中国(18206)
教育(12744)
(10107)
学报(10047)
(9657)
科学(9057)
管理(8734)
技术(7588)
大学(7345)
学学(6654)
(6428)
金融(6428)
农业(6195)
业经(5801)
图书(5062)
经济研究(4610)
职业(4299)
资源(4014)
书馆(3976)
图书馆(3976)
问题(3949)
(3862)
财经(3793)
(3726)
论坛(3726)
财会(3705)
现代(3590)
共检索到112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柏林  
一、市中心区工业布局的特点 1.工业密度较高 上海市中心区北起北京路,南至淮海路、人民路,西以华山路、常熟路为界,东抵黄浦江。面积7.5平方公里。这里是全市商业、外贸、金融业最发达地区,工厂比较集中,到1989年底共有工厂360家,职工7.19万人,产值15.6亿元。分布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有49家企业、0.98万职工和2.12亿元产值,均高于市区平均水平。如此高的工业密度及工业就业人口密度为世界大城市中心区罕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柏林  
大城市中心区工业布局适宜性评价选用P_i=sum from j=1 to x(W_j(C_(jj)/s_j)公式。8个主导因子(j)选自工业布局的条件和效益。搞好工业布局适宜性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每个因子的评价标准(S_j)和权系数(W_j)。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史北祥  杨俊宴  
由于各研究者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中心区这一概念一直在探索与深化,没有形成定论。本文在对中心区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从中心区区位、空间载体、景观形象、产业特征及心理认知五个方面构建了中心区概念的解释框架,对中心区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心区的经济、空间、社会三个属性出发,探讨了中心区的内涵,并从空间区位、等级规模、主导功能、产业特征、经营模式等标准入手,探讨了中心区类型划分的方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翔  蔡逸峰  朱晓燕  
在分析上海市中心区交通特征基础上,根据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特征,强调了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建议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理念与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曼琦  
大城市中心市区工业疏解的思考──以天津市为例江曼琦(南开大学经济系,天津)1中心市区工业疏解的必要性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城市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分布结构出现新的特点:工业活动由市中心区向外延伸,中心市区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严重敏  宁越敏  
一、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地位和作用在研究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时,中心商务区(CBD)的确定往往需要运用多种指标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调查,诸如总建筑面积、商业建筑面积等,以计算中心商业集中指数或建筑高度指数等。通过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研究城市商业网络的等级结构及其扩展趋势。一般说,商业区的规模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而逐渐扩展,是城市内各功能区移位的主要动力之一。对商业区,特别是中心商务区的发展预测是修订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精华所在,其区位条件、交通状况、建筑层高等一般均优于其它地区。它是全市金融、商业、贸易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专业性服务办公楼、各种企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静  江琦  张浪  
在观光农业思想指导下对上海市南汇区蔬菜产业示范园区进行了规划。从项目要求入手,合理分区布局,将蔬菜产业与旅游有机融合,集生产、生态、景观于一体,突出南汇的水乡风貌、田园风情,为都市人提供一个游赏、参与场所,创造出产游的双重经济效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俊  杨俊宴  史北祥  
中心区在各类发展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了特定的空间形态。本文在对其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同心圆圈层分布规律、自组织竞争择优规律、依轴核延伸拓展规律以及空间不平衡发展规律等中心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对各个规律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尝试探析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空间形态形成的根本所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青  何莉  
步行交通是所有交通出行两端最基本的一种交通方式,也是环境污染最小的交通方式。但是,步行交通系统作为上海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首要构成及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距离"安全、舒适、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结合2010年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之主题,在保持机动车道路建设力度的同时,针对现存问题,对中心城步行交通系统做出规划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柏蒗  胡志明  吴健平  钱杰  胡春凌  谈文琦  过仲阳  
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评价其社会服务功能需同时考虑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为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部分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包括公园绿地服务范围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重叠度和单位面积公园绿地服务人口数等3项指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介绍了3项指标的定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计算流程,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主要公园绿地对于居住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公园绿地对于居住区的服务范围覆盖率已超过80%,服务重叠度平均值为2.21,单位面积公园绿地服务人口数的平均值为1.17人/m2。3项指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恩全  
北京中心城功能过度集聚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北京中心城功能的疏解涉及多方利益,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北京发展与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协调适应、核心功能与服务功能并重、城市整体价值和效率提升的原则,北京中心城功能疏解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严控、升级、整合、外迁和统筹;中长期的工作重点是争取中央支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通州副中心建设,创新功能疏解的对接机制和完善综合配套政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强  潘磊  陈蕾蕾  
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经济、空间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对于城市整体的良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更关注于经济价值的发挥和公共设施的完善,缺少从文化复兴的角度探索彰显地区特色、激发空间活力、提升文化认同的更新经验。文章以上海真如副中心为例,结合地区建设和更新的实际问题,以文化复兴为导向,从文化传承和创新两个层面提出挖掘地区文化要素和重塑文化空间的更新路径。即:从历史的角度挖掘沉淀的空间和文化脉络;通过对当前社交空间形式的反思,重拾优秀的传统生活秩序;结合城市发展目标,探索地区的文化价值区段。在空间更新层面,注重以历史文化要素为触媒,重塑和重组文化空间及文化脉络;注重本土化生活空间和习俗的重构和引导;注重代表未来新文化人群的引入和空间创新。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林立国  楼国强  
本文采用上海市企业的排污和经营数据,分析了内外资企业的环境绩效。我们的研究表明外资企业有更高的环境绩效;然而,外资企业并没有在排污口末端去除更多的污染物,相反甚至更少。这反映了外资企业低的排放主要是因为更清洁的生产过程,而不是因为更多的污染物去除。因此,我们认为外资企业更高的环境绩效主要原因是他们具有内在先进的、清洁的生产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