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70)
2023(14131)
2022(11802)
2021(10948)
2020(9374)
2019(21485)
2018(20899)
2017(40867)
2016(21864)
2015(24792)
2014(24435)
2013(24662)
2012(22500)
2011(20301)
2010(20645)
2009(19914)
2008(20271)
2007(18252)
2006(16331)
2005(15266)
作者
(60883)
(50848)
(50786)
(48228)
(32725)
(24233)
(23028)
(19474)
(19371)
(18297)
(17467)
(17267)
(16591)
(16249)
(15954)
(15413)
(15096)
(14825)
(14817)
(14725)
(12759)
(12385)
(12342)
(11663)
(11569)
(11509)
(11350)
(11309)
(10087)
(9987)
学科
(102248)
经济(102102)
(97692)
(88435)
企业(88435)
管理(85210)
方法(48398)
数学(38414)
数学方法(38233)
(36762)
(33020)
业经(32124)
(27726)
(27002)
财务(26978)
财务管理(26942)
企业财务(25708)
中国(25329)
农业(21717)
(20778)
贸易(20763)
(20147)
(19475)
银行(19460)
技术(18838)
(18803)
(18348)
(17792)
(17677)
理论(16687)
机构
学院(325765)
大学(320420)
(147834)
经济(145382)
管理(132635)
理学(113395)
理学院(112386)
管理学(111234)
管理学院(110625)
研究(102074)
中国(88454)
(73738)
(66339)
财经(58031)
科学(54910)
(52833)
(49702)
(49537)
(49066)
中心(47211)
经济学(46161)
研究所(43784)
财经大学(43046)
北京(42268)
经济学院(41741)
业大(41192)
商学(39171)
商学院(38831)
(38664)
农业(38575)
基金
项目(202785)
科学(163474)
基金(152680)
研究(151892)
(129694)
国家(128586)
科学基金(113517)
社会(102355)
社会科(97360)
社会科学(97337)
基金项目(80329)
(77138)
自然(70914)
自然科(69291)
自然科学(69274)
教育(69132)
自然科学基金(68208)
资助(63784)
(63376)
编号(58852)
(47506)
成果(47042)
(45182)
重点(44596)
(43656)
国家社会(43291)
(43003)
(42494)
教育部(42101)
创新(41455)
期刊
(167286)
经济(167286)
研究(99752)
(62195)
中国(61171)
管理(54673)
(46956)
科学(42205)
(40544)
金融(40544)
学报(39734)
大学(32611)
农业(31650)
学学(31187)
财经(30655)
业经(28602)
技术(27852)
经济研究(26870)
(26272)
教育(24355)
问题(22127)
(19811)
(19715)
技术经济(18341)
世界(18309)
国际(17277)
财会(16972)
商业(16392)
现代(15653)
会计(15564)
共检索到498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作平  刘辰嫣  
本文采用20092015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上下游企业议价能力、产品独特性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以及上下游企业议价能力和企业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如何受产品独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客户和供应商议价能力越强,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且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少。(2)产品独特性越强,企业提供且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多。(3)产品独特性对客户议价能力与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供应商议价能力与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作平  刘辰嫣  
本文采用2009~2015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上下游企业议价能力、产品独特性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以及上下游企业议价能力和企业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如何受产品独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客户和供应商议价能力越强,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且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少。(2)产品独特性越强,企业提供且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多。(3)产品独特性对客户议价能力与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供应商议价能力与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逯苗苗  孙涛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数据构造了信用议价能力指标,研究了信用议价能力对企业双维绩效~①的影响,并探究了连锁董事网络对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信用议价能力与企业长、短期绩效均呈现倒U型关系,且因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连锁董事网络特征中,结构洞对长期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加权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则对短期绩效关系具有反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风险水平抑制了企业的信用议价能力,而连锁董事网络具有隐性担保作用,部分消除了这一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应审慎运用商业信用,宜优化连锁董事网络,以提高非正式制度的担保与监督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孙晓华  翟钰  
研发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回报周期长的特征,盈利能力是企业研发决策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地从盈利水平、盈利质量和盈利持续性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了盈利能力与企业研发决策的理论关系。实证研究中,将研发投资分为"是否研发"和"投入多少"两个阶段,选择Heckman与2SLS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样本选择性偏误和内生性问题,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为样本,从三个维度检验了盈利能力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发现盈利质量与盈利持续性对企业两阶段研发投资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盈利水平对于研发强度的作用并不明显。异质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盈利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私营企业研发投资,却无法有效提高国有和外资企业的研发强度;对于不同要素密集型企业而言,盈利质量和盈利持续性仅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研发投资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依然任重道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勇  马晓琳  
本文基于2009~2021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供应商)与其核心上市客户配对形成的供应商-客户样本,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上下游企业研发投入同伴效应的存在性。研究结果显示,客户研发投入强度越高,供应商研发投入强度就越高,且在市场地位低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供应商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表明上下游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同伴效应,且该同伴效应源于信息获取机理和市场竞争机理。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主导权,引入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3个视角考察供应商股权结构因素对上述同伴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商股权集中度越低,股权制衡度越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对同伴效应的发挥越有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郑军  林钟高  彭琳  
基于2003-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考察地区市场化进程不同的情况下,企业相对于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谈判能力对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集中度越高,相对谈判能力越低,更可能提供商业信用,进一步发现在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公司相对主要客户的谈判能力更弱,更有动机提供商业信用,而公司相对主要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增强,更可能获取商业信用。这不仅从企业的相对谈判能力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而且从制度环境上,为更好理解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利用信用方式作为市场竞争手段以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江伟  底璐璐  姚文韬  
对成本粘性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本文从成本粘性的角度考察了客户集中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本文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随着客户集中度的上升先逐渐减弱,随后又逐渐增强,两者之间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且这一关系只存在于民营企业中,客户集中度不会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产生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第一大客户为民营企业时,第一大客户销售份额与企业成本粘性之间的负相关性有所增强。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现有文献从财务会计与公司财务方面考察客户集中度经济影响的研究,而且为企业成本管理行为研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视角。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江伟  底璐璐  姚文韬  
对成本粘性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本文从成本粘性的角度考察了客户集中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本文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随着客户集中度的上升先逐渐减弱,随后又逐渐增强,两者之间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且这一关系只存在于民营企业中,客户集中度不会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产生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第一大客户为民营企业时,第一大客户销售份额与企业成本粘性之间的负相关性有所增强。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现有文献从财务会计与公司财务方面考察客户集中度经济影响的研究,而且为企业成本管理行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勇  刘志远  
供应链竞争环境下,供应商—客户关系是把"双刃剑",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的理财政策加以应对。本文基于买方的视角,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了供应商关系对企业现金持有政策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随着供应商关系紧密程度的增加,企业将持有较多的现金,且主要基于关系承诺动机,而非预防动机。相比市场地位较高企业和政府控股企业,供应商关系更能激发市场地位较低企业和非政府控股企业的关系承诺动机进而使其持有更多的现金。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杨水利  陈娜  李雷  
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制造企业如何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创新效率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创新领域相关研究,而且对优化公司治理,改善企业创新环境,助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任海云  冯根福  
大多数中国企业集团没有整体上市,因此,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附属集团的上市公司与独立的上市公司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被看作是对外部不完善的制度和市场的替代,那么,附属企业集团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与企业集团的性质、外部金融及法律等市场环境发展水平有关?采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发挥不好,附属企业集团尤其是附属民营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而且,外部金融和法律环境越差,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越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铁波  钟熙  陈伟宏  
文章运用认知偏好理论与绩效反馈理论,探讨了绩优状态下期望绩效顺差对企业环保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控股性质和两职兼任在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基于2011-2015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成U形关系;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U形关系将减弱;与两职分离的企业相比,两职兼任企业的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U形关系将增强。文章研究丰富了绩效反馈下组织响应行为的研究成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铁波  钟熙  陈伟宏  
文章运用认知偏好理论与绩效反馈理论,探讨了绩优状态下期望绩效顺差对企业环保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控股性质和两职兼任在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基于2011-2015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成U形关系;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U形关系将减弱;与两职分离的企业相比,两职兼任企业的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U形关系将增强。文章研究丰富了绩效反馈下组织响应行为的研究成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铁波  钟熙  陈伟宏  
文章运用认知偏好理论与绩效反馈理论,探讨了绩优状态下期望绩效顺差对企业环保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控股性质和两职兼任在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基于2011-2015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成U形关系;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U形关系将减弱;与两职分离的企业相比,两职兼任企业的期望绩效顺差与企业环保投入之间的U形关系将增强。文章研究丰富了绩效反馈下组织响应行为的研究成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民春   刘曈  
基于全国投入产出数据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匹配得到的制造业企业样本,研究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业”融合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加成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两业”融合通过促进企业投入要素升级、核心技术升级和产品功能升级三种渠道提升企业加成率;异质性检验表明,“两业”融合明显提升了位于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制造业企业的加成率;拓展分析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强化了“两业”融合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两业”融合还显著降低了企业加成率的离散度,优化了资源配置。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两业”融合如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助推制造业“质效升级”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