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1)
2023(9734)
2022(8182)
2021(7788)
2020(6556)
2019(15360)
2018(14662)
2017(29319)
2016(15173)
2015(16835)
2014(16512)
2013(15969)
2012(14052)
2011(12161)
2010(11617)
2009(10543)
2008(9953)
2007(8383)
2006(6809)
2005(5766)
作者
(38723)
(32611)
(32385)
(30617)
(20785)
(15531)
(14761)
(12661)
(12371)
(11250)
(11055)
(10770)
(10012)
(9854)
(9846)
(9821)
(9698)
(9503)
(9390)
(9380)
(7881)
(7609)
(7532)
(7507)
(7250)
(7225)
(7164)
(6704)
(6470)
(6273)
学科
(61664)
经济(61601)
管理(52592)
(51484)
(45610)
企业(45610)
方法(35251)
数学(31742)
数学方法(31388)
(22254)
(17341)
财务(17308)
财务管理(17279)
企业财务(16651)
(14523)
中国(13018)
业经(12955)
(11677)
(10803)
贸易(10794)
(10510)
农业(9503)
技术(9474)
(9403)
金融(9402)
(9216)
银行(9206)
(9167)
环境(9079)
理论(9001)
机构
大学(206429)
学院(205753)
管理(90979)
(89694)
经济(88268)
理学(80447)
理学院(79818)
管理学(78672)
管理学院(78292)
研究(57234)
中国(46708)
(43115)
(39773)
财经(35842)
(32999)
科学(30753)
中心(28993)
经济学(28193)
业大(27536)
财经大学(27473)
(27085)
(26140)
经济学院(25674)
商学(25639)
商学院(25409)
(25066)
经济管理(24006)
北京(23740)
研究所(22480)
(22190)
基金
项目(146760)
科学(119695)
基金(113151)
研究(106749)
(97037)
国家(96283)
科学基金(86798)
社会(72001)
社会科(68566)
社会科学(68551)
基金项目(60751)
自然(57488)
自然科(56332)
自然科学(56320)
自然科学基金(55372)
(54784)
教育(49928)
(46274)
资助(45528)
编号(41731)
(34447)
重点(32117)
(31552)
成果(31439)
教育部(30965)
国家社会(30616)
人文(30518)
创新(29476)
(29454)
科研(29058)
期刊
(85853)
经济(85853)
研究(54746)
(37251)
管理(33869)
中国(30375)
科学(26282)
学报(25979)
大学(21424)
(21334)
学学(20678)
(20574)
金融(20574)
财经(18440)
技术(17638)
(15631)
农业(14400)
经济研究(14390)
业经(14248)
教育(13050)
财会(12057)
问题(11461)
理论(10784)
技术经济(10020)
会计(9829)
商业(9769)
实践(9669)
(9669)
统计(9228)
(9219)
共检索到279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虹雁  顾慧  刘强  
文章选取我国2001—2012年披露商誉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比上市公司在披露商誉减值信息前后公司股价的异常回报率及其变化,探究投资者对商誉减值信息的短期市场反应,并进一步研究有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公布商誉减值信息的短期市场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和极小值在事件窗内会呈现出"V"字型变化趋势,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在短期内导致市场显著的负面回应,且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加剧了市场对商誉减值信息的负面回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冠东  
文章以2008~2010年发生违规行为的A股上市公司和其配对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对两组样本在处罚公告日前后的收益率进行差异性检验,其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处罚公告日前后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违规公司股票的市场反应。总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违规公司股票在公告日前后有明显的负向反应。分组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违规公司所在行业、处罚机构、处罚原因、处罚措施会对市场反应产生影响。针对不同处罚效果,文章给监管机构提出了可能的应对措施,并给投资者提出了投资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徐军辉  王华  
本文以1998~2004年进行配股并且在配股后三年内受到证监部门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配股违规行为事后监管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配股当年以及配股三年内均存在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受罚时有显著的负效应,违规后两年以上被发现的上市公司受罚时有显著的负效应,其他的违规行为受罚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反应。由此可见,证监部门对违规配股上市公司的事后监管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即使有作用其效果也甚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克钦  潘安娥  
面对逐渐增大的环保压力,部分企业选择通过虚假宣传粉饰自身环境行为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达到"漂绿"目的,当前多数研究主要针对企业环境事件影响而忽视了企业操纵性环境信息披露对于环境治理的负面作用。本文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视角出发,将上年(本文选取2015年、2016年两个年份)被媒体披露环境违规但企业本身在次年(即分别对应的2016年、2017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未明显披露负面环境信息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事件分析法研究资本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漂绿行为的反应。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上市公司漂绿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且2017年上市公司漂绿行为负面市场反应相比于2016年有所增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杨玉凤  曹琼  吴晓明  
本文采用超额收益法,对我国A股市场2002—2006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公告市场反应差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违规公司与非违规公司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违规公司和非违规公司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违规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在违规公告前后较短的时窗内明显呈负值:其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在不同年度上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发现其市场反应呈逐年增强趋势;再次将事实披露违规和涉嫌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涉嫌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明显强于事实披露违规;最后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非ST公司比ST公司的市场反应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慧辉  刘伟  
利用2010年我国A股资本市场引入融券卖空机制这一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和检验了融券机制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预见性和抑制性方面的治理效应。结果发现,融券的卖空机制可以从微观层面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产生影响,融券卖空者具备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能力,其可以合理预见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产生威慑力,降低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概率,提升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融券卖空机制的抑制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治理效应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高、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的公司中发挥得更为显著,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终极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两类上市公司内部权力主体在信息披露违规方面的机会主义行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盛纹  陈娇  
文章着眼于我国证券市场中发生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从组织合法性视角,根据信号甄别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实证分析信息披露违规与高管变更及其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违规的公司更可能发生高管变更;进一步地,在发生信息披露违规的情况下,变更高管的公司比未变更高管的公司有更好的市场反应,且主动变更高管的公司,其利好反应更加明显。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蔡志岳  吴世农  
作为公开原则的核心体现,信息披露无疑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证券市场配置效率的最有效手段。然而,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无视法纪,信息披露违规屡禁不止,严重地违反了诚信准则。本文基于财务、市场和治理视角,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进行预警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信息有助于提高预警模型的判别成功率,揭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风险。而且,在违规前一年,基于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治理指标的预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提前甄别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卫铭  
作为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概念备受关注,企业关于“互联网+”信息披露呈指数增长。本文基于投资者关注的视角,探究“互联网+”信息披露的长短期市场反应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短期内,企业进行“互联网+”信息披露会引发正向的市场反应;而长期市场反应则会发生反转;(2)投资者关注度强化了短期正向与长期负向市场反应;(3)从披露形式来看,企业连续数年披露“互联网+”信息弱化了短期正向和长期负向的市场反应;从披露动机来看,具有强烈策略性披露动机的企业在长期资本市场反应中引发了更消极的市场反应。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炒作行为,通过夸大虚报正面消息,对投资者产生了误导作用,扰乱了市场基于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进行的正确价值判断。但长期内投资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信息搜索等行为对企业进行理性估值。因此,相关部门需强化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质量管控,提高投资者信息搜集和识别能力以及强化信息披露相关制度建设,从而维护资本市场正常秩序。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文宇  
文章以2008—2011年在上海和深训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披露违规行为与公司绩效、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表明:公司绩效、财务风险与披露违规行为负相关,且审计意见类型会对公司绩效、财务风险与违规行为披露的相关性产生明显的扰动作用。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公司内部信息的提供者与监管者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柏  
本文从经济理论角度详细剖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动因,发现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主要利益主体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监管部门,投资者作为披露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只能对信息披露施以有限的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是相关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博弈过程,并给出了防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策略。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程睿  蹇静  
上市公司违反监管强制披露基本要求进行的违规信息披露加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本文从财务状况、控制人动机、公司治理结构、环境与制度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并以被监管者查处的违规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环境和制度下,财务状况和控制人动机是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的主要方面,但公司治理结构时违规披露的约束和影响力较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政  张文修  
本文以深沪767家上市公司为建模样本,以116家上市公司为检验样本,利用改进的变精度粗糙集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在建模样本中,粗糙集模型以97.8%的精度正确识别正常上市公司,以66%的精度正确识别违规上市公司。在检验样本中,粗糙集模型以98.1%的精度正确识别正常上市公司,以68%的精度正确识别违规上市公司。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汤立斌  
The paper firstly gives the hypothe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disobey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ng regulation,and then tests it by using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a.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