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73)
2023(11298)
2022(9943)
2021(9184)
2020(7758)
2019(18013)
2018(18022)
2017(34914)
2016(18670)
2015(21038)
2014(21046)
2013(20984)
2012(19410)
2011(17710)
2010(17784)
2009(16319)
2008(15441)
2007(13395)
2006(11999)
2005(10512)
作者
(54399)
(45226)
(44823)
(42828)
(29188)
(21657)
(20417)
(17842)
(17450)
(16238)
(15649)
(15324)
(14499)
(14440)
(14093)
(13743)
(13432)
(13130)
(13045)
(12989)
(11288)
(11151)
(10852)
(10535)
(10235)
(10129)
(9992)
(9747)
(9194)
(8718)
学科
(97227)
经济(97145)
管理(52253)
(47089)
(39055)
企业(39055)
方法(37261)
数学(32480)
数学方法(32171)
地方(24626)
中国(20476)
(19963)
(19812)
业经(18516)
(16894)
地方经济(14717)
农业(13581)
环境(13485)
(13370)
(13110)
贸易(13102)
(12816)
理论(12703)
(12562)
(11408)
金融(11407)
技术(11091)
(10714)
(10430)
银行(10397)
机构
大学(270746)
学院(268912)
(114771)
经济(112375)
管理(108455)
理学(94194)
研究(93375)
理学院(93126)
管理学(91647)
管理学院(91161)
中国(66848)
(57613)
科学(57551)
(48513)
(46918)
研究所(42906)
(42577)
中心(40917)
(39768)
财经(39477)
业大(38972)
北京(35824)
(35823)
(35768)
师范(35515)
经济学(34451)
(33912)
(31244)
农业(30953)
经济学院(30698)
基金
项目(185361)
科学(145462)
研究(136100)
基金(134252)
(116125)
国家(115199)
科学基金(99131)
社会(85897)
社会科(81379)
社会科学(81354)
(72330)
基金项目(72040)
自然(64284)
自然科(62684)
自然科学(62673)
自然科学基金(61518)
教育(60929)
(60057)
资助(55422)
编号(55326)
成果(44308)
重点(41195)
(40558)
(40285)
课题(37887)
(37880)
创新(35346)
科研(34983)
教育部(34770)
国家社会(34757)
期刊
(131724)
经济(131724)
研究(82907)
中国(47005)
管理(40539)
学报(40436)
科学(38280)
(35312)
(34802)
大学(30304)
学学(28634)
教育(26655)
农业(24838)
技术(23807)
经济研究(21619)
(21483)
金融(21483)
业经(19648)
财经(19503)
(16654)
问题(16564)
技术经济(14791)
图书(14341)
理论(13696)
现代(12793)
资源(12793)
科技(12584)
实践(12389)
(12389)
(12037)
共检索到394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云波  彭秀芬  徐长乐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在国家"T"型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年统计数据,从联系节点、联系通道和联系作用量3方面,定量分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空间等级分布不均,呈现出"一极,多心组团"及沿铁路干线分布的空间格局;(2)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间的可达性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而城市客货流则多集中在上海与重庆、成都、武汉、南京等二、三级中心城市之间;(3)经济联系随空间距离增加而衰减,与上海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沪宁—沪杭—杭甬铁路沿线,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上海经济联系作用量很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李建豹  徐静  
在修正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形成以中下游城市群和上游城市群为核心的两大板块,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是促进中下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核心区与边缘区网络密度差异较大,上海、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成为经济联系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一轴线、两板块、多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李建豹  徐静  
在修正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形成以中下游城市群和上游城市群为核心的两大板块,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是促进中下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核心区与边缘区网络密度差异较大,上海、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成为经济联系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一轴线、两板块、多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式上分别呈现出"多中心紧凑模式、多中心松散模式、双核极化模式",表明中下游区域以城市群为主体,中介城市为对接点的经济联系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加强与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上游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河东  
文章从城市质量和城市距离两方面改进城市引力模型,以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和柳州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大,处于"双核心"地位;其它各市与核心城市及相邻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差距明显。可通过实行"双核"、"圈层"和"组团"空间整合模式,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潘中艺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凭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难以支撑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城市群正逐渐取代单个城市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引擎。不同城市间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是维系城市群活力的基础,其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是城市群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本文通过放宽假设条件构建了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产业分工是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城市群空间联系,将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联系作为国家战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共同辐射区域开展现状分析与再定位研究,以期为各节点城市对接国家战略、更好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城市群空间联系,将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联系作为国家战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共同辐射区域开展现状分析与再定位研究,以期为各节点城市对接国家战略、更好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借鉴。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倪前龙  
本文认为,长江经济带七省一市由于存在经济、技术梯度,通过产业重组、资产经营,发展跨地区的经济合作,是解决当前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建设长江经济带过程中,上海工业可以起到先导和载体作用。在以上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上海工业在长江经济带作用的状态,提出了上海工业与沿江省市经济合作的机遇、原则、任务和发挥作用的重点行业。此外,本文就加快发挥上海工业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提出了政策与措施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程军  周建平  蒋建华  
文章利用引力模型、泰尔指数、模糊聚类以及轴辐式理论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的物流空间联系特征、物流中心城市识别及轴辐式网络构建,并利用杜宾模型分析了物流空间联系格局形成的驱动力。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综合能力逐年上升,区域间联系强度也在不断增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强西弱"的分异趋势特征;多核心的网络联结格局明显,空间联系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化,在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多层级复杂网络结构,在成渝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初具雏形的网络结构;在内源力(经济规模、工业基础、创新驱动、专业化程度)以及外向力(区位优势)等多种因素驱动下物流空间联系格局形成,并基于中心城市物流优势构建了层级化的轴辐式网络结构,以沪苏杭、汉长和成渝的一级轴心城市,和以南京、无锡、合肥,南昌,昆明、贵阳等二级轴心城市形成了三大城市群物流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方健  
历史上成都与长江流域的经济联系刘方健历史上成都城市的繁荣植根于成都平原的农业和昌盛发达的手工业。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达,大宗商品粮食和精美的手工艺制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使成都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对外贸易的商埠,并确立了成都繁荣昌盛而经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现有城市地理研究主要基于重力模型、客货流网络和连锁模型等方法刻画城市网络。这些方法或是仅仅基于假设而可能与事实不符,或是数据难以获取,或是过于强调城市间的等级关系。通过引入合作专利数据,探索更加真实、平等的城市网络衡量方法。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以公司间(尤其是总部-分支机构间)合作为主;城市间创新联系存在非对称性和空间差异;实际创新联系与重力模型估算的创新联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城市间创新联系的规模-位序符合Zipf定律,且存在两个无标度区;城市间创新联系受空间距离、行政级别、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等影响,反映了距离衰减定律、行政区经济和产业链分工等规律对城市创新联系的解释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石林  侯景新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之一,在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城市、促进东中西地区互动合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协调会"成员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力模型测算出"协调会"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根据各产业的外向服务业功能量及城市总外向功能量的大小,选取上海、南京、武汉、宁波、重庆、合肥六个城市,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城市总外向功能量对城市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的铁路客运次数与城市间的距离负相关,城市间的距离越远,铁路客运次数越少;具有较强外部功能量的城市对空间联系的影响显著;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人口规模与铁路客运次数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该文提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张旋  刘帅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0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沿下中上游依次递减;中上游省份基本处在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下游省份则已经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迹象;生态经济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长江下游地区应注重改善经济结构,中游地区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上游地区则应更加注重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加强上中下游的经济交流,实现整体规模效益。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红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及其质量的相关理论,界定了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属性,从经济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持续性五个维度构建了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将长江经济带各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06-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从五个维度指数的变化来看,除经济发展持续性维度有所下降以外,经济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和分享性均呈现上升态势。由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的上升变动趋势与经济发展有效性和分享性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种走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