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29)
- 2023(16370)
- 2022(14047)
- 2021(13128)
- 2020(11123)
- 2019(25273)
- 2018(25116)
- 2017(49134)
- 2016(26775)
- 2015(30119)
- 2014(30118)
- 2013(29598)
- 2012(27186)
- 2011(24393)
- 2010(24671)
- 2009(23153)
- 2008(23036)
- 2007(20606)
- 2006(18523)
- 2005(16820)
- 学科
- 济(108083)
- 经济(107920)
- 业(100747)
- 管理(94568)
- 企(89022)
- 企业(89022)
- 方法(46803)
- 数学(37085)
- 数学方法(36623)
- 财(36366)
- 农(35120)
- 业经(32828)
- 中国(27705)
- 制(26288)
- 务(24811)
- 财务(24735)
- 财务管理(24700)
- 农业(24249)
- 企业财务(23426)
- 理论(21486)
- 技术(21024)
- 地方(20721)
- 策(20060)
- 和(19879)
- 贸(19262)
- 贸易(19253)
- 学(19148)
- 易(18709)
- 划(18680)
- 体(18531)
- 机构
- 学院(384305)
- 大学(381399)
- 管理(156897)
- 济(156546)
- 经济(153079)
- 理学(134560)
- 理学院(133171)
- 管理学(131273)
- 管理学院(130539)
- 研究(123854)
- 中国(95710)
- 京(80911)
- 财(77402)
- 科学(73014)
- 所(61333)
- 财经(60337)
- 农(59883)
- 江(58519)
- 中心(56299)
- 研究所(54818)
- 经(54687)
- 业大(54099)
- 北京(51170)
- 范(48161)
- 师范(47789)
- 州(46589)
- 农业(46537)
- 经济学(45765)
- 院(44881)
- 财经大学(44423)
- 基金
- 项目(251204)
- 科学(198993)
- 研究(189892)
- 基金(182156)
- 家(155809)
- 国家(154390)
- 科学基金(134670)
- 社会(119431)
- 社会科(113127)
- 社会科学(113100)
- 省(98280)
- 基金项目(96216)
- 教育(86867)
- 自然(86428)
- 自然科(84389)
- 自然科学(84372)
- 自然科学基金(82875)
- 划(81327)
- 编号(78851)
- 资助(74987)
- 成果(64790)
- 部(55842)
- 重点(55296)
- 创(54031)
- 课题(53980)
- 发(53167)
- 制(50189)
- 创新(49787)
- 项目编号(48952)
- 教育部(48505)
- 期刊
- 济(181253)
- 经济(181253)
- 研究(118380)
- 中国(75663)
- 管理(62514)
- 财(62409)
- 农(56566)
- 学报(52799)
- 科学(51048)
- 教育(43809)
- 大学(41541)
- 学学(39051)
- 农业(38878)
- 融(37449)
- 金融(37449)
- 技术(35088)
- 业经(31360)
- 财经(30022)
- 经济研究(27651)
- 经(25653)
- 问题(23141)
- 业(21383)
- 技术经济(20090)
- 现代(19179)
- 理论(18612)
- 图书(17963)
- 科技(17839)
- 财会(17456)
- 贸(17290)
- 商业(17231)
共检索到580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曾文瑜 闵旭光
"数字化赋能"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同时对职业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结合"数字化赋能"对制造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制造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未来需求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加快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制造业崛起、提升经济发展动力等有借鉴意义。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寇明龙 孙慧 门柯平
本文基于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TiVA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全球价值链分解法,测算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制造业GVC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均与制造业GVC地位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弱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后向参与度强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前向、后向参与度对国际产业输出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中间产品比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更平缓;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协同会促使其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陡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锦飞 张娜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国际经济现象。为了探索制造业转移的转移方向和策略,本文基于产业转移和承接能力的理论基础,建立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水平,从而判断出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关键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制造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评价承接能力的关键要素,其中,产业技术发展能力、资本要素、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协调配套能力、自然资源要素是评价承接能力的关键指标。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志鹏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利用贸易和投资等形式在空间上实现移动的现象。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展望未来,通过"走出去"实现对外产业转移又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自主性提升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过度对外产业转移带来的种种风险。深入研究当前产业对外投资的特征和节奏,对于把握中国产业对外转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艳红
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主要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参与其中,多以欧美发达国家为目的地,且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国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空间、给国内过剩产能转移提供了新去向,也给制造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提供了机会。应综合借鉴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模式和以成本为导向的日本模式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海外转移模式、制定完善的制造业海外转移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重视制造业海外转移软实力建设,不断促进我国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转移,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服务。
关键词:
制造业 海外转移 “一带一路” 借鉴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宏伟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时机,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逐步向外转移部分产业,以推动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着消费市场变化、资源与要素约束、环境约束、企业约束等一系列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更快、更深地参与国际产业转移。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中国制造业 问题 对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赞 汤春梅
世界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规律地在国际间跨国转移。促使制造业跨国转移的因素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从总的趋势看,制造业跨国转移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但是,世界制造业在跨国转移的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一些具体的差异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此,该文立足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制造业 转移规律 挑战 对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韩晶
:当前,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天津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必须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发展面向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天津经济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天津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天津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化。
关键词:
国际制造业转移 天津制造业基地 发展战略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苏建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有相当比例企业的产业转移失败,其原因均与工厂位置有直接的关联。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供应链理论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工厂在进行产业转移之前均处在一个供应链中,工厂的位置改变将引起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物流、信息流的变化从而带来该供应链整体运行成本和效率的变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于诚 曹东坡 林思宇
一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互动发展的,但具体到特定发展阶段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不一定依赖于制造业。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笔者实证研究了上海市制造业转移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制造业转移是必要的而且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持的;上海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来自于本地服务业的需求,制造业向外转移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未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转移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专业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郑江淮 高春亮
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通常会带来较本土更高的产业技术水平,如果本土企业能够与国际制造业资本形成产业配套,将有助于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自主产业创新能力。本文建立了一个两阶段最优产业配套模型,揭示了在产业配套初期,本土企业为国际制造业资本进行产业配套和本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呈U型,在产业配套后期,上述关系又呈倒U型。从长期看,政府应当以在产业配套中积极培养本土企业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为政策目标,否则,本土企业在一轮轮的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中将陷入产业配套的“陷阱”中。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秦惠敏 徐卓顺
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专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根据区位商和产业效率的结果可知,东北三省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及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也不尽相同。因此,结合目前东北三省产业集聚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以及三省内各制造业的专业化和效率水平,东北三省应根据各自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应加大高专业化高效率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高专业化低效率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加快地区经济建设,推动低专业化低效率产业的转移。
关键词:
东北三省 制造业 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薛漫天
文章运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行业数据,检验了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外向型制造业的转入、转出情况。计量研究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上游地区基本没有承接外向型制造业的转入;相反,在若干行业出现了向外转移。中游地区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制造业的持续的、较大规模的转入。下游地区在2011年前经历了外向型制造业的普遍转入;近年来,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制造业出现了转出,且该趋势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外向型制造业 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光明
中国先进制造业当前正开始迅速发展,但同时必须重视研究国内低端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将低端制造业区分为"要素投入劳动密集外向型制造业"、"有劳动密集环节的低增值率外向型制造业"两大类,并梳理展示了2006-2019年中国两类六种低端制造业的国内发展与区位转移情况,发现第一类低端制造业已基本完成由东部至中西部的国内转移过程,而第二类低端制造业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与承接之中,中西部省份发展相对于东部省市更快。同期31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地劳动力越便宜、城镇与女性人口比重越高、能源成本越低,越容易促进当地低端制造业发展。分类检验则发现不同类型低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别。中国应在适度对外投资低端制造业的同时,通过国内转移优化配置与布局两类低端制造业,保持一定程度低端制成品的生产能力与制造业部门的完整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