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6)
2023(6483)
2022(5025)
2021(4308)
2020(3369)
2019(7756)
2018(7359)
2017(14108)
2016(7296)
2015(8324)
2014(8301)
2013(8231)
2012(7703)
2011(6910)
2010(7259)
2009(6578)
2008(5528)
2007(5162)
2006(4750)
2005(4248)
作者
(19205)
(15674)
(15384)
(14731)
(9891)
(7463)
(7178)
(6202)
(5905)
(5755)
(5469)
(5259)
(5148)
(5053)
(4852)
(4791)
(4685)
(4633)
(4491)
(4307)
(3980)
(3801)
(3745)
(3681)
(3651)
(3641)
(3486)
(3436)
(3197)
(3157)
学科
(28528)
经济(28507)
(25697)
金融(25697)
(22110)
银行(22107)
(21582)
管理(21470)
中国(17988)
(17840)
(14550)
企业(14550)
中国金融(10929)
地方(10682)
环境(10236)
(9411)
(9131)
方法(8469)
(8189)
业经(7778)
(7169)
贸易(7159)
数学(7060)
(7023)
数学方法(7007)
(6226)
财务(6198)
财务管理(6191)
企业财务(5953)
农业(5811)
机构
学院(93505)
大学(92401)
(42612)
经济(41527)
研究(33507)
中国(33504)
管理(33094)
理学(26733)
理学院(26476)
管理学(26180)
管理学院(26007)
(21571)
(19196)
中心(18634)
(16930)
科学(16679)
银行(16349)
财经(16200)
(15943)
金融(15639)
(15538)
(15361)
(14733)
(14612)
经济学(14031)
研究所(13668)
人民(13458)
(12752)
经济学院(12733)
(12598)
基金
项目(58505)
研究(47604)
科学(45504)
基金(41026)
(34313)
国家(34009)
社会(30013)
科学基金(29219)
社会科(28638)
社会科学(28633)
(23227)
基金项目(21264)
教育(21110)
编号(19705)
(19302)
成果(16606)
资助(16401)
自然(16355)
自然科(15929)
自然科学(15928)
自然科学基金(15620)
课题(14650)
(14613)
重点(13783)
(12924)
(12689)
(12647)
国家社会(12459)
发展(12451)
(12432)
期刊
(49054)
经济(49054)
研究(33453)
(28809)
金融(28809)
中国(24176)
(16122)
教育(12988)
管理(12772)
(12084)
学报(10517)
科学(10037)
大学(8887)
技术(8765)
国际(8391)
学学(8005)
财经(7898)
经济研究(7813)
农业(7408)
业经(7106)
(6844)
(6775)
问题(6140)
图书(5458)
理论(5404)
中国金融(5342)
实践(4925)
(4925)
世界(4910)
(4862)
共检索到165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宾晖  
碳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经济手段,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配额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碳减排项目的投融资,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活动。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在碳金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应深入思考总结前期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的经验教训,加快国际碳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宣文俊  
要加快推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在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其中尤以法制环境建设为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就以法制环境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研究目标聚焦如何尽快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点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WTO规范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的文件《金融服务协议》为脉络,以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法制环境建设经验为借鉴,以操作性强、规范高效为原则,提出一套适应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立法需求和司法、执法策略,以促进和保障上海早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明志  
文章指出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也不断上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备诸多优势也面临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和市场力量的推动创新作用,进一步调动境内外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内对外服务功能,尽快提高金融业国际化程度,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形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服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纯福  
银行总部是金融中心的标志。金融市场与银行总部互为条件,银行总部圈的层级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能量。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率先成立以及大型商业银行营运机构在上海的逐步集聚,为发展银行总部圈奠定了必要基础。比较若干模式,交易、创新型功能总部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以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功能型总部为突破,形成中外资银行共同参与合作竞争的高层级银行总部圈,增强对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并走向综合化、国际化,这是积极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之年,也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运作的起步之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金融竞争与合作,我国金融开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去年8月10日,上海总部正式挂牌成立。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部组建工作进展平稳顺利,目前基本架构已搭建完成。今年重点是加快总部建设,更好地发挥总部功能,提升总部整体工作水平。在这新的一年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宏观意识,树立本外币一体化观念,重点围绕金融市场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围绕金融中心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叶耀明  朱雅崴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否抓住低碳经济以及碳金融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显得非常迫切。本文认为上海要以碳金融的发展为契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并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金融业产值、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能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改善等方面着重分析碳金融发展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最后从商业银行、相关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法律法规等视角对于发展碳金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怀邦  
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本币国际化是大国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推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带来了历史性契机。人民币国际化将对贸易投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等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上海加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重要机遇。上海应积极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回流机制,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交通银行将努力提升跨境、跨业金融服务能力,全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对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具有相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适合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又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文化缺失、金融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总量、健全的法律信用制度、发达的配套专业服务等基础环境,以便利金融机构的生存,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 改善金融生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和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努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兰华  
目前,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如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英国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等都把电力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支点,开展并壮大电力金融及产品衍生品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上海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有电力金融的一席之地,不应缺少电力金融这一环。然而,目前关于电力金融的市场研究,国内几乎属于空白。因此在总结各国电力金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尽快谋划上海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探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电力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研发满足电力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期货、期权与远期合约等电力金融产品,搭建规范运行与防控风险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豫  
本文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当把握的若干重点,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人民币基本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和战略措施,提出了近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武佳薇  刘兴华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形成有一定规律可循,其中成熟、完备的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我国应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小和  邹江  汪办兴  
当前,上海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于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波动性和非均衡性相对显著,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未充分发挥。票据市场还存在着法律制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票据市场区域分割、缺少有形票据市场等制约因素。对此,本文提出,应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建全国一体化票据市场;完善票据市场加快发展的法规政策框架;对接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商业汇票业务发展;顺应上海金融业转型方向,促进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加快创新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