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8)
2023(4413)
2022(3813)
2021(3614)
2020(3040)
2019(7205)
2018(6883)
2017(14617)
2016(7991)
2015(8779)
2014(8770)
2013(8611)
2012(8027)
2011(7085)
2010(7476)
2009(7197)
2008(7415)
2007(6874)
2006(6381)
2005(5829)
作者
(20829)
(17437)
(17202)
(16585)
(11483)
(8202)
(8038)
(6541)
(6529)
(6445)
(5693)
(5663)
(5628)
(5601)
(5599)
(5269)
(5201)
(5163)
(5086)
(5054)
(4312)
(4214)
(4145)
(3974)
(3960)
(3939)
(3874)
(3855)
(3430)
(3412)
学科
(34083)
(32455)
管理(32432)
经济(32419)
(30829)
企业(30829)
(17761)
方法(15047)
(14036)
财务(14025)
财务管理(14008)
企业财务(13587)
数学(13571)
数学方法(13433)
(8677)
(8443)
(8431)
中国(7299)
业经(6642)
(5909)
贸易(5905)
(5792)
(5738)
(5552)
银行(5552)
农业(5464)
公司(5296)
及其(5254)
(5253)
金融(5253)
机构
学院(113124)
大学(111748)
(51766)
经济(50747)
管理(47745)
理学(40836)
理学院(40535)
管理学(40121)
管理学院(39897)
研究(34710)
(29373)
中国(29248)
财经(22245)
(22027)
(20190)
(17275)
科学(16650)
(16634)
财经大学(16498)
中心(16085)
经济学(14994)
北京(14269)
研究所(14266)
商学(14264)
商学院(14154)
(13596)
经济学院(13489)
(12605)
(12350)
(12170)
基金
项目(65848)
科学(53384)
研究(51207)
基金(49486)
(40755)
国家(40379)
科学基金(36358)
社会(33146)
社会科(31623)
社会科学(31615)
基金项目(25538)
(24235)
教育(23990)
自然(23348)
自然科(22822)
自然科学(22817)
自然科学基金(22440)
资助(21691)
编号(21209)
(20502)
成果(18407)
(16059)
(14593)
教育部(14484)
人文(14444)
课题(14161)
重点(14110)
项目编号(13745)
(13607)
(13283)
期刊
(59155)
经济(59155)
研究(37101)
(25668)
管理(19366)
中国(19132)
(16742)
金融(16742)
财经(11553)
科学(11313)
(10876)
学报(10594)
(9715)
经济研究(9664)
教育(9639)
大学(9141)
技术(8990)
业经(8913)
学学(8715)
(8085)
国际(8065)
财会(7748)
问题(7438)
农业(7173)
会计(6730)
现代(5805)
技术经济(5779)
世界(5567)
理论(5502)
经济管理(5411)
共检索到177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赵红梅  蒲蓉  
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负债(资本结构)并没有充分发挥理论上的抑制公司投资行为,使其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的作用。负债资本对我国上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吴顺祥  张长海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推出4万亿投资的经济振兴计划。这在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担忧。本文认为,政府不当干预、管理层谋取私利、管理层不完全理性、投资者非理性等是造成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根源。据此,提出了抑制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李丰团  
投资决策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是公司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但是由于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等因素往往会导致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对于非效率投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来抑制。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谭宏  
审计合谋是一种在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的现象,信息不对称是审计合谋的基础,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审计合谋的直接原因。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博奕论分析,得出治理审计合谋的对策主要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变审计费用的支付方式、加强对经营者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和处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沈克慧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过度投资行为,这种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解释均是从代理理论进行的。行为金融学认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也会引发过度投资问题。本文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假说在我国上市公司身上是成立的,即使存在融资约束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也会产生过度投资行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闫华红  
一、引言近年来,国有企业投资过度问题严重,投资效率和效益低下,一个个"投资热"、"投资潮"的背后隐藏的是我国国有企业投资的非效率性与盲目性。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股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旭  王丽娟  
文章以2006-200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企业过度投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且自由现金流越多的企业,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国有控股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容易发生过度投资;经理持股对过度投资有抑制作用;负债不仅没有抑制过度投资,反而使其更严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晖  高仙  路茵  
本文选取2007-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结果显示,我国有86%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非效率投资的问题,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投资过度占了42%,投资不足则达到了58%。此外还发现,在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因素中,基本面因素是最关键的。股权因素中的股权集中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了改进非效率投资的几点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严也舟  王祖山  
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对现金流量表现出敏感性,这种投资-现金流量敏感性不是"融资约束"形成的投资不足导致的,而是过度投资的表现;大股东对公司的资金占用度越严重,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越严重,投资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越强,说明大股东与管理者的合谋掠夺行为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鑫  
通过建立投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而且近年来有不断加剧的倾向。并且发现,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与自由现金流量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自由现金流充足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过度投资行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郑玲  
由于股东和经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使得经理有过度投资的倾向,但是原有过度投资的检验方法并未能准确地界定过度投资行为。本文在综合考虑项目投资的期限、投资的行业差异和投资收益情况因素后确定了过度投资行为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过度投资的识别可以更好地发现存在过度投资的企业,并为进一步研究过度投资的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过度投资上市公司在负债比例、投资年度的收益以及是否处于战略扩张阶段等方面和其他上市公司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梅丹  
以特定行业388家国有上市公司2001-2005年数据为样本,在界定过度投资水平和分析投资决策机制基础上,选取治理机制中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和产品市场竞争三方面,分析并实证检验其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国有股比例的增加使国有公司过度投资水平更高;股权制衡对投资过度有制约作用;地方控股较中央控股国有公司,过度投资水平更高。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有制约作用,但不显著。董事会特征与过度投资之间无显著关系。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徐凤菊  刘颖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将税后收益在股东所得股利和留存收益之间进行的合理配置的策略,会对公司的股票市价和公司的市场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根据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配方案,全面客观地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析,并为公司今后制定出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提出参考意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侯苏庆  邹陵羲  
尽管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的动机很多,但资金占用对上市公司的危害以及对厂大投资者利益的侵害也显而易见。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存在深层次的原因。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卢丽娟  
或有负债因其不确定性是企业重要风险来源,作为一项潜在要素可能使企业遭受沉重债务,加大财务风险,亦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而加大经营风险。完善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可以使企业正确对待及反映或有负债水平、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及控制。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不规范不充分等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