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3)
- 2023(9672)
- 2022(8669)
- 2021(8255)
- 2020(6952)
- 2019(16352)
- 2018(16401)
- 2017(32321)
- 2016(17715)
- 2015(19818)
- 2014(19933)
- 2013(19641)
- 2012(18011)
- 2011(16027)
- 2010(15931)
- 2009(14344)
- 2008(13812)
- 2007(11900)
- 2006(10283)
- 2005(8896)
- 学科
- 济(69658)
- 经济(69583)
- 管理(48599)
- 业(47058)
- 企(39249)
- 企业(39249)
- 方法(34074)
- 数学(29541)
- 数学方法(29217)
- 中国(18747)
- 农(17778)
- 财(16905)
- 学(16210)
- 地方(15559)
- 业经(15006)
- 贸(12215)
- 贸易(12209)
- 农业(11971)
- 制(11930)
- 易(11831)
- 理论(11750)
- 和(11435)
- 务(10928)
- 财务(10871)
- 财务管理(10854)
- 技术(10646)
- 环境(10557)
- 企业财务(10331)
- 融(9681)
- 金融(9679)
- 机构
- 大学(248811)
- 学院(245935)
- 管理(101283)
- 济(95577)
- 经济(93408)
- 理学(88970)
- 理学院(87972)
- 管理学(86497)
- 管理学院(86059)
- 研究(80735)
- 中国(56990)
- 京(52675)
- 科学(51721)
- 财(41906)
- 所(40363)
- 农(37926)
- 业大(37774)
- 研究所(37171)
- 中心(35872)
- 财经(34663)
- 江(33520)
- 北京(33271)
- 范(33247)
- 师范(32919)
- 经(31598)
- 农业(29810)
- 院(29481)
- 经济学(28046)
- 州(27706)
- 师范大学(26860)
- 基金
- 项目(175087)
- 科学(137234)
- 研究(128030)
- 基金(126759)
- 家(110064)
- 国家(109160)
- 科学基金(93931)
- 社会(79040)
- 社会科(74815)
- 社会科学(74795)
- 基金项目(68430)
- 省(67896)
- 自然(62149)
- 自然科(60677)
- 自然科学(60664)
- 自然科学基金(59578)
- 教育(58475)
- 划(57460)
- 资助(52556)
- 编号(52506)
- 成果(42323)
- 重点(38855)
- 部(38561)
- 发(36993)
- 创(36213)
- 课题(35787)
- 创新(33669)
- 科研(33607)
- 教育部(33019)
- 大学(32860)
- 期刊
- 济(100043)
- 经济(100043)
- 研究(72004)
- 中国(41455)
- 学报(39561)
- 科学(36418)
- 管理(35640)
- 农(33407)
- 财(29822)
- 大学(29715)
- 教育(28243)
- 学学(27847)
- 农业(23834)
- 技术(20729)
- 融(17671)
- 金融(17671)
- 业经(16331)
- 经济研究(16144)
- 财经(16107)
- 图书(14364)
- 经(13649)
- 问题(13297)
- 理论(12824)
- 科技(12470)
- 实践(11930)
- 践(11930)
- 技术经济(11781)
- 业(11720)
- 现代(11196)
- 情报(10863)
共检索到343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袁志刚 李哲圭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就业结构也随之进行了调整。然而,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过渡期。在本文我们将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汉城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提示上海和汉城两地各自就业结构的特征,并预测上海今后就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肖昕茹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爱文 莫荣 卢爱红
就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尺。就一般意义上讲,就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性别与年龄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狭义的就业结构是指就业的产业结构。本报告重点研究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与城乡结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仁荪
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东、中、西三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联系 ,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作者通过对三个地区就业状况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 )的比较分析 ,提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 :(1)抓好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定位 ,抓住第二产业的发展 ;(2 )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3 )中西部地区要着眼于未来 ,最大限度地加大教育投入 ,重视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东中西地区 就业 就业结构 比较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阳 赵海珠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测算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不但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滞后关系,还能准确反映滞后时间的长短。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时间分别为9、8、3年。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滞后时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慧琴
当前,山西省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大量生产自动化时代,结构性就业人员所扮演的不是"工匠",而是"螺丝钉"。这说明结构性工作岗位并不独特,而且容易被替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新常态下最突出的矛盾,据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革户籍制度,改善就业环境,构建新劳动力培育体系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 结构性问题 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凯 郭杰 赵忠 汤璨
本文利用一个全国代表性数据库,计算了2003—2013年间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变动情况,并从人口学视角进行了变动原因的分解分析。本文发现过去十年我国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劳动参与率下降。相反,除了常规操作性工作,其他三类就业占比都在增长。增长原因既有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构效应",也有需求变动带来的"倾向效应"。从绝对值看,由于目前我国常规性就业占比仍然远大于美国,这意味着如果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推进,仍然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大冲击。因此,笔者也参照已有文献做法估计了我国就业中可能被替代的潜在数量和比例,以及未来行业间就业转换的方向。基于这些计算和讨论,本文对当前技术进步采纳及就业应对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结构 人工智能 分解 失业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东和
如何进行城市形象建设 ?这是城市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韩国首都汉城市开展城市形象建设的做法很有特色 ,在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方面已经取得了广泛公认的成绩。
关键词:
城市形象建设 汉城经验 初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桂琦寒 崔英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体制转轨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流向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受此影响,从业人员总体人数有所下降。基础工业吸收就业能力稳中有降,都市型工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一支主要力量,新兴高科技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第三产业方面,2000年该产业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起到了吸纳就业的中坚作用。其中,社会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就业增长率均较为突出、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则在基数较小的情况下保持了很高的就业增长率。因此,就政府而言,应顺应...
关键词: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高级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艳婷
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非农产业就业吸纳力不足是四川省就业结构转换偏离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促进四川人口就业结构转换的对策: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二是积极发掘第二产业就业的潜力与发展空间;三是大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四是加速四川城镇化进程,为劳动力转移与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明 王玉安
以人均GDP、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城市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城市化与产值结构相比滞后,但与就业结构相比并不滞后,城市化滞后的实质是就业结构滞后的结论。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和就业结构偏差的特点,以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形成的根源,认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偏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
城市化 就业结构 偏差 比较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家俊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流通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市流通力进行实证比较,认为影响流通力的主要因素有规模因子、贸易因子及信息因子,并以因子分析结果为基础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武汉城市圈9个市流通力综合排名。
关键词:
流通力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武汉城市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