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4)
2023(1164)
2022(1006)
2021(994)
2020(848)
2019(2182)
2018(2054)
2017(4441)
2016(2446)
2015(2969)
2014(2806)
2013(2866)
2012(2496)
2011(2135)
2010(2153)
2009(2142)
2008(2343)
2007(2178)
2006(2038)
2005(1862)
作者
(6157)
(5336)
(5191)
(4865)
(3500)
(2457)
(2437)
(1920)
(1907)
(1895)
(1752)
(1716)
(1712)
(1649)
(1634)
(1617)
(1547)
(1537)
(1528)
(1471)
(1309)
(1253)
(1232)
(1190)
(1179)
(1160)
(1145)
(1143)
(1013)
(989)
学科
(18573)
企业(18573)
(17945)
管理(15258)
(10631)
经济(10609)
(10222)
(9814)
财务(9813)
财务管理(9803)
企业财务(9554)
方法(7102)
数学(6162)
数学方法(6155)
公司(5080)
(3654)
(3143)
体制(3055)
业经(2610)
经营(2581)
(2318)
(2308)
决策(2150)
计划(1948)
人事(1907)
人事管理(1906)
技术(1866)
组织(1812)
国公(1581)
(1581)
机构
大学(36786)
学院(36214)
管理(17033)
理学(15150)
理学院(15070)
管理学(14994)
管理学院(14927)
(14921)
经济(14692)
(10006)
财经(8056)
研究(7762)
中国(7620)
(7386)
(6910)
财经大学(6277)
商学(6215)
商学院(6187)
会计(5530)
(4750)
公司(4442)
北京(4335)
会计学(4159)
经济学(4151)
工商(4136)
经济管理(4056)
会计学院(4002)
(3962)
金融(3826)
(3810)
基金
项目(20707)
科学(17037)
基金(16673)
研究(14706)
(13681)
国家(13566)
科学基金(12820)
社会(10198)
社会科(9750)
社会科学(9747)
基金项目(9215)
自然(8947)
自然科(8772)
自然科学(8770)
自然科学基金(8652)
资助(7247)
教育(7245)
(7075)
(6055)
编号(5454)
(5389)
教育部(5099)
人文(5052)
成果(4758)
(4570)
重点(4394)
(4379)
(4315)
大学(4287)
科研(4239)
期刊
(15073)
经济(15073)
(11647)
研究(10010)
管理(7352)
财会(5199)
财经(4666)
(4501)
金融(4501)
会计(4477)
中国(4438)
学报(4046)
(3818)
科学(3777)
通讯(3606)
会通(3601)
大学(3562)
学学(3472)
经济研究(2430)
(2221)
技术(2047)
业经(2018)
之友(2017)
经济管理(1913)
月刊(1779)
财经大学(1757)
国际(1746)
(1746)
问题(1733)
现代(1662)
共检索到51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路军  郑筱思  
2018~2019年超过四分之一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生年末业绩变脸,即年度利润低于前三季度累计利润。对这种“异象”进行考察后发现:近年来上市公司负向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存在“大洗澡”嫌疑;以商誉减值为主的资产减值损失大幅上升是影响上市公司年度业绩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集中在年末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导致众多公司年末业绩忽然下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新亮  
上市后业绩变脸在中国股市里屡见不鲜,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无疑给资本市场添多了一分疑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首先以C公司为例,阐释和剖析了其业绩变脸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成因,然后从制度建设和监督两个层面对治理公司业绩变脸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琳  
近几年上市公司IPO之后的业绩变脸现象愈加严重,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由于企业上市前对利润的过度包装所致。基于年度、所属行业、所属区域、市场类型、所有权性质、是否发生资金超募方面对上市公司IPO当年业绩变脸现象的详尽描述,对引起上市公司IPO当年业绩变脸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给予了分析,并给出做空新股抑高价、定额发行堵超募、业绩变脸停止解禁等政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虹  林钟高  彭圆圆  
以2008—2014年中小板和2009—2014年创业板IPO公司为样本,秉承风险投资的经典治理假说,考察风险投资治理对IPO公司业绩变脸的影响及内部控制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普遍存在业绩变脸现象,而且参与比例越高,业绩变脸程度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弱化风险投资对企业IPO后业绩变脸现象的负面影响,且参与程度越高(风投持股比例越大、参与董事会治理)的公司,抑制作用越明显。研究表明,我国风险投资制度体系发展尚未成熟,风险投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逐名动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制度体系,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真正实现风险投资的认证监督与创造价值增值目标。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贾西猛  陈兰芳  陈沉  
针对风险资本投资的特点和影响企业上市前后活动的机理,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从"监督假说"、"认证假说"、"逐名假说"和"利益损害假说"四个理论角度分析风险资本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影响,挖掘风险资本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影响的机理和路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虹  林钟高  彭圆圆  
以2008—2014年中小板和2009—2014年创业板IPO公司为样本,秉承风险投资的经典治理假说,考察风险投资治理对IPO公司业绩变脸的影响及内部控制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普遍存在业绩变脸现象,而且参与比例越高,业绩变脸程度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弱化风险投资对企业IPO后业绩变脸现象的负面影响,且参与程度越高(风投持股比例越大、参与董事会治理)的公司,抑制作用越明显。研究表明,我国风险投资制度体系发展尚未成熟,风险投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逐名动机",监管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闫蕾  
目前,创业板市场业绩变脸频繁的现象日益严重。文章首先以A公司为例,分析了业绩变脸的成因;其次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现状及危害进行阐述;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逯东  万丽梅  杨丹  
本文全面揭示了政治关联这一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业绩变化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行业环境和公司本身经营特点等因素后,作为一种只在上市时才能发挥作用且相对更容易获取的外部关系,发审委联系并不会导致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业绩恶化;而作为企业构建后将长期存在的一种关系资源,政治关联才是带来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的重要因素。政治关联的负面效应进一步表现为:(1)有政治关联的公司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了上市后的业绩变脸;(2)政治关联抑制了公司的研发投资,削弱了公司上市后的研发创新能力。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在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下,政治关联会破坏企业的持续成...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建斌  
业绩预告是对利润指标的反映,为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证券交易的透明度,我国建立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出于各种原因,上市公司变更业绩预告的现象频繁出现。以尔康制药业绩预告"变脸"过程为例,分析其业绩预告"变脸"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保护投资者利益。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明  郑艳秋  
针对我国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后普遍存在着业绩下滑的现象,本文以我国2010-2012、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次基于媒体的视角,对盈余管理、媒体负面报道与公司业绩变化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前盈余管理越严重,上市后公司业绩下降越多;上市前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媒体能够较早地预测上市公司业绩变化的不利趋势;在法律环境水平高的地区媒体负面报道对公司业绩变化影响较大,在法律环境水平低的地区媒体负面报道对公司业绩变化影响较小。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中介,具有挖掘信息、发现信息的功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何亚伟   徐虹  
本文以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2008—2019年制造业IPO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IPO业绩变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抑制了IPO业绩变脸现象,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为“业财融合”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改善企业盈余质量双重路径促使IPO企业有效抑制业绩变脸。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IPO业绩变脸的抑制作用在我国东部地区和管理者能力较高的上市公司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公司绩效提升的作用机理,为数字化转型助力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国民  王渺熠  陈立杰  
以2014—2015年我国A股IPO上市的342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照上市企业IPO前后共四年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发现我国A股市场存在IPO业绩变脸现象。随后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探究IPO业绩变脸的内在因素。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与IPO业绩变脸显著正相关,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和S指数对IPO业绩变脸显著负相关,市场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了公司治理结构与IPO业绩变脸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有效发挥公司治理结构在IPO业绩变脸中的作用提供了企业治理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敏  陈晓红  贺正楚  
以机构投资者网下认购新股的超额认购倍数衡量机构投资者对IPO新股的需求,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是否能识别业绩变脸IPO公司的问题。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事前识别上市后业绩变脸的公司,对于上市后营业利润大幅下降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网下申购的数量较少,超额认购倍数较小。这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区分IPO公司质量,激励机构投资者在IPO询价阶段真实报价能达到提高新股定价效率的目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纪新伟  宋云玲  
本文利用单变量对比和多元Logit回归分析"扭亏"公司业绩预告"变脸"的原因。基于2002-2008年的大样本研究表明,预测难度是影响"变脸"概率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当年中报或季报已实现扭亏的样本在预告中"变脸"的可能性显著低于其他样本;以微利扭亏的样本更有可能"变脸";盈利持续性比较低的样本"变脸"的可能性比较高。另外,审计师规模或公司规模比较大的样本"变脸"的可能性比较低。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披露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