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33)
2023(5612)
2022(4905)
2021(4862)
2020(4103)
2019(9378)
2018(9224)
2017(18824)
2016(10600)
2015(12208)
2014(12311)
2013(12019)
2012(11456)
2011(10164)
2010(10745)
2009(10448)
2008(10851)
2007(10205)
2006(9455)
2005(8849)
作者
(29806)
(24871)
(24779)
(23755)
(16218)
(11925)
(11364)
(9467)
(9431)
(9369)
(8380)
(8284)
(8036)
(7986)
(7949)
(7519)
(7494)
(7452)
(7404)
(7300)
(6326)
(6084)
(6082)
(5715)
(5685)
(5644)
(5591)
(5501)
(5086)
(4908)
学科
(41806)
管理(40624)
(39352)
经济(39283)
(37519)
企业(37519)
(19950)
方法(16348)
(14423)
财务(14391)
财务管理(14360)
(13926)
企业财务(13758)
数学(13737)
数学方法(13385)
(12339)
中国(10891)
(10552)
(9906)
业经(9254)
体制(8565)
(8464)
贸易(8457)
(8250)
(7958)
银行(7952)
农业(7624)
(7434)
(7250)
(7190)
机构
学院(153286)
大学(152160)
(62158)
经济(60596)
管理(59995)
理学(50131)
理学院(49655)
研究(49636)
管理学(48789)
管理学院(48497)
中国(42630)
(36028)
(32361)
科学(27651)
财经(26525)
(25703)
(25256)
(23851)
中心(23588)
研究所(22038)
北京(21471)
(21205)
(20163)
(19414)
财经大学(19315)
师范(19264)
业大(18048)
(17512)
经济学(17373)
商学(16577)
基金
项目(85506)
科学(67560)
研究(65360)
基金(61764)
(51683)
国家(51175)
科学基金(44702)
社会(40268)
社会科(38078)
社会科学(38068)
(32536)
基金项目(31424)
教育(30931)
自然(29045)
自然科(28394)
自然科学(28389)
编号(27891)
自然科学基金(27882)
资助(27583)
(27460)
成果(25375)
(19790)
课题(19322)
重点(18754)
(18399)
项目编号(17673)
教育部(17378)
(17184)
(17084)
人文(17011)
期刊
(78893)
经济(78893)
研究(51438)
中国(32263)
(31813)
管理(25422)
(21412)
金融(21412)
(20479)
学报(19306)
科学(18396)
教育(18084)
大学(15501)
学学(14343)
财经(13928)
农业(13348)
技术(12859)
业经(12680)
(11848)
经济研究(11837)
问题(9909)
(9714)
财会(9211)
国际(8986)
会计(8805)
理论(8004)
(7571)
现代(7408)
图书(7298)
世界(7288)
共检索到254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邱大梁  陈剑  
本文对以炒作上市公司控股权或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或者直接从上市公司套取利益为目的进行的收购做简要分析。主要问题有:收购人以虚假材料骗取收购资格;以关联交易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操纵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数据,骗取再融资并予以侵占;炒作操纵股价、进行内幕交易等获取非法利益等等。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青   周伟  
上市公司收购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其获得或者可能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收购人可通过协议收购、要约收购或者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林冬元  时秀梅  
公司管理层发起恶意收购的动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很多是与公司财富的增加和股东利益的改善相背离的。因此,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约束管理者行为,恶意收购将有可能导致公司财富与股东利益的损失。在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公司法》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恶意收购的鼓励可能是不适当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永斌  刘昱珩  
在分析国内外恶意收购形式演变的基础上,预测注册制的新形势下公开要约收购将取代二级市场举牌收购成为恶意收购的主流工具,并且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帮助化解恶意收购存在的道德风险,更好地发挥其资本市场纠错机制的功能。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晨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甚完善己阻碍了我国证券收购市场的发展。反过来,收购市场发展缓慢也不利于法人结构中竞争机制的形成,客观上对不合理的法人结构起到屏蔽作用。即便公司因收购而“易主”,随之而来的大多是新一轮更为严重的公司保护主义。这种恶性循环的形成,立法跟不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东光  
为了提升经营效率和防止少数股东滥用权利,实现收购方对目标公司在法律上和经济上的完全所有和控制,欧盟和一些国家设定了少数股东强制排除制度。我国《证券法》赋予了少数股东在上市公司收购中的退出权,但却没有赋予收购方作为利益平衡机制的强制排除权。这种状况不仅可能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更可能影响收购方的收购意愿和我国法律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考量,我国应当引进少数股东强制排除制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静茹  
收购上市公司实务及法律问题陈静茹近年来,上市公司在企业发展和运作中充分展示其魅力。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上市之路,对于讲求效益和效率的企业家来说,非市场化因素的确让其大伤脑筋,能顺利通过者廖廖无几,只好移情别恋。为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收购上市公司...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晨  
由于当前国有股减持的大势所趋、外资并购的遍地开花以及2 0 0 2年底证监会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要约收购的鼓励、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反收购提议和决策权的限制①[1 ] ,上市公司的反收购陷入了被动。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能力是迫在眉睫的。政府应规定一些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反收购措施,给予目标公司适当保护;而上市公司则更应致力于从内部完善治理结构,MBO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娟  刘纪鹏  
恶意收购对于目标公司与股东来说并非真"恶意",主要是指收购方未与目标公司董事会就收购达成一致,而通过收购要约的方式取得控制权。绝大多数的"野蛮人"收购是针对目标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中国目前并未出现真正的恶意收购,或者说目前中国市场上极少或者没有成功完成的恶意收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英恶意收购的集中出现具有相似性,恶意收购是经济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的表现。美国历经四十年恶意收购与反收购的对抗,恶意收购仍然占据并购市场的相当比例,其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娟  刘纪鹏  
恶意收购对于目标公司与股东来说并非真"恶意",主要是指收购方未与目标公司董事会就收购达成一致,而通过收购要约的方式取得控制权。绝大多数的"野蛮人"收购是针对目标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中国目前并未出现真正的恶意收购,或者说目前中国市场上极少或者没有成功完成的恶意收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英恶意收购的集中出现具有相似性,恶意收购是经济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的表现。美国历经四十年恶意收购与反收购的对抗,恶意收购仍然占据并购市场的相当比例,其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芬芬  
2015年以来,"宝万之争"受广泛热议,引发了市场对敌意收购、杠杆收购、反收购等现象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日益活跃,上市公司收购对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对管理层进行监督、改善公司治理具有积极作用,但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梳理收购与反收购活动中七类主要表现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境外经验,在遵循收购价值评判中立的原则下,围绕全部和诚实的信息公开、加强对反收购行为加以原则性规制等方面展开思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成龙  
管理层收购作为股权投资者与经理层一起组成一个收购集团实施杠杆收购的一种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行为,不仅带动、推进了并购高潮,而且在企业机制、资本结构、金融活动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本文实例分析了三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对中国优化产权结构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应大力发展证券市场,高度重视投资银行家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监管,防止在此过程中损害国家、集体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朗平   李鹏程   胡智慧   谢运  
在国内并购法规不断完善的今天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企业在进行上市公司并购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构建收购主体 ,而收购主体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主体资格、对外投资、资金的来源和财务状况等多个方面 ,因此企业在并购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以使并购活动在合法的框架下顺利进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青  周伟  
要约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该制度为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管理层的约束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勇  朱武祥  
:公司并购预测与财务危机、盈利能力和股票价格的预测一样 ,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理论与实务界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能否预测上市公司并购的发生 ,意味着能否依据公开信息战胜市场从而获取超额收益。本文采用Logit条件概率模型对我国A股市场1 998年至 1 999年间发生的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所得到的估计模型对并购的发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但无法取得满意的预测结果。本文的结论支持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假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