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0)
- 2023(6958)
- 2022(6093)
- 2021(5684)
- 2020(5170)
- 2019(12071)
- 2018(11895)
- 2017(22831)
- 2016(12946)
- 2015(15045)
- 2014(15357)
- 2013(15337)
- 2012(14612)
- 2011(13419)
- 2010(13584)
- 2009(12666)
- 2008(12907)
- 2007(11859)
- 2006(10183)
- 2005(9220)
- 学科
- 济(52984)
- 经济(52900)
- 管理(33670)
- 业(32615)
- 方法(26297)
- 企(25623)
- 企业(25623)
- 数学(23408)
- 数学方法(23175)
- 农(15030)
- 学(14698)
- 财(14672)
- 中国(13230)
- 制(11904)
- 地方(11076)
- 贸(10420)
- 贸易(10415)
- 易(10076)
- 业经(9746)
- 农业(9588)
- 务(8612)
- 财务(8593)
- 财务管理(8566)
- 银(8550)
- 和(8520)
- 银行(8510)
- 融(8430)
- 金融(8428)
- 企业财务(8100)
- 行(8081)
- 机构
- 大学(195360)
- 学院(192562)
- 济(76362)
- 经济(74573)
- 研究(70227)
- 管理(69179)
- 理学(59294)
- 理学院(58474)
- 管理学(57303)
- 管理学院(56924)
- 中国(52803)
- 科学(46875)
- 京(41897)
- 农(39996)
- 所(38450)
- 财(36670)
- 研究所(35175)
- 业大(32554)
- 中心(32331)
- 农业(31924)
- 江(29913)
- 财经(28761)
- 范(26443)
- 北京(26396)
- 师范(26125)
- 经(25972)
- 院(25002)
- 经济学(23772)
- 州(23222)
- 省(21944)
- 基金
- 项目(128056)
- 科学(98805)
- 基金(92493)
- 研究(88336)
- 家(82964)
- 国家(82319)
- 科学基金(67929)
- 社会(53657)
- 社会科(50586)
- 社会科学(50569)
- 基金项目(49475)
- 省(49007)
- 自然(46066)
- 自然科(44867)
- 自然科学(44852)
- 自然科学基金(44054)
- 划(43168)
- 教育(40387)
- 资助(38016)
- 编号(35825)
- 重点(30143)
- 成果(29829)
- 部(28410)
- 发(27406)
- 创(25650)
- 计划(25637)
- 科研(25579)
- 课题(25038)
- 创新(24163)
- 大学(23501)
共检索到285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军 崔林丽 李军
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1960~2008年期间上海地表湿润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其变化原因和不确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过去49年间,上海地表湿润度在1990 s最高,而在1960 s最低;湿润度在夏季显著增加,而在秋季显著减小。上海湿润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整个上海湿润度在过去49年间总体都呈增加趋势,且东部增加多于西部。上海湿润度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平均地温通过对潜在蒸散的影响,从而都与湿润指数显著负相关。上海潜在蒸散的变化与其它研究中关于城市化对实际蒸散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评估城市和城镇地区地表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允 刘普幸 曹立国 高原 雍国正
基于西南地区108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潜在蒸散量以及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近52 a来,西南地区湿润指数在波动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05/10 a,趋于干旱,其中变湿增幅以1990年代最大,距平值为0.106,变干增幅却以21世纪最显著,为-0.052,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湿润指数大幅下降,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为1.41;年湿润指数存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一飞 张勃 张多勇 张建香 何旭强 孙力炜
利用甘肃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得出各站点的湿润指数;然后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河东地区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结果表明:①1992年之前,甘肃河东地区地表相对湿润,1992年之后变得干旱,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率为-0.02/10a,相关系数为0.2946(P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芳芳 王强 张喜风
基于白龙江流域研究区1960-2013年逐日气温、风速、太阳总辐射、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数据,应用了Penman-Monteith模型并结合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白龙江流域地表湿润指数总体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7/10年,气候总体趋于湿润化,其中变湿增幅以20世纪70年代最大,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少趋势;流域内地表湿润指数空间分布格局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2/10年、0.16/10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军 胡军 陈华 索朗欧珠
利用1961—200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最大潜在蒸散,进而得到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气温的联系。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季、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前20年呈减少趋势,后20年则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20世纪60至80年代初,地表为变干趋势;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降水量增加,最大潜在蒸散显著减小,地表呈变湿趋势。60年代为冷湿型,90年代为暖湿型。
关键词: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雅鲁藏布江中游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鹿翔 韩芙蓉 高昕瑜 舒素芳 陆德彪 金志凤
【目的】研究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演变规律对茶叶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浙江省6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0 a(1971—202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基于相对湿润指数、正交经验函数和小波分析法等分析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浙江省茶叶生产夏季干旱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高于秋季,且均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中西部尤其金衢盆地的干旱强度和频率为全省最强,浙北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最小。茶叶夏季干旱站次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0年以后夏秋两季出现极端大范围茶叶气象干旱的年份增多。茶叶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的正交经验函数第一模态表现为全省变化一致性,第二模态中沿海局部地区和内陆呈反相位变化,夏秋两季干旱强度的主模态时间序列分别存在2~6、2~4、6~10 a的振荡周期。【结论】浙江省在夏季和秋季出现茶叶气象干旱的频率在下降,但出现极端干旱的概率在增加,应重点加强茶叶主产区干旱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防旱抗旱能力。图8表1参2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田 蔡元刚 张玉芳 黄晚华 刘琰琰 马均
本文收集四川省156个气象站51年(1961-2011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要素,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四川省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1年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省年尺度干旱频率和强度均呈西高东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主要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盆中及盆南局部,高发区的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少发区主要在达州、泸州、宜宾等地和乐山-眉山-雅安一带,少发区的干旱强度以轻旱为主。年际变化趋势上,干旱强度有所减弱,但最近10年明显增强,且干旱范围扩大。2从季尺度看:冬旱频率最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安妮 俞佳固 杨晓娟 魏英楠 刘航铖 姚宁
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是制定灌溉制度的基本参数,更是干旱评价的必要变量。为全面探究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ET_0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成因,基于该地区1961~2020年246个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和部分大气环流指数,采用Penman-Monteith法计算ET_0,结合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滑动t和累积距平突变检验探究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ET_0,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ET_0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T_(mean)、T_(min)、T_(max)呈上升趋势(0.028、0.029、0.019℃/a),n、u_s、RH_(mean)波动下降(-0.018 h/a、-0.005 m/(s·a)、-0.052%/a),突变点依次是1996、1997、1996、1980、1988、1981、1988和2002年。ET_0整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45 mm/a,夏季ET_0极显著减少会导致年ET_0下降,年、季尺度下ET_0的空间分布较复杂。ET_0与NAHAI、NANRP、APVA、NAPVA、PPVI、AEPVI和AO、AAO、NAO、EM、TSN、SO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5、-0.07~0.09。ET_0的下降趋势在时空上均有体现,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且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指数PPVI是影响ET_0变化的最相关因素,结论对该地区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晓群 吴文玉 张辉
提出了一个农业旱涝气象指标──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综合农田作物系数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订正,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从而具有农业意义。用土壤墒情指标对该指标进行分区域旬旱涝等级的确定和检验,其定量符合率为60%~70%,定性符合率为80%~90%。利用该指标分析近30年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的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意义上江淮地区农田水分状况能满足作物需求,湿润程度湿润区高于半湿润区。农业旱涝年际变化大,变异率北部大于南部。北部旱涝并存,春旱、夏秋和秋冬连旱频率高,夏季洪涝严重;南部总体湿润,以涝居多,但夏秋干旱频发。在气候变化导致江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翟俊 肖桐 杨旻 孙晨曦
海岸带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由于其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人类对该区域的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海岸带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是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和过渡带,长期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势必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遥感获取的区域不透水地表分布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不透水地表面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海岸带10km缓冲区内不透水地表扩展与生态用地之间的占补关系发现:(1)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面积持续增加,与经济和人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相比人口密度,沿海各县GDP密度与区域地表不透水率具有更好的相关性。9年间,沿海地区GDP密度明显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根兴 曹建华 何师意 陶于祥 孙玉华 滕永忠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 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 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生物的 C O2 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的土壤 C O2 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 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 从而揭示了土壤碳对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莺 李耀辉 姚玉璧 赵福年
利用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及周边1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发,并由此计算出各站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ArcGIS 9.3平台下得到区域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52年来有微弱变干趋势;该区相对湿润度指数自南向北逐渐增加,与降水量和海拔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与潜在蒸散发的空间分布呈相反关系;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倾向率呈增加趋势,增加较明显的区域位于祁连山脉附近,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位于上游古浪县附近;流域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年内呈单峰型变化,1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温媛媛 赵军 王炎强 王玉纯 王建邦
基于MOD16全球蒸散发产品和气象站点实测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Sen趋势法等研究了山西省2000—2014年地表蒸散发ET、潜在蒸散发PET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MOD16蒸散产品与气象站点实测蒸散发之间具有良好的时空相关性(R~2=0.90),其产品精度可以满足山西省蒸散发时空分布研究的要求;②山西省多年平均ET、PET分别为816.77、1608.46 mm,年内变化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的"单峰"型分布,二者差值在5月、6月最大,此时山西省最为干旱;③全省年平均ET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PET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二者差值整体上较大,表现为全省地表水分比较缺乏,其中忻州、吕梁西部最为严重;④全省近15 a来ET和PET的年际变化都比较小,整体上全省PET在增加,ET在相对减少,意味着近15 a来干旱情况在加剧;⑤ET、PET的时空变化与诸多气象因子相关,在空间尺度上与降水、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在时间尺度上与气温、降水关系最为密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增文 刘卓玛姐 段而军 冯顺煜
【目的】了解黄土高原半湿润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群落的现状,为该区森林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黄土丘陵区(延安)的林下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统计并计算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结果】(1)小叶杨、白桦、油松、油松+小叶杨、油松+白桦林地林下植物生活型谱均以高位芽植物种占绝对优势,白榆、刺槐、沙棘、茶条槭和侧柏林地则以非高位芽植物为主。(2)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小叶杨林、刺槐林(22.22%~22.65%)>油松+小叶杨林、白桦林、白榆林(9.78%~14.11%)>侧柏林、沙棘林、茶条槭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静 郭铌 王小平 邓超平 郭海英 张谋草 王银珍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代表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冬小麦主要生育期(返青-抽穗)冠层反射光谱与反映长势的指标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同450nm、550nm、650nm1、650nm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关系,同850nm波段反射率呈正相关关系。起身前,冬小麦长势指标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同各波段反射率相关关系大多不显著。起身以后,冬小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各波段反射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另外,为了更好的监测冬小麦长势,研究了8个常用的植被指数同冬小麦长势间的相关关系,这8个植被指数在起身后同冬小麦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利用这8个植被指数建...
关键词:
冬小麦 反射光谱 长势 植被指数 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