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71)
2023(5051)
2022(4588)
2021(4160)
2020(3769)
2019(9044)
2018(8885)
2017(17708)
2016(9849)
2015(11439)
2014(11770)
2013(11908)
2012(11379)
2011(10399)
2010(10545)
2009(9853)
2008(9977)
2007(9377)
2006(8015)
2005(7187)
作者
(30616)
(25878)
(25809)
(24775)
(16352)
(12591)
(11947)
(10193)
(9582)
(9184)
(8718)
(8694)
(8288)
(8267)
(8172)
(8172)
(8101)
(7645)
(7513)
(7442)
(6461)
(6396)
(6341)
(5965)
(5904)
(5881)
(5792)
(5781)
(5301)
(5278)
学科
(46689)
经济(46651)
(25876)
管理(25554)
方法(24359)
数学(22231)
数学方法(22070)
(19378)
企业(19378)
(13360)
地方(11336)
(11327)
中国(10728)
(9481)
(9008)
贸易(9006)
农业(8894)
(8707)
业经(8236)
(8129)
(6672)
金融(6669)
(6637)
财务(6623)
财务管理(6601)
(6600)
(6453)
银行(6429)
企业财务(6201)
(6083)
机构
大学(150665)
学院(148839)
(63623)
经济(62201)
管理(56389)
研究(51384)
理学(48565)
理学院(47994)
管理学(47185)
管理学院(46885)
中国(38283)
科学(32407)
(31347)
(29794)
(28329)
(27386)
研究所(24946)
业大(24421)
中心(24349)
农业(23756)
(22961)
财经(22734)
(20600)
经济学(20306)
北京(19656)
(19655)
师范(19452)
经济学院(18654)
(17695)
(17611)
基金
项目(97767)
科学(75537)
基金(70399)
研究(69634)
(61605)
国家(61114)
科学基金(51195)
社会(43401)
社会科(41056)
社会科学(41040)
(37974)
基金项目(37506)
自然(33310)
自然科(32495)
(32484)
自然科学(32482)
教育(32137)
自然科学基金(31907)
资助(29644)
编号(28579)
成果(23369)
重点(22328)
(22253)
(21548)
(19828)
课题(19539)
科研(19295)
教育部(18687)
创新(18647)
计划(18458)
期刊
(67633)
经济(67633)
研究(43078)
中国(27056)
(26559)
学报(25393)
科学(22524)
(22521)
大学(18420)
学学(17459)
管理(17416)
农业(17414)
(13734)
金融(13734)
教育(13190)
技术(12822)
财经(11304)
经济研究(11274)
业经(10893)
(9716)
问题(9654)
(9600)
技术经济(8461)
统计(8191)
(7808)
理论(7583)
(7460)
商业(7220)
(7076)
图书(7071)
共检索到217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尔生,顾杏元,郑训载,丁祥泳,徐根娣  
为了评价上海县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们于1981年2—3月在七一公社进行了一次育龄妇女生育率调查。七一公社1980年年底人口为18608人,文化经济及计划生育工作在上海县均属中上水平,有一定代表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谦  
本文对反映生育水平的两个基本指标——总和生育率和队列累计生育率进行分析,肯定多年来多个调查所得到的队列累计生育率的数据质量。尽管队列累计生育率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当前"的实际生育水平,但历次调查所反映出的199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变化趋势是持续下降,并推断近几年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6以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青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尔生,陈常中,顾杏元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大类。直接因素又称为生育率中间变量,包括生物学因素和行为学因素。间接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间接因素只有通过直接因素(中间变量)才能对生育率发生作用。1978年邦加茨(Bangaarts)提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发生持续转变,分析影响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因素的作用程度作出定量对比,对于预见生育率发展的未来趋势,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一、从生育率的地区差别,看经济因素在生育率转变中的显著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匀,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对比各地总和生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谭晓青  
目前,在对中国生育率变化的研究中,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导致生育率由高向低迅速转化的原因。近些年来,中外人口学家用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描述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妇女生育的现状和变化,对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生育率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给予了评价。本文试图用孩子需求一供给理论模式和现有数据阐述现代化与生育率转化之间的概念联系,指明现代化必须通过一组介入因素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这组介入因素的引进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文化条件下,会存在着不同的生育行为。然而,短缺的资料和数据限制了文章的深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广州  胡耀岭  
本文以时期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为基础,提出真实队列年龄别生育率估算方法,并通过1950~1981年全国妇女分孩次年龄别生育率数据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可用该估算方法研究递进生育模式及其相关问题,尤其是在调整生育政策的时间窗口,估算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以及符合生育政策但尚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为政府制定生育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卫  董浩月  刘金菊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余年的9期追踪数据,使用分层生长曲线模型,分析我国女性生育对工资水平及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并考察这种影响的长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生育对女性工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工资增长速度也随之减缓,显示出生育影响的长期效应;越晚出生的队列,生育对母亲的工资水平及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均越大;同时,市场部门影响的队列效应更为明显。对于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长期下降和低生育率趋势,分析生育对女性工资水平影响的长期效应和队列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就如何减少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的负向影响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即积极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落地见效,通过一揽子社会经济政策完善生育支持的配套措施,加快构建家庭和生育友好型社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韦克,王绍贤  
本文讨论了有全部生育率数据、只有部分生育率数据以及没有生育率数据3种不同条件下构造生育模型的方法及意义。首次指出构造Brass相关生育模型的非最小二乘法(曾毅方法)优于最小二乘法,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振明  
据安徽省1990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1989年安徽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TFR)为2.51。除省辖市之外,全省72县和县级市的TFR在2.5以上的有32个,其中16个县超过3.0,而且几乎都是人口大县,合计人口为1587万,占全省总人口(5618万)的28.2%。生育水平如此之高,涉及人口如此之多,因而促使我们去分析生育率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近年国内生育率研究中不断出现以人口调查中35~39岁妇女的平均曾生子女数作为当前时期生育水平估计的做法。文章通过人口统计原理的讨论和实际统计结果证明,这种队列累计的平均子女数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队列多年积累的生育量,既不能反映当前真实的总和生育率,也不能进一步用来估计同一调查中的出生漏报程度。因此,在生育转变中用这类队列平均子女数作为当前真实生育水平估计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并将误导我们对当前生育形势的认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文  
从"双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渐放宽,生育率小幅回升。生育率水平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力供给有积极的影响,但对当下的劳动参与率影响的研究结论尚有较大争议。文章提出生育率变动对当下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机制,并通过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计量模型验证了假设:生育率提高对当下男性劳动参与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则有一定的抑制。总体上,我国生育率对当前的总劳动参与率有负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书章,顾宝昌,肖自力,王彦祖  
客观、历史、辩证地研究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变动趋势,对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控制人口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以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以下简称2‰抽样调查)数据为根据,分析80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飞翔  
进入80年代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回升势头。其中小城镇妇女生育水平的提高最明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笔者认为,小城镇生育率上升并未对入口控制目标构成真正威胁,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这种趋势可以得到控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辜子寅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构建总和生育率与一般生育率的统计模型,重新估计了我国2000~2012年总和生育率。结果表明,我国总和生育率经历了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的变化过程,2012年达到1.43。通过进一步的指数分解,发现2000~2006年生育率对出生人数变动的影响较大,2006~2012年育龄妇女规模与结构对出生人数变动的影响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