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7)
- 2023(9178)
- 2022(7961)
- 2021(7222)
- 2020(6298)
- 2019(14714)
- 2018(14486)
- 2017(28641)
- 2016(15494)
- 2015(17882)
- 2014(18150)
- 2013(18206)
- 2012(17173)
- 2011(15828)
- 2010(16192)
- 2009(15262)
- 2008(15210)
- 2007(13983)
- 2006(12392)
- 2005(11422)
- 学科
- 济(88727)
- 经济(88649)
- 管理(50729)
- 业(50111)
- 企(43261)
- 企业(43261)
- 方法(36165)
- 数学(32059)
- 数学方法(31858)
- 财(23818)
- 地方(19248)
- 农(17955)
- 务(17526)
- 财务(17507)
- 财务管理(17476)
- 中国(17038)
- 企业财务(16837)
- 业经(16111)
- 制(15536)
- 学(15230)
- 地方经济(13023)
- 农业(12121)
- 贸(11893)
- 贸易(11887)
- 体(11824)
- 易(11433)
- 和(11386)
- 银(10781)
- 银行(10760)
- 融(10676)
- 机构
- 大学(237443)
- 学院(236768)
- 济(108724)
- 经济(106661)
- 管理(91854)
- 理学(78448)
- 研究(78105)
- 理学院(77650)
- 管理学(76582)
- 管理学院(76132)
- 中国(61693)
- 财(50192)
- 京(48723)
- 科学(44791)
- 财经(40062)
- 所(39976)
- 农(37043)
- 经(36238)
- 江(36142)
- 中心(36031)
- 研究所(35712)
- 经济学(34138)
- 业大(32088)
- 北京(30959)
- 经济学院(30521)
- 财经大学(29636)
- 农业(28914)
- 州(28327)
- 范(28222)
- 师范(27962)
- 基金
- 项目(145442)
- 科学(114348)
- 基金(106434)
- 研究(106381)
- 家(91138)
- 国家(90373)
- 科学基金(77948)
- 社会(68879)
- 社会科(65344)
- 社会科学(65322)
- 基金项目(56608)
- 省(56153)
- 自然(49591)
- 教育(49066)
- 自然科(48410)
- 自然科学(48395)
- 自然科学基金(47582)
- 划(46310)
- 资助(44506)
- 编号(43179)
- 成果(35609)
- 部(33303)
- 重点(32384)
- 发(31127)
- 创(29520)
- 教育部(29053)
- 课题(28785)
- 人文(28373)
- 国家社会(28218)
- 大学(27991)
- 期刊
- 济(127449)
- 经济(127449)
- 研究(71847)
- 中国(43775)
- 财(42995)
- 管理(34581)
- 学报(33818)
- 农(33197)
- 科学(30809)
- 大学(25705)
- 学学(24324)
- 融(24005)
- 金融(24005)
- 财经(21665)
- 农业(21454)
- 经济研究(20934)
- 技术(20795)
- 业经(18948)
- 教育(18739)
- 经(18614)
- 问题(16629)
- 技术经济(13917)
- 贸(12838)
- 统计(12357)
- 财会(11876)
- 业(11865)
- 商业(11858)
- 理论(11760)
- 世界(11558)
- 国际(11078)
共检索到361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樊行健 孙峥嵘
剩余索取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和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 ,本文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逻辑、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降低监督成本、经营者人力资本、经营权权能保护要求以及经营者人力资产专用性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由 ,并认为经营者剩余索取权是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和设计经营者报酬计划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权小锋 蒋军锋
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合约分析剩余控制权存在条件,探讨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古典边际分析框架考察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与代表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产出,将剩余控制权收益从公司绩效中分离出来;最后,引入奈特的保险机制研究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公司中的转移特征,并研究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定价问题。研究发现:(1)信息不完全与谋取经济利润目的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剩余控制权;(2)剩余控制权依赖于特定控制权的界定并在其行使过程中持续向特定控制权转化,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完整的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3)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通过人力资本在公司生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焰 刘颖 邹珊刚
公司制度发展到 2 0世纪 6 0年代已趋于成熟 ,它导致了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分离 ,这是西方国家 2 0世纪 6 0年代形成混合购并高潮的主要原因。但混合购并是以提高管理者的控制权为主要目的 ,因而多数公司购并后业绩并未得到改善 ,所以在 2 0世纪 6 0年代混合购并浪潮中形成的多元化经营公司 ,现在纷纷剥离非核心业务 ,呈现出突出主业的经营趋势。而我国公司购并兴起之初 ,混合购并便成为上市公司购并的主导形式 ,本文通过对部分购并后的公司业绩进行财务分析 ,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购并后业绩普遍不佳 ,因而采用博弈论模型 ,论证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上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绝对分...
关键词:
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混合购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雷 党兴华 杨敏利
文章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170家国有上市公司2007年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偏离度对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传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终极控股股东存在超额控制时,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经理层持股比例、高层管理者平均年薪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不存在超额控制时,执行董事比例、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雷 党兴华
文章以深市210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况与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国有上市公司中,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负相关,相对而言影响传统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控制权;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总经理与董事长交叉任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高度正相关,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索取权。因此,国有传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董事会结构,适度减少董事会中执行董事的比例;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适当扩大企业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比例,建立健全股权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期刊] 预测
[作者]
党兴华 王雷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深市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还表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享比例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青 许成安
分析私营企业中的剥削问题,需要从理论上阐明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传统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分析。在现代法制社会,资本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而“无偿侵占工人利益”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和不合法的。按照经济学的分析,所谓剥削是指某一要素所有者凭借某种特权而获得了其贡献以外的超额所得。在我国现阶段,维护私营企业内部雇工权益的主要力量是政府与工会。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剩余索取权 剥削 权益维护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冉明东
公司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计量是财务学与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从线性模型出发,探讨矩阵模型对复杂股权网络的计量,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两类模型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矩阵模型可以更好地计量复杂股权网络,股权网络复杂度和透明度等指标可以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同时,案例分析也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在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下,难以获得真实的股权结构信息,应利用矩阵模型对现行制度进行改良。
关键词:
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计量模型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向宏桥
本文认为,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公司绩效水平,其配置应该是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合理性的配置。这要求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与风险配置对等,同时这种风险配置结构又符合控制权的有效性要求,从而提高公司绩效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艳丽 隋立秋
预算松驰是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预算剩余是预算管理中的客观存在,合理使用预算剩余是涉及制度安排,不同制度安排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不同。文章通过对预算剩余索取权制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分析了不同制度安排下预算松弛的表现形式并提出抑制预算松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预算松弛 剩余索取权 制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宋增基 张宗益 朱健
上市公司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最高形态,如何实施股权激励,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证分析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国有股份所占比例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无显著性影响,法人股份与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社会公众股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情况无显著性影响。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中非执行董事所占比例愈高,公司更倾向经理人员多持有公司股票。研究得出结论,要使股权激励真正发挥作用,从公司内部来看,必须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建立和完善经理市场,从公司外部来看,必须完善证券市场。
关键词:
股权激励 经营者持股 公司治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华 李汉光 刘小军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动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可能存在的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得出了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永远固定其收益数量或收益比例才可能不会出现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动态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物质资本的风险抵押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并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占祥
传统的股份制只承认物力资本的产权属性,而不承认知识和劳动力资本的产权属性;只承认物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而不承认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这一传统的法权在现实中正阻碍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理论上阐明以下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见解:知识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同物力资本所有者一样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关键词:
知识资本 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宏振 王盼
本文从"进入权激励"视角出发,指出了资本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局限性,将知识资源作为重要变量纳入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合约,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和知识两变量的企业收益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要素贡献率,存在一种激励的替代性变化,显示出知识资源的不可或缺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资源"粘性"和资源投入水平,揭示企业的最优委托权安排与资源的"粘性"和投入水平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而知识资源由于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性使其具有高度的"粘性",再加上知识和资本的合作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投入水平高低会影响最后的动态均衡结果,因此应该获得更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关键词:
知识契约 剩余索取权 进入权激励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马会起
本文选取2004——200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在抑制经营者为增加自身效用而进行盈余管理方面失效,经营者持股比例低或股权激励不足并不是其失效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经营者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