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5)
- 2023(7238)
- 2022(6251)
- 2021(5736)
- 2020(4833)
- 2019(10541)
- 2018(10313)
- 2017(18307)
- 2016(10816)
- 2015(11764)
- 2014(11460)
- 2013(10916)
- 2012(10061)
- 2011(8849)
- 2010(8773)
- 2009(7718)
- 2008(7829)
- 2007(6780)
- 2006(5746)
- 2005(5021)
- 学科
- 济(34325)
- 经济(34285)
- 管理(30280)
- 业(29718)
- 企(23648)
- 企业(23648)
- 方法(15204)
- 数学(13596)
- 数学方法(13428)
- 财(12469)
- 农(11297)
- 中国(9904)
- 学(8998)
- 务(8963)
- 财务(8957)
- 财务管理(8939)
- 企业财务(8511)
- 贸(8329)
- 贸易(8325)
- 业经(8324)
- 易(8102)
- 农业(7621)
- 制(7411)
- 地方(7053)
- 理论(6815)
- 技术(6419)
- 环境(5961)
- 银(5948)
- 银行(5900)
- 划(5655)
- 机构
- 学院(144687)
- 大学(142799)
- 研究(52660)
- 济(52629)
- 经济(51473)
- 管理(51142)
- 理学(44739)
- 理学院(44181)
- 管理学(43226)
- 管理学院(43006)
- 农(37871)
- 中国(37869)
- 科学(36689)
- 农业(30672)
- 京(30291)
- 业大(29377)
- 所(29213)
- 研究所(27226)
- 中心(23489)
- 财(23444)
- 江(22622)
- 农业大学(19803)
- 院(19161)
- 技术(18941)
- 财经(18858)
- 省(18761)
- 北京(18349)
- 范(18253)
- 师范(17805)
- 州(17464)
- 基金
- 项目(105117)
- 科学(80109)
- 基金(74041)
- 研究(69734)
- 家(69082)
- 国家(68445)
- 科学基金(56263)
- 省(43621)
- 社会(42442)
- 社会科(40129)
- 社会科学(40118)
- 基金项目(39979)
- 自然(39521)
- 自然科(38649)
- 自然科学(38631)
- 自然科学基金(37965)
- 划(37375)
- 教育(33577)
- 资助(29747)
- 编号(26987)
- 重点(24986)
- 计划(22970)
- 创(22894)
- 部(22464)
- 发(22316)
- 创新(21374)
- 科研(21117)
- 业(21037)
- 科技(20844)
- 成果(20468)
共检索到208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淳俊 桑有顺 冯焱 陈涛 汤云川 李倩 张林 杨洪
【目的】本文研究了一种周年高效繁育马铃薯原原种的雾培技术。【方法】针对不同品种开展雾培繁殖马铃薯原原种试验研究,发现通过营养液控温可降低植株根系气温波动,延长有效结薯期,显著提高产量和平均薯重。并以此为基础,引入剪尖和CCC叶面喷施的植株管理方式。【结果】研制出温物化三控雾培技术,能进一步提高产量,且发现不同熟期的马铃薯品种适宜的植株管理方式不同。早熟品种兴佳2号的最适方式为营养液控温+CCC 800倍液叶面喷施2次或营养液控温+剪尖1次+CCC 800倍液叶面喷施1次;晚熟品种青薯9号是营养液控温+CCC 800倍液叶面喷施3次,该技术较传统雾培增产60%以上。【结论】温物化三控雾培技术有利于挖掘单株增产潜力、提高产量和效益,对成都平原生态区雾培生产马铃薯原原种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梦雪 王克秀 唐铭霞 胡建军 何卫 杨雯婷 郭展 王西瑶
[目的]优化布拖乌洋芋雾培原原种高效生产技术,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布拖乌洋芋为材料,设置清水对照(CK)、Ca(NO_3)_2、GA_3+Ca (NO_3)_2、GA_3+eBr、KH_2PO_4、S-3307、Ca(NO_3)_2+KH_2PO_4、GA_3+Ca(NO_3)_2+S-3307 8个处理,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重复4次,采用雾培方法,春秋两季连续开展外源激素及肥料调控对布拖乌洋芋雾培原原种生产影响的研究,探讨叶面喷施外源激素和肥料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过程中植株生长发育、内源激素变化、干物质积累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CK)相比,春秋两季叶面喷施GA_3+Ca(NO_3)_2、GA_3+eBr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营养生长,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和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提高,其中GA_3+Ca(NO_3)_2处理春秋两季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和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41.0%,111.1%,24.8%,31.5%和50.6%,109.1%,21.1%,21.5%;GA_3+eBr处理春秋两季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和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37.5%,72.2%,24.6%,30.6%和39.3%,77.3%,21.5%,22.7%。叶面喷施S-3307对马铃薯株高增加不利,但可以显著提高块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春秋两季提高幅度分别为34.3%和12.7%。外源激素与肥料处理对春秋两季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和单株结薯产量均有明显影响。春秋两季,GA_3+eBr处理均能获得最高单株结薯数,较CK分别显著增加63.3%和26.1%。春季,与CK相比,S-3307处理单株结薯产量显著提高,增幅为54.2%;秋季,喷施Ca(NO_3)_2、GA_3+Ca(NO_3)_2、GA_3+eBr处理单株结薯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结论]定植前期叶面喷施GA_3+Ca(NO_3)_2和GA_3+eBr均能促进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增加,春季定植中期叶面喷施S-3307能显著提高单株结薯产量,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生态条件优化制定原原种生产管理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崇秋 郑顺林 李方安 李德林 郭刚金 袁继超
采用盆栽及营养液培养方法,以脱毒原原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营养配施稀效唑对马铃薯植株形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马铃薯原种高产高效繁殖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①增施氮肥降低了根长、根鲜重,增加了叶面积、主茎鲜重、单薯重等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主茎鲜重、单位叶面积重和单薯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叶面喷施稀效唑对根长和根鲜重影响很小,对叶面积、主茎鲜重、单薯重、单位叶面积重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喷施浓度的提高,总叶面积重和单位叶面积重呈不断增高的趋势。②氮肥、稀效唑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极显著,施氮与不施氮处理相比,产量增加了50.41%,喷施稀效唑产量增加了9.04%,随着施氮量及稀效唑喷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克秀 何卫 胡建军 陈萍萍 唐铭霞 牟文平 杨麟 白金达 卢跃华
本文对脱毒马铃薯组培苗周年繁殖效率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实际繁殖总量较理论繁殖总量有较大差距,且随着快繁代数的增加这种差距成指数曲线迅速增加。在快繁过程中,快繁总代数较其他因素更能影响和决定一年的繁殖总量。因此,采用一些特殊的组培技术来增加快繁速度和快繁总代数,可显著增加周年的繁殖总量。可通过减少繁殖周期从而增加周年繁殖总代数对繁殖总量的提高产生作用。缩小这种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即提高一年的实际繁殖总量是可行的,且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此外,影响周年繁殖总量的重要因素还包括脱毒试管苗繁育技术和一些客观因素。本文通对脱毒试管苗一年的繁殖效率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到周年生产最大量的有效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玉芝 覃丽 何长征 潘妃 谢洁 陈慧 罗江龙 丁旭 熊兴耀
以3个常规马铃薯栽培品种费乌瑞它、紫玉、冀张薯12号为材料,进行非全程45%遮光、全程45%遮光、非全程70%遮光、全程70%遮光处理,比较分析马铃薯的植株生长势、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受光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生长、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等都呈现出对照、非全程45%遮光、全程45%遮光、非全程70%遮光、全程70%遮光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遮光条件下马铃薯株高显著增加,但费乌瑞它的株高随遮光程度增加变化不大;紫玉的主茎数对光照不敏感,费乌瑞它和冀张薯12的主茎数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少;冀张薯12植株的干物
关键词:
马铃薯 遮光处理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性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丽 郭佳禾 姚晓磊 王锋
繁殖力是影响养羊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繁殖性状遗传力低、周期长、选育进展慢。湖羊作为我国著名的绵羊品种,以“全年发情、多胎”而著称,是当前国内绵羊杂交育种和肉羊生产最重要的母本品种,也是研究家畜高繁机制的理想模型。繁殖性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受遗传、表观修饰、激素和营养等多因素调控,本文主要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子宫的分子调控和卵泡、子宫及胎盘发育的营养调控2个层面综述了湖羊繁殖性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当前以湖羊作为多胎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湖羊 繁殖性状 多胎 功能基因 营养调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雷昌云 张艳霞 羿国香 何文静 刘冬明 邢丹英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它可以用作粮食、蔬菜、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江汉平原是马铃薯发展的新区。费乌瑞它是一个适宜于低山平原的早熟、优质马铃薯品种。探索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规程是获得马铃薯最大经济效益、促进马铃薯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探讨马铃薯秋播的最佳密度,设置了4 000穴/667m2、7 000穴/667m2、10 000穴/667m2、13 000穴/667m2、16 000穴/667m2、19 000穴/667m2等6个播种密度,研究密度对马铃薯费乌瑞它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播种密度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y=0.0...
关键词:
马铃薯 密度 农艺性状 经济性状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文刚 巩秀峰 王林萍 赵秀艳 张惠敏
本文研究了马铃薯对卷叶和花叶病毒抗性的遗传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性与群体产量没有显著的遗传相关性,抗病性主要通过保证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而间接保持群体的高产稳产性能.马铃薯对卷叶病毒抗性、株高、茎粗、有效株率和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主要由亲本的累加基因效应决定,且同一亲本在不同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因此,抗病高产育种中各目标性状的协调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群体有效株率和茎粗的选择可使抗病性和丰产性同步提高.马铃薯对花叶病毒的抗性、加性和非加性作用同时存在.群体抗病性、有效株率和产量的遗传进度高,选择潜力大.
关键词:
马铃薯 抗病毒性 产量性状 遗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翔宇 李广存 徐建飞 卞春松 金黎平 徐志刚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光照条件对雾培马铃薯块茎形成初期植株生长、块茎形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栽培品种‘中薯18号’和‘中薯早35’为材料,在P1L1(光照/黑暗时间12 h/12 h,光照强度150 μmol·m~(-2)·s~(-1))、P1L2(12 h/12 h,350 μmol·m~(-2)·s~(-1))、P1L3(12 h/12 h,550 μmol·m~(-2)·s~(-1))、P2L1(16 h/8 h,150 μmol·m~(-2)·s~(-1))、P2L2(16 h/8 h,350 μmol·m~(-2)·s~(-1))和P2L3(16 h/8 h,550 μmol·m~(-2)·s~(-1))6种光照组合进行试验。[结果] P1条件下,两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匍匐茎数、单株块茎数和单株产量都表现为P1L3>P1L2>P1L1,P1L3处理加速了‘中薯18’与‘中薯早35’的块茎形成,分别比P1L1、P1L2处理提早了10.3、3.1 d和7.4、4.2 d;匍匐茎发生期和膨大期StPHYF、StCO1、StSP6A以及StSWEET-1基因在叶片和匍匐茎中的表达量也随着光密度的升高显著上升。P2L2与P2L3处理的两品种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但都显著高于P2L1。P2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匍匐茎数随光照增强而增加,且显著高于P1。长日照显著抑制了两品种块茎的形成,与P1L1、P1L2和P1L3 相比,P2L1、P2L2和P2L3处理的‘中薯18’和‘中薯早35’块茎形成时间分别推迟了22.3、12.8和13.7 d以及12.4、3.7和3.6 d,并使StPHYF、StCO1在叶片和匍匐茎中表达上调,StSP6A和StSWEET-1的表达被显著抑制。[结论]P2L3和P2L2有利于‘中薯18’和‘中薯早35’地上部生长,但P1L3利于两品种早期块茎的诱导,生产上或可采用在较高光照强度下“前期长日壮苗促进匍匐茎发生,中后期短日诱导促进块茎形成”的方法提高雾培马铃薯生产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白金达 何卫 李天 王克秀 胡建军 陈萍萍 高燕
试验采用L16(2×43)正交设计安排试验,研究三因素四水平和一因素两水平(即:定植密度4种、不同KH2PO4用量4水平、不同多效唑浓度4水平、不同品种2个)对秋季马铃薯原原种(小薯)生长和产量及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有显著降低株高的作用,除CK外,不同浓度对植株的矮化效果差异不显著。产量通径分析表明,基质栽培中的株高对产量、主茎粗对产量的正效应均较小;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性差异;不同KH2PO4用量存在不同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不同多效唑浓度之间的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E4F3G2无论是平均产量和结薯个数来说都是较好的处理组合,平均薯重最低的为2.92 g,最高的达4.39 g,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华鹏 张剑峰 刘俊莹 王聪聪
根据PVY、PVS和PLR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各自的引物,利用三重RT-PCR技术实现了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出3种病毒产物。PVY、PVS和PLRV扩增产物测序长度均与目的片段的长度相符,分别为781,181,364 bp;各种病毒产物的测序结果同GeneBank中的序列比对后的同源性均高达95%以上。将3种病毒的RNA稀释后进行RT-PCR,PVY、PVS和PLRV的最低检测含量分别为4.5 pg/μL~4.5 fg/μL、3.7fg/μL和4.6 fg/μL。三重RT-PCR为检测单独或复合感染PVY、PVS和PLRV的马铃薯材料,提供了一...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检测 三重RT-PC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翠存 胡建军 贾巍巍 王克秀 王西瑶 唐铭霞 黄雪丽 何卫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处理下赤霉素(GA3)与硫脲对马铃薯原原种休眠及芽形态的影响。【方法】以费乌瑞它与川芋117的原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结果】结果表明:马铃薯原原种的休眠期与休眠幅度在4℃(7 d)→25℃处理下最长,在25℃与室温处理下差异不显著。浓度为1.0%与1.5%的硫脲在降低原原种腐烂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川芋117芽的生长速度快于费乌瑞它,相较CK,GA3与硫脲均能使芽生长加速,其中10 mg/L GA3处理下的芽最长;顶芽直径只受温度影响,费乌瑞它均表现为25℃芽最粗。【
关键词:
马铃薯 原原种 休眠 赤霉素 硫脲 温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吴静 杨鑫 李丽淑 李兰青 唐海 唐秀桦 何虎翼 唐洲萍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冬种马铃薯土壤理化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和块茎产量的影响,为完善广西冬种马铃薯灌溉技术及促进广西冬种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膜下滴灌(A)、露地滴灌(B)、露地微喷灌(C)和不灌溉(对照,CK)4种灌溉方式(即4个处理),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测定各处理马铃薯地的土壤理化性状,在盛花期调查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在收获期测定块茎的产量和质量,并计算水分利用效率,筛选适宜广西冬种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的节水灌溉方式。【结果】与CK相比,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土壤平均温度分别增加1.57、0.37和0.17 ℃;除苗期25.00 cm土层外,处理A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期的土壤平均温度均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1,下同);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CK提高18.68%、11.43%和11.43%,除苗期和块茎膨大期0~10.00 cm土层外,处理A的土壤含水量均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土壤孔隙度及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处理A>处理B>处理C>CK;处理A、处理B和处理C马铃薯的株高、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率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大于CK,且除主茎数外均以处理A最大;处理A的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0.40 t/hm~(2)和7.16 kg/m~(3),均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结论】冬种马铃薯采用膜下滴灌、露地滴灌和露地微喷灌均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水热及养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和块茎产量提高,其中以膜下滴灌效果最佳,适宜在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明 贺锦红 杨亚亚 吴娜 刘吉利
为研究种植模式(马铃薯燕麦间作)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方面的影响,进行3种种植模式(马铃薯单作、燕麦单作和马铃薯燕麦间作)和4个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裂区试验设计,旨在揭示种植模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以及种植模式和施氮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贡献程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间作系统中氮素的运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植模式下,各施氮处理马铃薯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表现为施氮作用的影响要高于种植模式。施氮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间作增加幅度大于单作,施氮对产量的贡献程度要大于间作,与对照相比,单作施氮处理产量分别增加1.73%,10.29%,3.97%;间作施氮处理产量分别增加8.68%,31.23%,15.33%;施氮水平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作用下,马铃薯产量差异显著(P<0.05),不施氮间作产量低于单作,可能是由于两者间的种间竞争作用所致。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间作优势明显,马铃薯燕麦间作的种间竞争力均小于0,燕麦的竞争能力强于马铃薯。马铃薯产量与每穴块数、每穴薯质量和大薯数呈正相关。综上,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影响,并且施氮贡献效果要优于种植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文琦 戴素英
在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过程中 ,用简化培养基代替全量培养基 ,廉价生产容器代替昂贵的化学器皿 ,同时采用试管苗不经扦插直接生产原原种的方法 ,通过优化多种生产参数 ,使微型薯单薯重和单株结薯率都明显提高 ,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为河北省太行山区系统实施马铃薯换种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脱毒马铃薯 原原种 高产低耗 规模化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