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36)
2023(9117)
2022(8312)
2021(7942)
2020(6632)
2019(15323)
2018(15432)
2017(29577)
2016(16378)
2015(18420)
2014(18458)
2013(18281)
2012(16626)
2011(14876)
2010(14560)
2009(13126)
2008(12530)
2007(10570)
2006(9098)
2005(7759)
作者
(48228)
(39750)
(39541)
(37513)
(25573)
(19260)
(18006)
(15740)
(15214)
(14178)
(13852)
(13195)
(12571)
(12434)
(12248)
(12195)
(12180)
(11865)
(11511)
(11237)
(10035)
(9705)
(9665)
(9009)
(8894)
(8858)
(8853)
(8770)
(8063)
(8005)
学科
(61335)
经济(61265)
管理(45129)
(42585)
(35956)
企业(35956)
方法(30313)
数学(26204)
数学方法(25897)
(15936)
(15823)
中国(15000)
(14338)
地方(13767)
业经(13737)
理论(10824)
农业(10731)
(10624)
(10467)
贸易(10461)
(10125)
环境(10110)
技术(9948)
(9725)
(9445)
财务(9387)
财务管理(9367)
教育(8986)
企业财务(8850)
(8772)
机构
大学(228036)
学院(225995)
管理(92267)
(82465)
理学(81018)
经济(80472)
理学院(80049)
管理学(78600)
管理学院(78220)
研究(75206)
中国(52733)
科学(50862)
(48649)
(39895)
(38454)
业大(37689)
(35782)
研究所(35711)
中心(33394)
(31612)
农业(31587)
北京(30260)
(29998)
师范(29645)
财经(29511)
(27557)
(26881)
(26162)
技术(25322)
师范大学(24110)
基金
项目(164478)
科学(127758)
基金(118148)
研究(117534)
(103786)
国家(102937)
科学基金(87906)
社会(70958)
社会科(67083)
社会科学(67064)
(65385)
基金项目(64041)
自然(59749)
自然科(58324)
自然科学(58302)
自然科学基金(57227)
(55142)
教育(53475)
资助(48569)
编号(48204)
成果(38509)
重点(36612)
(35285)
(34663)
(34403)
课题(33027)
创新(32035)
科研(31921)
计划(31106)
大学(30222)
期刊
(86852)
经济(86852)
研究(62749)
学报(41061)
中国(39258)
科学(36287)
(35807)
管理(32695)
大学(29884)
学学(28230)
农业(25580)
(25306)
教育(25251)
技术(19085)
(15079)
金融(15079)
业经(14624)
图书(13472)
财经(13232)
经济研究(13173)
(12682)
科技(12293)
理论(11883)
问题(11263)
业大(11255)
实践(11224)
(11224)
(11076)
(11031)
技术经济(10397)
共检索到313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侯成林  
根据子囊果及无性阶段的特征,三角枫漆斑病病原菌被确定为环纹符氏盘菌(Vladraculaannuliformis)。该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三角枫栽培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朝宇  王园秀  蒋军喜  欧阳慧  秦双林  黄婷  
【目的】鉴定江西省鄱阳县美国红枫褐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该病害的发生时期和为害程度,对病害症状进行观察记载。随机采集30份不同发病阶段的病叶样品,采用PDA培养基按照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和菌种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PM-1和PM-2作为供试菌株,用浓度为1×106个·m L-1的孢子悬浮液对美国红枫健康叶片进行刺伤接种,并对接种发病后病斑进行病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将各分离菌株接种于PDA平板中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逐日观察测量菌落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及产孢情况等性状。对自然发病寄主上着生的病菌和人工培养的病菌分别制作切片,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建民  张璧光  常建民  
该文通过对三角枫木材抽提物的定性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不同变色试材的扫描电镜分析 ,以及不同干燥工艺条件下三角枫颜色的变化分析 ,探讨了三角枫在干燥过程中的变色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三角枫在干燥过程中的变色是一个复杂的变色过程 ,主要是由于三角枫中的多元酚物质以及无色花色素和单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氧化反应 ,以及三角枫中的苯环、酚羟基、羟基—OH、羰基—CO等发色团与助色团的变化 ,使三角枫在干燥过程中变色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建民  张璧光  常建民  
三角枫是一种易变色的木材,其变色在干燥过程中不易预防;若能在干燥过程中通过诱发变色使三角枫得到更为理想的颜色,可使三角枫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通过对三角枫在高温(96~99℃)汽蒸条件下诱发变色视觉物理参数以及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的分析,得出了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颜色的变化趋势和诱发变色机理.结果表明,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的诱发变色是可行的,在诱发变色过程中木材颜色变化趋势是红色和红褐色.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诱发变色机理为:①高温汽蒸加速了三角枫中多元酚类物质以及无色花色素和单宁等氧化反应,使三角枫发生红色变色;②三角枫经高温汽蒸处理,羟基经氧化转化为羰基、羧基、酯基和酮基等,使木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姜凤丽  
病菌(Stagonospora curtisii)主要危害朱顶兰(Amaryllis vittata)叶片及花梗,其次危害鳞茎。病斑呈椭圆形、纺缍形或半圆形。被害部初期呈鲜红色,后期转赭红色,其上密生黑色小点。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适宜pH位为4~9,最适为6左右;菌丝生长对培养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PSA培养基最佳;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葡萄糖最佳,山梨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有机氮及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牛肉浸膏和门冬酰胺最佳,尿素最差;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高于35℃或低于8℃时孢子均不能萌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园园  徐秀德  徐婧  刘可杰  姜钰  胡兰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却极为相似;通过不同菌株的rDNA ITS序列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与高粱生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相似度达99%,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不丰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亚静  鲁仪增  乔谦  孙忠奎  武冲  燕语  程甜甜  张林  丰震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的药用价值,丰富用于提取柯里拉京的植物资源并提升这3种枫树的药用价值以及筛选药赏兼用型品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叶片中的柯里拉京进行测定,以XBridge C_(18)(4.6×150 mm,3.5μm)为色谱柱,以0.4%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2μL。[结果]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的叶片中都含有柯里拉京;不同树种之间柯里拉京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含量最高,金沙枫次之,元宝枫最低;不同品种之间柯里拉京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4个品种中‘兴旺’平均含量最高,而‘千里红’在10月达到6.888 7 mg·g~(-1)的峰值;金沙枫‘鲁绿’在6月达最高值2.664 0 mg·g~(-1);元宝枫4个品种中,‘绿宝石’在6月达最高值0.607 9 mg·g~(-1),不同采收时间柯里拉京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峰值多在10月,元宝枫和金沙枫最高值多出现在5月和6月。[结论]首次揭示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叶片中含有柯里拉京,其中,三角枫更适合作为提取柯里拉京的原材料,金沙枫和元宝枫可作为候选资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民  刘亚敏  马明  何丙辉  
以MS为培养基,研究了光照、温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条件对三角枫愈伤组织诱导生长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对愈伤组织中总黄酮的积累有极显著影响,对愈伤组织鲜重生长有显著影响,对愈伤组织干重生长影响较小。与暗条件相比,连续光照不利于愈伤组织形成,但有利于愈伤组织中总黄酮积累,间断性光照有利于愈伤组织形成,但不利于总黄酮积累;黑暗不利于愈伤组织中总黄酮积累。三角枫愈伤组织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积累的适宜温度为25℃,与之相比,低温(15℃)或高温(35℃)培养时愈伤组织生长及总黄酮积累均受到抑制,变温(15℃转25℃、25℃转35℃)培养减弱愈伤组织生长,不利于黄酮的积累。4种供试植物生长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郑川  郭英伟  唐爽爽  鲁迪  王海宁  
由灰毛茄钉孢(Passalora nattrassii)引起的茄子绒菌斑病是辽宁省近年来茄子设施栽培生产上趋重发生的叶部病害。该病害常见症状是霉层较密的小病斑———小斑型,本研究首次发现病斑较大、轮纹状霉层的新症状———轮斑型。通过比较2种斑型病原菌的形态和致病性,并进行rDNA-ITS序列分析,与黄枝孢(Cladosporium fulvu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离自2种斑型的病菌,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但二者在分生孢子大小和细胞数目比例上有所不同,Z9菌丝生长速率略小于Z6,且Z6中3细胞的分生孢子居多,而Z9中4细胞的分生孢子居多;经人工接种茄子叶片后,叶片背面均产生了棕褐色霉层,与田间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以勤  刘以东  陆家云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杰  牟宗娟  杨慧超  茅云翔  阎永伟  莫照兰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庆奎  秦子惠  张小利  江凯  陈茂功  武小菲  何月秋  王桂清  晋齐鸣  王晓鸣  
【目的】明确引起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广泛采集玉米灰斑病发生地区病样,用单孢分离方法获得大量菌株,采用病菌形态学、培养特征和种特异性鉴定技术,准确鉴定中国不同地域的玉米灰斑病致病种。【结果】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云南和湖北大量采集的玉米灰斑病病样中分离获得136个菌株,经过系统鉴定,确认其中65个菌株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71个菌株为玉米尾孢(C.zeina),未发现以往有记载的高粱尾孢玉米变种(C.sorghi var.maydis);引起中国北方地区玉米灰斑病的是玉蜀黍尾孢,而引起云南和湖北玉米灰斑病的是玉米尾孢,但在2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俊范  苏维娜  周如军  孙嘉曼  王大洲  
威灵仙斑枯病是辽宁省威灵仙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对该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田间病情指数为12.5~54.8;病原为铁线莲壳针孢(Septoria clematidis-flammulae);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最适培养基为胁本哲氏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最适RH为1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学宇  谭琳  张玉丹  杨艺帅  邓玉莲  任佐华  胡秋龙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