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4)
2023(13506)
2022(11825)
2021(10953)
2020(9425)
2019(21451)
2018(21042)
2017(40951)
2016(22471)
2015(24947)
2014(24579)
2013(24355)
2012(22043)
2011(19725)
2010(19353)
2009(17598)
2008(17532)
2007(15164)
2006(13160)
2005(11264)
作者
(66588)
(55358)
(54840)
(51928)
(35110)
(26641)
(24829)
(21778)
(20968)
(19591)
(18873)
(18529)
(17454)
(17199)
(17085)
(16976)
(16827)
(16496)
(15846)
(15821)
(14057)
(13385)
(13178)
(12502)
(12250)
(12249)
(12227)
(12102)
(11155)
(11013)
学科
(84808)
经济(84710)
管理(70617)
(70387)
(61436)
企业(61436)
方法(43169)
数学(37769)
数学方法(37397)
(28683)
(21449)
(21201)
财务(21138)
财务管理(21107)
企业财务(20192)
中国(19554)
业经(19352)
(19050)
(17443)
(15628)
贸易(15620)
地方(15183)
(15170)
农业(14559)
技术(14127)
理论(13646)
(13320)
环境(13203)
(12719)
(12445)
机构
大学(317590)
学院(315060)
管理(128042)
(120327)
经济(117805)
理学(112483)
理学院(111279)
管理学(109349)
管理学院(108810)
研究(101693)
中国(74730)
(66962)
科学(66593)
(57121)
(56138)
业大(52932)
(51983)
研究所(47744)
财经(45992)
中心(45907)
农业(45498)
(43627)
(42027)
北京(41707)
(38570)
师范(38043)
(36648)
(35786)
经济学(35035)
财经大学(34677)
基金
项目(223916)
科学(174860)
基金(163484)
研究(155751)
(145166)
国家(143984)
科学基金(123360)
社会(97410)
社会科(92400)
社会科学(92375)
基金项目(88474)
(87445)
自然(84644)
自然科(82719)
自然科学(82695)
自然科学基金(81241)
(74324)
教育(71300)
资助(67267)
编号(62207)
重点(50046)
(48702)
成果(48643)
(46799)
(45776)
科研(44009)
创新(43610)
计划(42788)
课题(41715)
教育部(41272)
期刊
(123210)
经济(123210)
研究(86148)
学报(58238)
中国(53028)
(49971)
科学(49915)
管理(45441)
(45361)
大学(42877)
学学(40854)
农业(34645)
教育(28666)
(25066)
金融(25066)
技术(24332)
财经(22128)
业经(20611)
经济研究(20130)
(18631)
(18326)
科技(16311)
(16100)
问题(16044)
业大(15664)
图书(15412)
理论(15276)
技术经济(14592)
财会(14553)
实践(14061)
共检索到438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萍  沙珍珍  石校顺  蔡永峰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性并购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可能发生掏空性并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发动掏空性并购的动机呈倒"U"型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成本越高,从而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发生掏空性并购的成本越少,收益越大,因此掏空性动机越强。公司成长性越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资产负债率越高,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庆  
以2009~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越有效,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就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在内部控制与控股股东掏空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中,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内控制度引入较早,内控强化的价值增量效应较低。这一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罗党论  唐清泉  
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防范与治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市场环境显著地影响了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换言之,地区间政府干预市场越少、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不会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因而如何减少政府干预,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政府在减少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会直接或间接地驱动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制定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遏止“掏空”的行为。这说明,制度层面的约束和公共治理对公司层面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闯  李小燕  孙健  
传统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是公司治理的结果,然而本文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还可以预示公司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本文以应计质量为盈余质量的度量,考察了在不同控制权水平下,盈余质量对掏空行为的预示作用。研究发现,当期的盈余质量能够有效预示当年、1年后和2年后的掏空行为,而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水平对盈余质量的预示作用有显著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婉丽  吕怀立  陈丽英  
把控股股东按照不同的终极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控股和国有控股两类,其中国有控股又包括中央国有控股、省级国有控股和市县级国有控股,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三种"掏空"方式(关联交易型、资金占用型和现金股利型)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政府层级越高的国有控股股东越编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市县级国有控股股东和非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资金占用来"掏空"上市公司,并且国有控股股东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型"掏空"方式的选择偏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明  叶勇  
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治理机制,媒体负面报道对约束控股股东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我们以中国2010-2012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媒体负面报道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媒体负面报道能够减少控股股东的掏空;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在媒体负面报道后非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程度减少的较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而且有助于推进公司治理的完善,保护投资者利益。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金坤  傅绍正  胡国强  
实证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对企业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中心度越高,并购发起可能性越低但绩效越高,支持协同治理效应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并购效率的主要是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网络和个人投资者网络;非控股股东网络提高了并购能力,抑制了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法制环境和股权结构具有调节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琳  
基于2005~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现金流与投资之间显著正相关,过度投资能够更合理地解释这种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负相关,具有抑制过度投资的"利益趋同效应";终极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正相关,表明两权分离使得终极控股股东有能力和动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加剧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能力和动机,还需要公司具有充足现金流这一"机会",较少的现金流能够有效地约束终极控股股东的利益攫取,抑制过度投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耿志民  
根据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机理的分析,本文认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造成国有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的根本原因。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减持国有股、完善股权结构,进而改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清欠大股东占款,遏制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的再发生,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提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兆国  何威风  周婕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平均私有收益水平为18%左右,与新兴市场的国家相近,但明显地高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法律制度、公司规模、公司盈利状况、负债融资比例及结构、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都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而行业保护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都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嫦  杨文平  王薇  
以财务重述为切入点,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的研究发现:在董事会被实质性控股股东控制时,"相近持股比"股权结构无法发挥有效的制衡作用,加之案例公司投资者及外部审计未能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公司被实质性控股股东掏空后为掩盖公司业绩下滑的事实是导致案例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真正原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芳  闫晓彤  
产权的基础是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有效性不仅决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而且也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影响公司业绩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中的控制权配置,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控股股东行为对深化企业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化成  李春玲  卢闯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的概念出发,以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以及集团控制性质作为控股股东的特征变量,分别采用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的上述3个特征显著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