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4)
2023(13945)
2022(12211)
2021(11316)
2020(9555)
2019(22032)
2018(21773)
2017(42514)
2016(22998)
2015(25969)
2014(25755)
2013(25494)
2012(23124)
2011(20733)
2010(20633)
2009(19136)
2008(18991)
2007(16640)
2006(14701)
2005(13173)
作者
(64689)
(53865)
(53334)
(50991)
(34455)
(25804)
(24186)
(20980)
(20259)
(19294)
(18291)
(18040)
(17090)
(16941)
(16639)
(16336)
(15965)
(15965)
(15388)
(15305)
(13190)
(13101)
(12787)
(12199)
(11983)
(11925)
(11828)
(11826)
(10703)
(10448)
学科
(89671)
经济(89535)
管理(76743)
(71425)
(62967)
企业(62967)
方法(42355)
数学(36390)
数学方法(36037)
(31480)
(22339)
中国(22212)
(21733)
业经(21061)
(20966)
财务(20895)
财务管理(20857)
(19905)
贸易(19894)
企业财务(19870)
(19455)
(18182)
地方(15857)
(15222)
理论(15053)
技术(14829)
农业(14537)
(14500)
环境(14348)
(14245)
机构
大学(327703)
学院(324429)
管理(132237)
(130949)
经济(128174)
理学(114916)
理学院(113738)
管理学(112028)
管理学院(111442)
研究(103126)
中国(78209)
(69064)
(65424)
科学(61648)
财经(51938)
(50483)
(47218)
(46784)
中心(46655)
(46582)
业大(45980)
研究所(45471)
北京(43387)
(40828)
师范(40474)
经济学(40018)
财经大学(38874)
(37647)
(37624)
经济学院(36249)
基金
项目(221446)
科学(175395)
研究(163920)
基金(163004)
(140417)
国家(139282)
科学基金(121234)
社会(104720)
社会科(99323)
社会科学(99301)
基金项目(87011)
(85093)
自然(78515)
自然科(76659)
自然科学(76644)
教育(75345)
自然科学基金(75297)
(71264)
资助(66766)
编号(66554)
成果(54231)
(50064)
重点(48904)
(46272)
(45504)
课题(44978)
(44281)
教育部(43694)
创新(43092)
国家社会(43092)
期刊
(141398)
经济(141398)
研究(97788)
中国(60615)
(53296)
管理(49505)
学报(48759)
科学(44735)
(41861)
大学(37775)
学学(35491)
教育(34264)
农业(28873)
(28607)
金融(28607)
技术(26674)
财经(25929)
业经(22528)
经济研究(22446)
(21942)
问题(18535)
理论(16539)
图书(15925)
(15555)
财会(15208)
技术经济(15206)
科技(15124)
实践(15061)
(15061)
(15039)
共检索到474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阮磊  刘玉廷  王艺霖  
文章利用了面板VAR模型和引入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价值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内部控制是导致公司价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内部控制具有显著的价值溢出效应,能够在当期及之后的四期内促进公司价值的持续提升,但影响强度呈逐步下降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斌  
文章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并从操作层面阐明了该模型的具体运用,为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展内控有效性评价提供灵活适用的技术工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公明明  魏琪  马涛  丁丽  张俊兰  
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应注重从内部控制环境业务层面的内控管理、内部控制架构等方面进行完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松令  解晰  张伟  
本文以2012年沪深两市22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我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地位,表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特征;其次,结合央企规章制度,本文构建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数ICI,评价内容涵盖了COS0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要素,并具体划分了24个子指标;最后,根据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本文选取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企业价值的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价值具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促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烈  孙德芝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好坏,关系企业内部控制的生命与活力,进而影响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的有效性。文章在对沪市A股2012年度内控评估报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及实际,透视了上市公司在内控评价范围、内控缺陷标准界定、内控评估部门设立及内控评价相关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吴丹  
本文运用标杆理论、信号理论和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否存在标杆效应进行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标杆效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真实的标杆效应;二是企业自身可能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粉饰后的虚假标杆效应;三是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局限性导致的虚假标杆效应。这三个方面的标杆效应促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趋同现象,并且从政府监管、实施企业和审计机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杆效应的政策措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曙光  
高管违规本质上是对受托权力缺乏有效制衡所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而内部控制能否抑制高管违规行为则是检验内部控制治理效应是否发挥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2012—2017年度沪深两市的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探讨内部控制抑制高管违规行为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进而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是否得以发挥。结果显示:高管违规与内部控制指数(ICI)显著负相关、与内部控制缺陷(ICD)显著正相关、与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ICA)显著正相关,回归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具有抑制高管违规的治理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奕彤  
文章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分析了破产的原因以及由此而得到的启示,最后阐述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的方法,保证现代市场体系有序、高效的运行。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周勤业  
借鉴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历史与实践,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指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周淑伟  陈凤霞  
本文利用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与部分研究参数,对内部控制的缺陷、内部信息的披露程度、外部监督、内部审计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很大程度上依赖可操作的内部控制运行。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晓芳  徐杨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首先通过对信号传递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影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作用机理。然后通过Richardson(2006)的改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实证证据。接着将样本分为过度投资组和投资不足组,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回归,得出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抑制企业的非效率行为的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荣锦  曾景伟  
一、引言随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从自愿披露进入到强制披露的阶段,而内部控制披露中的评价问题陷的又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也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韩传模、汪士果(2009)应用了AHP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厦门大学内控指数课题组(2010)也采用构建模糊控制模型论述了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从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成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华  
审计意见类型是否恰当以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已经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利用2011年沪市主板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以及内部控制相关的报告中的数据,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三个要素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意见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丹红  王博红  
本文以沪市和深市水电煤气、建筑、信息技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及综合6个行业的96家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存在着沪市不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象普遍、深市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可信度较低、披露内控信息形式化严重、披露缺乏主动性和自愿性等问题。建议建立良好的内外部系统环境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清  丁敏月  
内部控制指数弥补了内部控制评价定量化的空白,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行业或区域排名的直接反映,它能为企业强化自身内部控制管理、投资者规避风险、主管机构进行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以东北三省104家上市公司2009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指数与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薪酬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显著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改变这些影响因素就能达到提高内部控制指数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