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21)
- 2023(20009)
- 2022(17056)
- 2021(16171)
- 2020(13495)
- 2019(31069)
- 2018(30517)
- 2017(59949)
- 2016(32198)
- 2015(36325)
- 2014(36055)
- 2013(34997)
- 2012(32019)
- 2011(28654)
- 2010(29088)
- 2009(27239)
- 2008(26228)
- 2007(23142)
- 2006(20548)
- 2005(18316)
- 学科
- 济(123665)
- 经济(123492)
- 管理(101691)
- 业(96981)
- 企(83470)
- 企业(83470)
- 方法(57663)
- 数学(50218)
- 数学方法(49420)
- 财(40497)
- 中国(36530)
- 农(34272)
- 制(31048)
- 融(30677)
- 金融(30673)
- 银(29946)
- 银行(29907)
- 业经(29518)
- 行(28652)
- 务(27188)
- 财务(27092)
- 财务管理(27037)
- 企业财务(25784)
- 地方(24613)
- 学(23437)
- 农业(22529)
- 理论(22283)
- 贸(22273)
- 贸易(22256)
- 易(21696)
- 机构
- 学院(448954)
- 大学(448395)
- 济(181095)
- 管理(179527)
- 经济(177092)
- 理学(155112)
- 理学院(153518)
- 管理学(150698)
- 管理学院(149869)
- 研究(143672)
- 中国(114948)
- 京(93707)
- 财(90565)
- 科学(84424)
- 财经(71405)
- 所(69849)
- 中心(67737)
- 江(65918)
- 农(65133)
- 经(64867)
- 研究所(62768)
- 业大(61908)
- 北京(59215)
- 范(56985)
- 师范(56497)
- 经济学(55016)
- 州(53643)
- 财经大学(53282)
- 院(52725)
- 农业(50331)
- 基金
- 项目(300462)
- 科学(237977)
- 研究(223969)
- 基金(219093)
- 家(188405)
- 国家(186807)
- 科学基金(162741)
- 社会(141887)
- 社会科(134562)
- 社会科学(134531)
- 省(116365)
- 基金项目(115106)
- 自然(104799)
- 教育(104386)
- 自然科(102387)
- 自然科学(102366)
- 自然科学基金(100520)
- 划(97368)
- 编号(92449)
- 资助(91177)
- 成果(75800)
- 部(67246)
- 重点(66746)
- 课题(63274)
- 发(62734)
- 创(62619)
- 教育部(58756)
- 创新(58363)
- 制(58225)
- 国家社会(58090)
- 期刊
- 济(197192)
- 经济(197192)
- 研究(134525)
- 中国(86160)
- 财(72519)
- 管理(67255)
- 学报(63959)
- 科学(60066)
- 农(59490)
- 融(54047)
- 金融(54047)
- 大学(50694)
- 教育(50335)
- 学学(47778)
- 农业(39961)
- 技术(39842)
- 财经(35316)
- 业经(32507)
- 经济研究(31499)
- 经(30111)
- 问题(24994)
- 理论(21823)
- 技术经济(21031)
- 图书(20302)
- 财会(20286)
- 版(20204)
- 统计(20182)
- 现代(20109)
- 业(19889)
- 实践(19762)
共检索到665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尹丹莉 翟淑萍
本文以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理论和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增发和配股融资规模决策的治理机制与时机选择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股权融资的市场约束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规模决策时,具有大规模融资扩张的内在冲动,同时上市公司会充分利用股权价格的市场定价进行融资量和融资额的决策,以实现控制性股东收益最大化;但与公开增发融资方式相比,配股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效应较弱。
关键词:
公开增发 配股 融资规模 市场时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胜
以建立在市场非有效假设上的市场时机选择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在中国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是否存在着市场时机选择行为。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融资时机选择行为,这种融资时机选择现象的存在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非理性的交易行为以及上市公司存在"圈钱"的动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玫 侯晓莘
资本市场最基础的功能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股权再融资筹集经营活动所需资金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导致股权再融资被当做是上市公司"圈钱"的工具,进而使得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下降,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得不到有效发挥。当前对股权融资多采用传统金融理论进行研究,缺乏对融资者非理性心理偏差的深入考虑。行为金融学以微观个体行为产生的心理为研究基础,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融资和资源配置问题,其研究思路、理论及方法更适合我国当前尚不成熟的金融市场。由连英祺撰写的
关键词:
股权再融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伟 穆爱民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马崇明
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有悖于西方融资理论和实践,本文从定性与定量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指出了过度股权融资所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融资 偏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许楠 梁碧菲
本文以我国2012年在沪深两市IPO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政治关联对股权融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可以提高民营上市公司IPO的募集资金额度;但是,政治关联的建立使得公司的代理成本明显加大,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显著降低,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白钰 唐洋 张晓龙
文章以2006~2014年林业类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了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再融资和信贷融资能够缓解国有林业企业的投资不足,但股权再融资对非国有林业企业的投资不足没有显著影响,信贷融资会导致非国有林业企业的投资不足。从整体上来讲,股权再融资对过度投资没有影响,长期信贷融资会导致林业企业的过度投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振东 徐伟 张邦
文章选取中国A股市场2004-2009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市场时机影响公司投资的股权融资渠道,并深入分析了市场时机影响上市公司投资的机理过程及经济后果。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显著市场时机影响公司投资的股权融资渠道,通过分析市场时机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影响,发现股权融资渠道在缓解融资约束公司投资不足的同时也造成了非融资约束公司的过度投资。最后,实证检验表明,市场时机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兴开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既有公司自身利益的驱动,也有我国股票市场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因素,这些原因的存在,都会使得上市公司在热衷于股权融资时既给公司自身、也给社会的诸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应完善上市公司评级体系;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障所有股东的利益;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秋虹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即IPO)后再次对外发行债券或增资扩股及向外部借款等筹措资金的行为,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低成本筹集资金,加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优化证券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友才
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然后是举债,直到因债务融资引起企业财务亏空概率达到危险区时才最后发行股票。这一“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而在我国,恰恰相反,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从理论上讲,这增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从实践看,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应加以规范治理。
关键词:
股权融资 偏好 治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章卫东 夏新平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绩效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投资者投资报酬和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绩效的因素有许多,本文认为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低绩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因此,要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绩效,必须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股权再融资 绩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亿红 江青军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不少学者都以股权融资成本为切入点进行论证分析,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仅以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作为股权融资偏好的解释是表面的。本文从公司治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认为造成这一偏好的深层原因在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削行为。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权融资偏好 成因 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任晓聪 王慧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是证券市场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发行股权类证券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行为,不仅有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能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但证券市场中的信息非对称、我国金融领域法律的不完善等问题,倒逼政府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监管。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对2000~2017年我国股权再融资监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流通股比率越高,投资人收益越低,即当前我国股权再融资手段较为单一且效率不高。因此,需拓展监管主体,提升监管效率,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机制。
关键词:
股权再融资 监管机制 市场业绩 策略选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崇
本文对A股定向增发和公开增发分析后认为:就财务型股权融资而言,在老股东财富最大化原则下,在未来新项目净现值为正的情况下,股价高估的公司选择公开增发,股价低估的公司选择定向增发。定向增发方式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不足问题,可以解释公告后正的超额收益。
关键词:
定向增发 公开增发 信息不对称 择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