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4)
- 2023(8108)
- 2022(7115)
- 2021(6368)
- 2020(5663)
- 2019(13265)
- 2018(12968)
- 2017(26087)
- 2016(14016)
- 2015(16248)
- 2014(16440)
- 2013(16662)
- 2012(15811)
- 2011(14572)
- 2010(14840)
- 2009(14131)
- 2008(14037)
- 2007(12965)
- 2006(11457)
- 2005(10460)
- 学科
- 济(84999)
- 经济(84923)
- 管理(45824)
- 业(44414)
- 企(37910)
- 企业(37910)
- 方法(34719)
- 数学(30965)
- 数学方法(30791)
- 财(21057)
- 地方(18777)
- 农(16257)
- 中国(15870)
- 务(14996)
- 财务(14979)
- 财务管理(14945)
- 业经(14865)
- 学(14725)
- 企业财务(14343)
- 制(13706)
- 地方经济(12949)
- 贸(11210)
- 贸易(11204)
- 农业(11053)
- 易(10767)
- 和(10634)
- 体(10623)
- 环境(9908)
- 融(9831)
- 金融(9829)
- 机构
- 大学(219877)
- 学院(218675)
- 济(103299)
- 经济(101395)
- 管理(85494)
- 研究(73775)
- 理学(73728)
- 理学院(72957)
- 管理学(71939)
- 管理学院(71533)
- 中国(56843)
- 财(46465)
- 京(45031)
- 科学(42511)
- 所(37981)
- 财经(37299)
- 农(34491)
- 研究所(34115)
- 经(33733)
- 中心(33492)
- 经济学(32793)
- 江(32682)
- 业大(30005)
- 经济学院(29372)
- 北京(28500)
- 财经大学(27558)
- 农业(27075)
- 范(26132)
- 师范(25890)
- 州(25449)
- 基金
- 项目(135937)
- 科学(107534)
- 基金(100632)
- 研究(98040)
- 家(86547)
- 国家(85857)
- 科学基金(74051)
- 社会(64668)
- 社会科(61365)
- 社会科学(61345)
- 基金项目(53813)
- 省(51961)
- 自然(47351)
- 自然科(46251)
- 自然科学(46236)
- 自然科学基金(45461)
- 教育(44772)
- 划(43337)
- 资助(41962)
- 编号(38923)
- 成果(31920)
- 部(31410)
- 重点(30337)
- 发(29522)
- 创(27624)
- 教育部(27335)
- 人文(26771)
- 国家社会(26642)
- 科研(26186)
- 课题(25940)
- 期刊
- 济(118745)
- 经济(118745)
- 研究(65978)
- 财(39143)
- 中国(37692)
- 管理(31510)
- 学报(31414)
- 农(30384)
- 科学(29375)
- 大学(23755)
- 学学(22751)
- 融(20943)
- 金融(20943)
- 财经(20222)
- 经济研究(19938)
- 农业(19905)
- 技术(18351)
- 经(17357)
- 业经(16799)
- 问题(15509)
- 教育(14432)
- 技术经济(13365)
- 贸(12092)
- 统计(11851)
- 商业(10966)
- 业(10953)
- 世界(10947)
- 理论(10614)
- 策(10348)
- 国际(10340)
共检索到328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小义 刘晓剑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 ,其资产重组的行为与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本文针对目前证券市场上出现的恶意重组经济行为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且分析了恶意重组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条件及环境。最后提出了防范与制约这类经济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
恶意重组 壳资源 股权结构 制衡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天明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上市公司圈钱的真实意图日益明显,造成资本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被恶意滥用,而其他功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科学合理使用资本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真正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黎精明 田笑丰 高峻
恶意再融资是近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焦点议题,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囿于监管者视角,鲜见基于投资者视角所做的研究。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表现形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对中部四省投资者做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本文归纳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恶意的12种主要表现形式,发现"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计划推出前1年给高管发放巨额薪酬"等6种行为是典型恶意行为。进一步地,本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是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企业内外治理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寻租活动的"理性"选择;现有的再融资审核监管程序对抑制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行为作用有限;虽然恶意再融资行为对公司业绩具有负面影响,但在再融资监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如飞 王艳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恶意融资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发生恶意融资的可能性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显著的相关性。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规模越大,公司发生恶意融资的可能性越大;相反,法人股比例、独立董事规模对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合理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上市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结构 恶意融资行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邱大梁 陈剑
本文对以炒作上市公司控股权或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或者直接从上市公司套取利益为目的进行的收购做简要分析。主要问题有:收购人以虚假材料骗取收购资格;以关联交易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操纵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数据,骗取再融资并予以侵占;炒作操纵股价、进行内幕交易等获取非法利益等等。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恶意收购 公司监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刚 刘星 闵志慧
在把这种不是为了寻求公司价值最大化、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而是为了攫取公司利益相关者(公司流通股股东、债权人、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不计成本和风险的融资行为界定为"恶意"融资后,用实证方法描述了"恶意"融资的表现,并认为大股东进行利益攫取、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制度和政策不健全是上市公司恶意融资的原因。最后指出恶意融资会产生资本配置效率低下、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等影响,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恶意 融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孙军 胡晓雪 周笑
买家恶意评价行为是现有C2C网站信用评价体系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考察买家恶意评价行为产生原因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建立买卖双方的博弈模型,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买卖双方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分析结果表明:买家是否做出恶意评价与第三方投诉机制是否完善相关;卖家投诉成功率,投诉成本和买家恶意评价所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是影响买卖双方行为演化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对预防买家的恶意评价行为给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黎精明
恶意再融资是近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焦点议题,基于投资者视角研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恶意表现形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投资者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归纳了为多数投资者认可的12种再融资恶意表现形式,认为"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计划推出前1年给高管发放巨额薪酬"等6种行为是典型的恶意行为。研究结论有利于把握投资者的关注重心和利益诉求,有利于证监部门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再融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文静 杨璐 刘克 王颖芝
在我国,拖欠工资现象仍广泛存在于某些行业中。它引发了被拖欠者的负面情绪,进而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政府部门自然要干预其中。基于欠薪的动态决策过程,本文在劳动者负面情绪阈值的两种分布下,分别讨论了企业的欠薪行为,其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了企业恶意欠薪的根源在于"有利可图"。文章从量化角度明确了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是治理欠薪的有效途径,而政府干预是劳动者维权行为的必要保证。此外,建立随机检查机制可以让政府干预在治理欠薪中发挥出实际效果,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控经济环境达到治理欠薪的目的。
关键词:
动态决策 恶意欠薪 负面情绪 政府干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飞 张卫国 黄建宏
我国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在不断上升,对此商业银行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文章依据信用卡恶意透支理念的形成时间,将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划分为蓄意型和非预谋型两类,分析了各类恶意透支行为的风险特征。其次,从商业银行角度,提出了恶意透支风险的系统管理策略,深入探讨了各策略的风险应对措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董军
本文通过对欺诈行为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分析,得出各自的最优的混合策略;通过对欺诈行为最优概率的求解.验证了金融机构对欺诈防范的效果才是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的观点,最后提出了金融机构防范行为的无效与失败是造成欺诈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的结论,并阐述了提升金融机构防范恶意欺诈行为所致操作风险有效性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操作风险 恶意行为 防范 博弈 策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潘克勤
笔者采用2003年~2008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实际控制人政治身份、财务年报恶意补丁出现几率及对债务融资契约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具备越高级别的政治身份,则上市公司发布恶意财务年报补丁的现象越少;上市公司发布了恶意财务年报补丁,则下年贷款规模明显下降,但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政治身份对上述负面影响有明显减弱,说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具有的政治关联增强了上市公司出于维护潜在竞争优势的自我约束治理,从而增强了债务诚信,促进了债务契约签订。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娟 刘纪鹏
恶意收购对于目标公司与股东来说并非真"恶意",主要是指收购方未与目标公司董事会就收购达成一致,而通过收购要约的方式取得控制权。绝大多数的"野蛮人"收购是针对目标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中国目前并未出现真正的恶意收购,或者说目前中国市场上极少或者没有成功完成的恶意收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英恶意收购的集中出现具有相似性,恶意收购是经济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的表现。美国历经四十年恶意收购与反收购的对抗,恶意收购仍然占据并购市场的相当比例,其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娟 刘纪鹏
恶意收购对于目标公司与股东来说并非真"恶意",主要是指收购方未与目标公司董事会就收购达成一致,而通过收购要约的方式取得控制权。绝大多数的"野蛮人"收购是针对目标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中国目前并未出现真正的恶意收购,或者说目前中国市场上极少或者没有成功完成的恶意收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英恶意收购的集中出现具有相似性,恶意收购是经济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的表现。美国历经四十年恶意收购与反收购的对抗,恶意收购仍然占据并购市场的相当比例,其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进行资产剥离,资本运作模式日渐成熟,逐步适应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我国学者关于资产剥离行为导致的经济问题研究并不多见,主要探讨资产剥离的动因和绩效。因此,本文以A企业为案例,根据该企业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两次资产剥离方案,从A企业的资产剥离实施过程入手,研究两次不同的非主营业务和主营业务的剥离情况,分析资产剥离造成经济后果:一是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二是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做出总结,并对上市公司中出现的资产剥离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经济影响 资产剥离行为 上市公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