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45)
2023(17810)
2022(15272)
2021(14180)
2020(12146)
2019(27989)
2018(27650)
2017(54169)
2016(29268)
2015(32735)
2014(32186)
2013(31836)
2012(28875)
2011(25561)
2010(25511)
2009(23634)
2008(23293)
2007(20493)
2006(17855)
2005(15821)
作者
(82754)
(68925)
(68392)
(65145)
(43920)
(33055)
(31147)
(26984)
(26062)
(24643)
(23433)
(23225)
(21980)
(21723)
(21210)
(21164)
(20640)
(20408)
(19759)
(19739)
(16954)
(16941)
(16881)
(15857)
(15325)
(15288)
(15252)
(15211)
(13792)
(13550)
学科
(121284)
经济(121155)
(108919)
管理(98363)
(98051)
企业(98051)
方法(59658)
数学(49637)
数学方法(48847)
(38808)
业经(35012)
(34890)
(28763)
财务(28677)
财务管理(28635)
中国(28020)
企业财务(27271)
农业(24537)
理论(22838)
(22810)
技术(22347)
(21941)
地方(21131)
(20919)
(19700)
贸易(19688)
(19296)
(19134)
(18321)
(17493)
机构
学院(414936)
大学(410218)
管理(170658)
(165283)
经济(161958)
理学(148386)
理学院(146899)
管理学(144084)
管理学院(143341)
研究(127208)
中国(97101)
(86177)
科学(79105)
(78222)
(66617)
财经(63168)
(62751)
业大(61832)
(60239)
中心(58355)
(57549)
研究所(56903)
北京(53678)
农业(52327)
(50211)
师范(49671)
经济学(49269)
(48582)
财经大学(47046)
(46663)
基金
项目(283313)
科学(224588)
基金(207030)
研究(206012)
(179708)
国家(178180)
科学基金(155840)
社会(129825)
社会科(123196)
社会科学(123164)
(111655)
基金项目(109689)
自然(103304)
自然科(101054)
自然科学(101033)
自然科学基金(99237)
教育(95738)
(92796)
资助(86469)
编号(83912)
成果(65957)
重点(62827)
(62305)
(60731)
(59375)
课题(56845)
创新(56181)
科研(54504)
教育部(53838)
大学(53232)
期刊
(177439)
经济(177439)
研究(116766)
中国(71746)
管理(66858)
(63485)
学报(62635)
(60318)
科学(58343)
大学(48457)
学学(46013)
农业(42064)
教育(41930)
技术(39975)
(32185)
金融(32185)
业经(31506)
财经(30784)
经济研究(28196)
(26374)
(24144)
问题(23000)
技术经济(22355)
统计(20334)
财会(19755)
现代(19454)
科技(19304)
商业(19192)
(19051)
(18952)
共检索到592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辛琳  张萌  
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对成熟的企业吸收能力调查问卷构建了具有中国情景的测量项目,形成了由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4个维度组成的企业吸收能力量表。结合184家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消化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非常重要;利用能力在提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企业绩效时效果明显。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升企业吸收能力时,首先管理层要重视,其次是提升消化能力,从而提高利用能力,最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辛琳  张萌  
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对成熟的企业吸收能力调查问卷构建了具有中国情景的测量项目,形成了由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4个维度组成的企业吸收能力量表。结合184家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消化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非常重要;利用能力在提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企业绩效时效果明显。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升企业吸收能力时,首先管理层要重视,其次是提升消化能力,从而提高利用能力,最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山  肖贤辉  
运用剩余收益比率(RIR)模型,以沪深证券市场2000年上市的6家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00年中期至2008年底季度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描述了企业价值与股票实际价格波动之间的联动关系,证实了两个变量的波动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即股票价格始终围绕企业价值上下波动,但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耀吾  常逢梅  
基于联盟框架构建的企业知识整合风景模型,揭示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以TD-SCDMA联盟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作用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在一个周期内,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逐渐提高,当知识整合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出现递减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本文在分析目前理论界研究知识转移模式的三类模型(即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式、交流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流模型为框架,借鉴其他两类模型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并绘制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矩阵,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冉渝  闻碧凝  
本文以2008—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企业社会网络对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社会网络都有体现;高管持股数量和区域市场化水平是社会网络作用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内外部重要渠道,当高管持股数量越多,市场化水平越高,社会网络对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同一个人或者企业并非属于高科技行业时,社会网络对于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斌  李倩  祁源  
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门限模型,从金融发展与多维度吸收能力视角实证检验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FDI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金融发展和吸收能力"门槛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经济发展3个维度的吸收能力均存在最低门槛,小于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跨越门槛后,呈正向FDI技术溢出,FDI技术溢出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而增强。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最低门槛值,小于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越过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为正;而金融发展超过某一临界值时,FDI技术溢出效应发挥会由正变得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欣  姚洪兴  
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度等吸收能力变量分别作为转换变量,采用包含外生控制变量的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检验了OFDI对区域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态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上述吸收能力变量均存在单一门槛,当吸收能力变量跨越各自的门槛值并使得PSTR模型趋于高体制时,OFDI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均为正向显著;对应于不同的吸收能力变量,跨越各自门槛值的样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两个吸收能力变量,但跨越各自门槛的样本比例较低;随着吸收能力变量水平的连续增加,OFDI对区域技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金生  王晓云  
随着用户帝国和用户赋权时代的来临,吸收用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选择。将用户参与划分为用户参与的信息资源维度和用户参与的合作伙伴维度,深入阐述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内涵,探讨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以及用户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机理,揭示了企业吸收能力对用户参与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提出了管理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沙文兵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FDI知识溢出、进而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D投入强度表征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呈现出"U型"关系,即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内资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才能有效吸收FDI渠道溢出的知识;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始终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勋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辛琳  张萌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企业吸收能力、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在资本结构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充当了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吸收能力增强了股权结构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减弱了负债期限结构的影响;提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资本结构影响企业价值有正向贡献,但受制于前五大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应通过对股权结构及负债率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吸收能力,最终提升企业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创新型企业利用资本结构和企业吸收能力,最终提高企业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艳艳  王国顺  
技术能力、吸收能力都与企业研发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论文结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现有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观点,分析了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差异,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初始技术能力构成了吸收能力的基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双方的互动协调增长是两种能力发展的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研发活动是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互动增长的发生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英凯  周静  邹晖  
文章利用中国家族类资本市场的数据,系统地检验了董事会独立性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虽然家族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低于普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是,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却有助于提升家族类上市公司的个体价值,且这种促进作用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这表明独立董事制度在改善家族类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体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谢刚  李文元  田红云  李文鹣  
选取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小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共同演进过程,探索它们的演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介—企业"互动通过"互动水平→企业组织柔性→企业知识学习过程→互动水平"的循环路径,推动着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螺旋上升。反过来,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演进又进一步推动"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的演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