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1)
2023(6317)
2022(5262)
2021(4774)
2020(3979)
2019(8755)
2018(8274)
2017(16850)
2016(8606)
2015(9540)
2014(9034)
2013(8921)
2012(8284)
2011(7468)
2010(7398)
2009(6998)
2008(7440)
2007(7017)
2006(6261)
2005(5881)
作者
(24070)
(19954)
(19824)
(18764)
(12915)
(9572)
(8957)
(7771)
(7328)
(7234)
(6848)
(6784)
(6459)
(6414)
(6394)
(6245)
(5948)
(5940)
(5841)
(5307)
(4934)
(4829)
(4568)
(4538)
(4507)
(4505)
(4481)
(4221)
(4041)
(3874)
学科
(35756)
经济(35726)
管理(28932)
(28660)
(25394)
企业(25394)
(18512)
银行(18367)
(17054)
方法(16928)
(15183)
数学(15022)
数学方法(14924)
(12767)
金融(12767)
技术(11561)
(10791)
中国(10141)
业务(9642)
(9555)
制度(9553)
技术管理(9293)
银行制(8323)
业经(7617)
(7259)
贸易(7247)
(7046)
(7016)
(6804)
财务(6801)
机构
大学(124567)
学院(121789)
(59397)
经济(58389)
管理(49644)
理学(41784)
理学院(41421)
管理学(41018)
管理学院(40761)
中国(40147)
研究(40143)
(31315)
(25248)
财经(24687)
(22566)
(22395)
银行(21425)
经济学(20547)
(19802)
中心(19660)
(19548)
科学(19532)
财经大学(18872)
(18716)
经济学院(18705)
(18679)
金融(18404)
研究所(16984)
(16497)
北京(16224)
基金
项目(76572)
科学(62423)
基金(58774)
研究(56703)
(50380)
国家(50018)
科学基金(44428)
社会(39500)
社会科(37879)
社会科学(37868)
基金项目(30346)
(28062)
自然(27436)
自然科(26918)
自然科学(26914)
自然科学基金(26473)
教育(25461)
资助(24283)
(23532)
编号(20457)
(19254)
创新(18302)
(18082)
国家社会(17531)
重点(16831)
教育部(16394)
成果(16330)
(16019)
人文(15843)
(15803)
期刊
(61757)
经济(61757)
研究(45011)
(33437)
金融(33437)
(24780)
中国(24422)
管理(20522)
科学(14949)
学报(14725)
(13788)
财经(13764)
大学(11961)
(11733)
学学(11349)
经济研究(11160)
技术(9193)
教育(8813)
业经(8666)
理论(7927)
问题(7832)
国际(7565)
(7490)
农业(7477)
技术经济(7139)
实践(6989)
(6989)
商业(6339)
(6006)
科技(5869)
共检索到199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苏罡  
新券效应与国债品种特征、投资者行为和市场微观结构均有密切关系。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新券效应不仅存在共同点,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交易额占比最大的基准国债品种上,两个市场均表现出显著的新券效应。但由于投资者行为存在差异,上交所国债市场的新券效应更倾向于中长期国债品种,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新券效应更倾向于短期国债品种。而且,上交所国债市场的指令驱动交易方式便于连续交易和信息披露,方便考察新券效应,而银行间国债市场仅能在较短时间内考察新券效应。在上交所国债市场上,中长期国债与国债回购的利差更大,有利于现券回购套利投资,中长期新券吸引套利投资者积极参与,也促进了新券效应。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潘婉彬  缪柏其  靳韬  
我国的国债市场被人为的分成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不同的国债投资主体被限制在不同的国债流通市场进行交易。本文将G ranger线性因果关系模型应用于分析同一国债价格和交易量在两个不同市场的关系。对跨市场发行的2002年记账式(十五期)国债在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净价和交易量进行了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对于价格,交易所市场对银行间市场具有引导作用,反之结论不成立;而对于交易量,银行间市场对交易所市场具有引导作用,反之结论不成立。一个统一的国债市场有利于构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收益率曲线。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茂军  李昊  南江霞  王国栋  
用VAR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中国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信息溢出效应的方向、水平和动态趋势及其原因。研究表明: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之间收益与波动溢出效应均呈现上升动态特征;在收益溢出效应中银行间是国债市场信息传导者,在波动溢出效应中交易所是国债市场信息传导者;利率变化和市场流动性显著负向影响收益总溢出和波动总溢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泓  武康平  
流动性溢价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7年期、10年期和20年期国债,利用日内交易数据,以新券与旧券为分析对象,实证研究了新券与旧券的流动性溢价问题。发现旧券和新券在收益率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旧券的收益率要高于新券的收益率。同时,本文又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旧券与新券的流动性差异对旧券与新券的收益率差异只有很小的解释能力,基本可以说明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存在,但不是很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满池  郑江南  
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指数收益率序列波动特征的研究发现,上交所国债市场指数收益率不但具有非正态性和条件异方差的特点,还具有长记忆性特征。实证研究表明,FIGARCH(1,d,1)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上交所国债指数收益率波动的特征。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强劲  陈芬菲  
本文基于2003~2007五年间上证国债指数数据,选择建立了AR(2)-GARCH(1,1)、AR(2) -EGARCH(1,1)、AR(2)-CARCH(1,1)。(γ1,γ2)和GARCH(1,1).(m,n)-M四个模型,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上交所国债市场的波动性状况。实证结果表明,模型中引入利率调整因子γ1、准备金率调整因子γ2及流动性因子m和n作为外生解释变量,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货币政策对国债市场波动的冲击、市场流动性对国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及国债收益率波动与收益率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管理,促进市场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戴国强  王申  
文章对两因子仿射模型在银行间国债市场的预测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于3-4个月内剩余期限在7年期以下的品种预测误差较小,可信度较高。利用该预测方法,构建了基于极大似然框架的预测效果指标,证实了模型参数的稳定性较好。在归因分析的基础上,又构建了自适应的模型预测误差修正方法,这一方法对于预测期在4个月以上的中短期国债的预测误差修正效果最为显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文胜  翁骋  
本文分别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建立了VAR模型和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经济变量对两个债券市场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的上扬会带来两个市场收益率的升高,而货币供应量、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则会使债券市场收益率产生反方向变化,并且交易所债券市场对于经济变量的冲击更为敏感,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受冲击的影响更持久。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鲁秀  胡海鸥  
引入虚拟变量建构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之间的国债价格差异。主要发现: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债券市场交易对国债的无风险收益率有显著影响;流动性变量对到期收益率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两类市场对流动性风险的补偿系数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湛  曹萍  温锦波  
对企业债券概念的界定近年来,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正在被人们所关注——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从法律地位上看,分属于两个法律法规规范,属于两个不同的债券品种。在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中,2007年5月30日开始实施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1993年8月颁布实施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分别给"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进行了概念性的定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健  虞利娟  
流动性是国债市场能够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文章在对流动性检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存在不足,当前期的交易指令流与当期的收益率、前期的收益率与当期交易指令流之间同时存在反向变化关系时,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面临前期市场上卖单增多,当期国债收益率升高,未来市场上卖单又进一步增多的恶性循环状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论  
本文采用2002~2012年由债券现券双边报价计算出的买卖价差作为衡量流动性的指标。首先,将国债按期限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再依据发行日期分为新券和旧券,文章具体分析了以上六类债券的流动性。其次,采用VAR模型分析了多个宏观经济变量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现券交易流动性水平与宏观经济走势相背离,且随着债券期限延长,流动性下降;在经济增长时期,短期国债旧券的流动性高于新券。此外,债券违约溢价对各期限债券的流动性有显著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中期和长期债券流动性分别是短/长期、短/中期债券流动性的格兰杰原因。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俐丽  顾金宏  
本文将诱导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债券收益与交易变化量双变量自回归模型,利用银行间国债市场逐笔交易面板数据,对诱导因素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确实存在流动性黑洞;双边报价商数量对国债收益与交易指令流之间的双向关系产生了正向影响,双边报价商数量较少,市场交易主体多样性不足,是导致市场流动性黑洞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增加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避免流动性黑洞的发生,应该增加市场交易主体的多样性;鼓励多样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增加国债品种的多样性并扩大国债流通范围。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俐丽  顾金宏  
本文对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黑洞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虽然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但实际参与交易的市场交易成员仍具有较高的同质性。通过建立债券收益与交易量双变量自回归模型,利用银行间国债市场逐笔交易面板数据,对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黑洞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债券收益率和交易变化量均呈正向自相关关系,交易量指令流的变化导致债券当期收益率的反向变化,滞后的收益率对当期交易产生负向影响,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部分债券存在流动性黑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健  虞利娟  
流动性是国债市场能够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文章在对流动性检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存在不足,当前期的交易指令流与当期的收益率、前期的收益率与当期交易指令流之间同时存在反向变化关系时,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面临前期市场上卖单增多,当期国债收益率升高,未来市场上卖单又进一步增多的恶性循环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