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30)
- 2023(18657)
- 2022(15493)
- 2021(14257)
- 2020(11800)
- 2019(26654)
- 2018(26536)
- 2017(50274)
- 2016(27700)
- 2015(31096)
- 2014(30793)
- 2013(30192)
- 2012(28091)
- 2011(25523)
- 2010(25823)
- 2009(23449)
- 2008(23092)
- 2007(20755)
- 2006(18677)
- 2005(16723)
- 学科
- 济(114451)
- 经济(114252)
- 管理(76622)
- 业(74809)
- 企(61324)
- 企业(61324)
- 方法(44226)
- 中国(36772)
- 数学(35927)
- 数学方法(35466)
- 农(33199)
- 地方(29818)
- 业经(28795)
- 学(26980)
- 财(25305)
- 农业(22206)
- 制(21314)
- 技术(21307)
- 理论(20345)
- 和(19658)
- 贸(19255)
- 贸易(19238)
- 银(19187)
- 银行(19130)
- 融(18739)
- 金融(18734)
- 易(18522)
- 行(18457)
- 环境(18027)
- 发(17226)
- 机构
- 大学(393464)
- 学院(391040)
- 济(154313)
- 经济(150758)
- 管理(149441)
- 研究(142557)
- 理学(127841)
- 理学院(126210)
- 管理学(123867)
- 管理学院(123135)
- 中国(105471)
- 科学(89329)
- 京(86479)
- 所(73350)
- 财(70862)
- 农(66976)
- 研究所(66669)
- 中心(63340)
- 江(60138)
- 业大(58333)
- 范(56577)
- 师范(56045)
- 财经(55727)
- 北京(55279)
- 农业(51950)
- 院(51822)
- 经(50570)
- 州(48682)
- 经济学(45658)
- 师范大学(45571)
- 基金
- 项目(264352)
- 科学(208076)
- 研究(193382)
- 基金(190221)
- 家(167025)
- 国家(165571)
- 科学基金(141160)
- 社会(122157)
- 社会科(114943)
- 社会科学(114911)
- 省(103457)
- 基金项目(101201)
- 自然(91065)
- 自然科(88936)
- 自然科学(88913)
- 教育(87879)
- 划(87828)
- 自然科学基金(87305)
- 编号(78641)
- 资助(76639)
- 成果(65142)
- 重点(60120)
- 发(60032)
- 部(57173)
- 创(55708)
- 课题(55475)
- 创新(52075)
- 科研(50004)
- 国家社会(49854)
- 教育部(48506)
- 期刊
- 济(179536)
- 经济(179536)
- 研究(122371)
- 中国(83590)
- 学报(64216)
- 农(62521)
- 科学(61011)
- 管理(57346)
- 财(51357)
- 教育(49800)
- 大学(48253)
- 学学(44986)
- 农业(42897)
- 融(36762)
- 金融(36762)
- 技术(33668)
- 业经(29912)
- 经济研究(28187)
- 财经(26727)
- 问题(23444)
- 经(22931)
- 图书(22704)
- 业(22536)
- 科技(20145)
- 技术经济(18943)
- 版(18658)
- 资源(18445)
- 理论(18209)
- 现代(18200)
- 商业(17086)
共检索到599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俊帆 武前波
采用最新各类上海人口统计数据,对上海人口城镇化及社会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在宏观市辖区层面,2000—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增减不大、郊区人口快速上升,2010年后上海市全域人口变动较小。其次,从中观街道层面来看,中圈层的街道数量快速上升、人口空间梯度变缓。与郊区新城相比,中心城区仍是人口密度高值聚集区,市域人口仍呈现单中心圈层扩散。再次,通过近期上海社会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对比,发现中心城区人口变动多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是郊区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出上海人口空间变动的影响机制以及策略建议。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社会空间 影响机制 上海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寇改红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城镇化建设也进入到新常态。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态势,需要从空间上分析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文章根据空间状态分布,提出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建议:强化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发挥城市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规划,提高环渤海地区小城镇的档次及规模;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彻底杜绝二元化问题;注重城市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 环渤海地区 空间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孔令刚 程必定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再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城镇化努力方向。基于中国城镇化的实践与反思,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是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其演化路径显示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这是城镇化的初级形态;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是城镇化的高级形态。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向结构转换型的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超 高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曲折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前,虽注重并试图改善城乡关系,但总体上"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导向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改革开放后,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主调,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大量政策,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乡村发展和城镇化也由此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政策的梳理,划分城乡关系研究为三个阶段。从"三农"问题政策重点的转变,乡村与城镇化发展政策演变,"七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主题演变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战略的关系,发现国家整体政策和学术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体现出从要素、政策、技术等方面到整体战略的转向。但由于政策、研究与实践有所脱节,加之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文化,使得城乡融合面临巨大挑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机结合,以实现城乡协同治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丹 欧向军 唐兆琪
以东部沿海为例,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对2003—2013年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五个因素对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关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2003—2013年,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波动提升,空间上主要呈现"群"状分布,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拟合度较高。②全局莫兰指数为正表明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则表明二者的协调发展除了具有空间依赖性,还表现出空间异质性。③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良性互动均发挥正向作用,其中政府政策和经济水平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④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实现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丹 欧向军 唐兆琪
以东部沿海为例,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对2003—2013年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五个因素对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关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2003—2013年,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波动提升,空间上主要呈现"群"状分布,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拟合度较高。②全局莫兰指数为正表明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则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凌云 门可佩
本文根据1952-2004年上海市人口统计资料,建立优化GM模型并对未来5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进行预测研究。对比其它时间序列外推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到2005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将达到1358.31万;到2010、2020、2030、2040、205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将分别为1397.33、1478.75、1564.93、1656.21和1752.63万人。
关键词:
上海人口 灰色优化模型 人口预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凯付 罗彦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作为人口输入型地区,承担着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化模式战略转型的重任,关系到整个国家城镇化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以广东省为例,首先基于数据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口流动、人口结构、人口"市民化"等视角分析广东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以此形成对人口输入型地区城镇化的基本认识;其次,对未来广东城镇化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最后,基于广东省的分析,从城镇化发展模式、发展质量等方面探讨人口输入型地区城镇化发展方向,提出人口输入型地区城镇化转型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输入型地区 广东 人口流动 城镇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凯付 罗彦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作为人口输入型地区,承担着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化模式战略转型的重任,关系到整个国家城镇化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以广东省为例,首先基于数据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口流动、人口结构、人口"市民化"等视角分析广东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以此形成对人口输入型地区城镇化的基本认识;其次,对未来广东城镇化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最后,基于广东省的分析,从城镇化发展模式、发展质量等方面探讨人口输入型地区城镇化发展方向,提出人口输入型地区城镇化转型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人口输入型地区 广东 人口流动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莉
[目的]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及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生态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共确定13个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关建议。[方法]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及理论分析与频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确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结果]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由"良好"向"较好"转化,最终优化为"优秀",优化趋势遥遥领先,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总体来看金坛区、溧阳市发展水平较好,钟楼区与武进区发展水平不理想,天宁区、金坛区及新北区新型城镇化优化趋势紧跟中心城市常州市。[结论]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好,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率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伊金秀
[目的]城镇化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利用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类来说,城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方法]文章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法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民生活、经济、人口、空间等4个方面选取l5项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存在相似区域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全局自相关系数为0.419 5,Z值大于1.93;苏南、苏北地区空间差异在缩小,江苏城镇化总体空间差异也缩小,分布态势为集聚态,江苏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总体无较大变化,只在原有空
关键词:
城镇化 江苏 空间特征 布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伊金秀
[目的]城镇化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利用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类来说,城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方法]文章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法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民生活、经济、人口、空间等4个方面选取l5项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存在相似区域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全局自相关系数为0.419 5,Z值大于1.93;苏南、苏北地区空间差异在缩小,江苏城镇化总体空间差异也缩小,分布态势为集聚态,江苏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总体无较大变化,只在原有空间格局上进行集聚微变,在全局城镇化上,苏南地区水平高、苏北地区水平低的空间格局仍然存在。[结论]该研究受县域数量多的限制,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只选第三产业,产业代表性不强,在今后研究中应增加其他产业研究指标,以便更好更全面的分析江苏城镇化的布局及空间特征。
关键词:
城镇化 江苏 空间特征 布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正柱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各省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其分维度总体上不高,但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各省市协调发展度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低度协调类;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空间格局特征。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耦合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