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39)
- 2023(8249)
- 2022(6777)
- 2021(6172)
- 2020(5261)
- 2019(11686)
- 2018(11202)
- 2017(22315)
- 2016(11756)
- 2015(13198)
- 2014(12972)
- 2013(12733)
- 2012(11606)
- 2011(10266)
- 2010(10726)
- 2009(10802)
- 2008(10175)
- 2007(9258)
- 2006(8325)
- 2005(8037)
- 学科
- 管理(47803)
- 业(46613)
- 济(45321)
- 经济(45221)
- 企(43606)
- 企业(43606)
- 融(26991)
- 金融(26989)
- 财(25130)
- 银(24297)
- 银行(24292)
- 行(23434)
- 制(19867)
- 方法(19715)
- 务(19512)
- 财务(19483)
- 财务管理(19455)
- 企业财务(18821)
- 中国(18206)
- 数学(17394)
- 数学方法(17288)
- 体(13399)
- 业经(12189)
- 体制(12052)
- 中国金融(11069)
- 农(10218)
- 地方(8327)
- 度(8067)
- 制度(8064)
- 理论(7247)
- 机构
- 大学(164995)
- 学院(164826)
- 济(72809)
- 经济(71317)
- 管理(64738)
- 理学(54958)
- 理学院(54524)
- 管理学(53930)
- 管理学院(53627)
- 研究(49845)
- 中国(48791)
- 财(43465)
- 财经(33298)
- 京(32849)
- 经(30171)
- 中心(25678)
- 财经大学(25163)
- 江(24843)
- 科学(24242)
- 经济学(23782)
- 所(23604)
- 融(23259)
- 金融(22820)
- 经济学院(21464)
- 银(21456)
- 北京(20755)
- 银行(20654)
- 州(20292)
- 研究所(20261)
- 商学(20131)
- 基金
- 项目(100995)
- 科学(81278)
- 研究(76674)
- 基金(76419)
- 家(63849)
- 国家(63318)
- 科学基金(56561)
- 社会(52004)
- 社会科(49660)
- 社会科学(49650)
- 基金项目(40045)
- 省(38283)
- 教育(35225)
- 自然(34717)
- 自然科(33935)
- 自然科学(33929)
- 自然科学基金(33385)
- 资助(31422)
- 划(31421)
- 编号(30331)
- 制(26432)
- 成果(26029)
- 部(23861)
- 重点(22416)
- 创(22025)
- 国家社会(21979)
- 性(21966)
- 教育部(21714)
- 人文(21243)
- 创新(20710)
共检索到263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骆国城
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首发股票融资、股权再融资中股份数量的合理生成机制认为,大股东拥有公司净资产份额宜按股票发行价格折算为初始股份数,公司股权再融资形成股份数量宜按其累计派发现金股利额有效倍数的市场对价确定,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行权所需要的股份宜由库存股中的回购股票来填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颖
文章以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从终极控制人视角,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对股权融资财务成本的影响;进一步区分终极控制人与制衡股东性质,探讨股权制衡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产生的改变,并在不同治理环境下检验股权融资成本和股权制衡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终极人控制 股权制衡 股权融资陈本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郑军 尹开国 吴水兰
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权再融资的偏好,一方面是制度使然,另一方面与上市公司控制制度密切相关。本文结合财政部等部门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的规范。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 股权再融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丁希炜
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特征对配股再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最终控制人持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比例(CR)、控制权比例(V)越高且两权背离程度(CV)越低时,最终控制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更趋一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配股再融资的成本,具体表现是此时的市场累积超额收益率(CAR)越高,配股发行费率(SEOFEE)越低。但是与预期不同,此时的配股折价率(DISC)却更高,配股价格的确定,可能更多体现了最终控制人的利益,在最终控制人存在压低配股价格动机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为此承担了更高的配股融资成本。
关键词:
最终控制人 股权再融资 现金流权 控制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邬国梅
本文没有采用一般意义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模型,而是假设控股股东与经理人利益相一致的分析框架。只要股权融资下的控制权收益超过负债融资下的财务杠杆收益,控股股东就会选择权益融资方式实施投资项目。即使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和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小于零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仍因能通过发行新股所取得的控制权收益达到其投资目标而实施该投资项目,从而发生过度投资行为。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5年中,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净利润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在第5年平均为负。经粗略估算,上市公司每次股权再融资所取得的平均控制权收益约为2.26亿元,其中国有股东约为1.5亿元,上市公司可接受投资项目的最低收益...
关键词:
所有权结构 控制权收益 过度投资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章卫东 王乔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是股权再融资的成本偏低。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造成的,过度的股权融资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必须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股权融资的监管、规范市场运作等方面来治理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问题。
关键词:
股权结构 配股 增发 再融资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牛成喆 张涛 慈佳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股票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募集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现象严重,使得不少上市公司成为"空壳"公司,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从我国特殊的股权成本、股权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大股东 再融资 股权成本 债务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祥建 徐晋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现有的研究往往把股权再融资偏好主要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资本规模、自由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等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特征。基于大股东控制权隐性收益的视角,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并认为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可以通过“隧道行为”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本文以1998 ̄2002年间的配股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投资效率、大股东资源侵占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价值效应3个方面考察了大股东的掠夺行为,结果表明股权再融资之后大股东通过各种“隧道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凭借对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罗丹 唐磊雯 陈海龙 吴金昀
本文以"隧道效应"理论为基础,以沪深两市2006年至2007年度实施配股和增发的全部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时盈余管理、融资完成后对所筹资金利用效率及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从中小投资者融入大量资金,为日后掠夺上市公司资源打下基础;同时,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采取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方式对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所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掠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有效阻止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以致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大股东对其盈余管理行为施加了更多的...
关键词:
大股东控制 盈余管理 隧道效应 资金占用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胡振国
首先在回顾转轨和转轨经济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的成因作了简要的分析;然后从财务治理权配置的角度论述了资本结构决策的目标——剩余财务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应;最后对我国内部人控制条件下资本结构决策的特点作了详细分析,建立简单模型,证明了转轨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根本原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拙人 胡文卿
机构投资者的"逐名"效应以及监督决策等增值性职能,有利于缓解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与效率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有限合伙制机构投资者作为异质性股权,因特殊的激励约束机制而面临双重声誉竞争,并在介入治理和监督控制被投资对象时积极注入人合性异质资源,在不同内控环境下于缓解被投资对象内外双重信息不对称、投资决策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从而通过抑制过度投资和缓解投资不足来降低被投资对象的投资扭曲程度。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尹伯成 薛锋
现代企业理论表明,内部人控制产生与公司股权结构有关。当股权相当集中时,不易产生内部人控制。我国上市的国有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通常一股独大),但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惊人,根源在于所有者缺位,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却是代理人,都有为了自己利益而偏离全体股东利益的动机。因而,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必须改善公司股权结构。
关键词:
内部人控制 股权结构 所有者缺位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梁利辉
现有文献对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缺乏对当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现状的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对此进行研究后发现:(1)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方式包括直接控制、金字塔控制和交叉持股控制三类,其中以金字塔控制为主;(2)2002-2012年民营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人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总体呈上升趋势,两权偏离度却缓慢下降,指定管理层的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均高于未指定管理层的公司;(3)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相对高的区域,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和两权偏离度总体更大,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程度更高;(4)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程仲鸣
本文主要研究如下问题:第一大股东与终极控制人的所有权结构是否存在区别;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偏离程度;这种两权偏离在不同类型的终极控制人中是否存在差异;终极控制人的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拙人 胡文卿
机构投资者的"逐名"效应以及监督决策等增值性职能,有利于缓解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与效率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有限合伙制机构投资者作为异质性股权,因特殊的激励约束机制而面临双重声誉竞争,并在介入治理和监督控制被投资对象时积极注入人合性异质资源,在不同内控环境下于缓解被投资对象内外双重信息不对称、投资决策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从而通过抑制过度投资和缓解投资不足来降低被投资对象的投资扭曲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