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2)
- 2023(9500)
- 2022(8684)
- 2021(8290)
- 2020(6895)
- 2019(15997)
- 2018(16039)
- 2017(30851)
- 2016(17023)
- 2015(19232)
- 2014(19244)
- 2013(19012)
- 2012(17477)
- 2011(15615)
- 2010(15309)
- 2009(13729)
- 2008(13180)
- 2007(11170)
- 2006(9598)
- 2005(8222)
- 学科
- 济(63869)
- 经济(63797)
- 管理(46360)
- 业(43748)
- 企(36701)
- 企业(36701)
- 方法(31231)
- 数学(27037)
- 数学方法(26707)
- 学(17055)
- 农(16780)
- 中国(15863)
- 财(14874)
- 地方(14274)
- 业经(14151)
- 农业(11293)
- 理论(11255)
- 和(11155)
- 贸(10875)
- 贸易(10868)
- 环境(10710)
- 易(10520)
- 技术(10191)
- 制(10128)
- 务(9662)
- 财务(9603)
- 财务管理(9583)
- 教育(9304)
- 划(9151)
- 企业财务(9046)
- 机构
- 大学(237820)
- 学院(235334)
- 管理(95177)
- 济(86077)
- 经济(84036)
- 理学(83387)
- 理学院(82400)
- 管理学(80850)
- 研究(80571)
- 管理学院(80446)
- 中国(57144)
- 科学(54575)
- 京(51650)
- 所(41600)
- 农(41291)
- 业大(39230)
- 研究所(38668)
- 财(37391)
- 中心(35364)
- 江(33250)
- 农业(32637)
- 北京(32348)
- 范(32204)
- 师范(31840)
- 财经(30698)
- 院(29964)
- 经(27965)
- 州(27340)
- 师范大学(26033)
- 技术(25827)
- 基金
- 项目(171376)
- 科学(133218)
- 基金(123304)
- 研究(122070)
- 家(108992)
- 国家(108109)
- 科学基金(91870)
- 社会(73433)
- 社会科(69348)
- 社会科学(69329)
- 省(67118)
- 基金项目(66688)
- 自然(62795)
- 自然科(61284)
- 自然科学(61272)
- 自然科学基金(60142)
- 划(57380)
- 教育(55392)
- 资助(50762)
- 编号(50037)
- 成果(39823)
- 重点(38651)
- 部(36856)
- 发(36096)
- 创(35317)
- 课题(34297)
- 科研(33490)
- 创新(32902)
- 计划(32474)
- 大学(31269)
共检索到329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 李家乐 汪桂玲 张根芳 谢楠
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即排入水中未附着阶段、附着于宿主鱼体(黄颡鱼)阶段及从宿主鱼体脱落后阶段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壳高、壳长及铰合部增长速度有差异。钩介幼虫未附着阶段腹面有钩,附着阶段侧面观半椭圆型,壳腹缘无钩,有稍突出的嵴和两片与腹缘相连的薄翼,嵴和翼表面分布小而密的棘刺,未形成大而粗壮的钩;在此阶段幼虫足丝消失,内部器官逐渐形成。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宿主鱼 钩介幼虫 寄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白志毅 李家乐 潘彬斌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长时间寄苗还是短时间寄苗,黄颡鱼和草鱼的寄苗量都明显高于鲢、鳙和鲫。提高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寄主鱼的寄苗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寄苗时间,寄主鱼的寄苗量未见显著提高。黄颡鱼和草鱼的稚蚌脱苗率显著高于鲢、鳙和鲫,寄生在鲢、鳙和鲫鳃上的钩介幼虫约80%未发育至稚蚌便提前脱落。不论在寄苗量方面,还是在稚蚌脱苗率方面,黄颡鱼和草鱼均是三角帆蚌钩介幼虫的最佳寄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兴伟 闻海波 马学艳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采用静水呼吸室法研究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了被寄生状态下黄颡鱼的成活率和钩介幼虫最适寄生量。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寄生组和重度寄生组的黄颡鱼在钩介幼虫完全脱落后的成活率分别为100%、93.3%和50%;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钩介幼虫寄生胁迫使寄主鱼排氨率显著增加(P<0.05),钩介幼虫寄生数量与排氨率的增加存在正相关性,与寄主鱼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呼吸代谢O∶N显著降低,寄生组(B、C组)分别为29.64、27.22,接近以蛋白质和脂肪功能的比值24,未寄生组(A组)O∶N未出现明显变化。
关键词:
钩介幼虫 寄生胁迫 黄颡鱼 呼吸代谢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闻海波 顾若波 华丹 徐钢春 徐跑
对采集于长江和淮河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及正反交、自交组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形态差异显著。太湖三角帆蚌亲本群体较洪泽湖群体的壳顶位置偏向贝壳前端,壳高与壳长、壳宽与壳长的比值均极显著低于洪泽湖群体(P
关键词:
三角帆蚌 亲本 杂交 钩介幼虫 形态性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许式见 张根芳
为杀灭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稚蚌培育池中的摇蚊幼虫,以吡喹酮、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氰戊菊酯等8种常用水产杀虫药,进行稚蚌培育池中摇蚊幼虫杀灭效果试验,再对筛选出的药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据此进行稚蚌培育池中杀灭摇蚊幼虫的药物应用试验。结果显示:溴氰菊酯是稚蚌培育池杀灭摇蚊幼虫的理想药物;在平均水温27℃条件下,溴氰菊酯对三角帆蚌稚蚌48 hLC50、96 h LC50、安全浓度(SC)分别为3.150、2.471、0.247 mg/L,对摇蚊幼虫48 h LC50、96 h LC50、SC分别为0.104 4、0.018 51、0.001 85 mg/L;在三角帆蚌稚...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 白志毅 李家乐 王建军
对三角帆蚌胚胎在其外鳃育儿囊内的形态变化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0℃-23℃时,受精卵发育为膜内钩介幼虫需11 d;受精卵吸水后,卵膜膨胀,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其大小无显著变化,但膜内胚胎生长明显;整个发育期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经过这4个时期,胚胎最大长度增长了82.8%,生长速度在后期快于前期,并且以原肠期和膜内勾介幼虫期增长速度最快。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与外鳃特征具相关性。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外鳃育儿囊 胚胎发育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根芳 王旦旦 方爱萍 李家乐
对怀卵期三角帆蚌的外侧瓣鳃分别从水平、横、纵等三个方向作组织切片,利用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在怀卵期外侧瓣鳃增至(2 876.77±123.58)μm,两鳃小瓣之间被鳃间隔分成许多鳃小腔,其宽度为(474.06±32.01)μm(纵切),(410.74±70.69)μm(水平切)。瓣间隔的厚度为(244.92±17.23)μm(纵切),(288.80±35.16)μm(水平切)。从横切面观察,瓣间隔又由横向隔板组成瓣间隔孔,隔板宽度为(309.2±50.56)μm,两隔板间的孔宽度为(365.22±37.74)μm。鳃小腔通过瓣间隔孔而互相连通,从而形成鳃腔育儿囊。同时还观察到:在...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鳃腔育儿囊 鳃小瓣 受精卵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健忠 项黎新 李亚南 张明洲 毛树坚
对健康及患瘟病三角帆蚌的13种脏器组织作了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病蚌的肝脏、胃和直肠等组织。病毒侵袭蚌体后,肝脏的吸收细胞、未成熟细胞以及胃、直肠的纤毛上皮细胞内出现病毒包涵体,DNA和RNA等正常代谢受到抑制,AKP和ACP酶的活性和分布发生异常,细胞内消化作用受阻,最后病变细胞解体,导致肝脏、胃和直肠等的广泛受损。病蚌因消化系统坏死和消化功能丧失而死亡。还就正常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作了探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金武 李家乐 付龙龙 白志毅 刘越 赵永超
利用巢式设计构建了三角帆蚌1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包括51个全同胞家系。幼蚌规格达到1 cm时,在每个全同胞家系随机取40个个体,共2 040个个体,测量它们的壳长、壳高、壳厚、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壳长、壳高、壳厚、体质量这4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56±0.047,0.488±0.060,0.453±0.055,0.518±0.050。这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的范围为:0.476~0.709和0.574~0.868。三角帆蚌早期阶段生长性状有足够的遗传方差,可以对它们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这4个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较...
关键词:
三角帆蚌 早期阶段 生长性状 遗传参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尧服 黄助辉 何顺华 傅锦楠 龚小华 叶荫云 韩晓勇 张建磊 万新生
探讨了三个水产场三角帆蚌大批死亡的病因。取病料经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再经青霉素、链霉素处理或微孔滤膜过滤除菌,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均能引起发病死亡,并能连续传代。其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与自然发病的蚌相似。病原病毒粒子有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大小80~120nm,暂称为蚌的类疱疹病毒。含毒病料置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在0~4℃冰箱保存6个月,-20℃低温冰箱中保存一年半,仍有致病力。
关键词:
三角帆蚌 蚌瘟病 蚌类疱疹病毒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士力 李家乐 张根芳 汪桂玲 白志毅 潘彬斌
在人工繁育现场,水温为26.5~32.0℃的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期结束至发育到呈三角形的稚蚌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发现三角帆蚌稚蚌形态发育过程根据其变化特点可分为4个阶段。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21.88μm,此时帆没有形成,全高等于壳高;前4 d里稚蚌增厚显著,为贝壳增厚期。5 d后到第23天,壳顶开始突起,为壳顶突出期;此期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到15 d时,壳顶后端生长速度超过了前端。23 d后到第34天,翼开始出现,为两翼形成期。34 d后到第60天,帆开始形成,为帆生长期;此期全高和壳高的比例加大,壳顶不再是稚蚌的最高点。从第60天开始,外型与成体相似,稚蚌...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稚蚌 形态发育 生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巧林 许宝红 钟蕾 葛熹凯 肖调义
在人工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天,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鳃和斧足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对3种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外套膜和鳃的病变比较严重,斧足稍轻.光镜下,前5d内各组织结构变化不大;从第7天开始,出现上皮组织细胞肿胀、排列紊乱、部分脱落甚至完全坏死等显著的病理变化.电镜下,前5d细胞结构无明显病理变化,只出现了少量的病毒粒子;从第7天开始,病毒粒子数量增加,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细胞器解体,细胞空泡化,但斧足的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根芳 许式见 方爱萍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温(25±1)℃时,寄生期为8 d。钩介幼虫腹缘先与寄主鱼体表组织接触,寄生后5 h,大部分被鱼体组织包裹;第2天,内幼虫足丝消失,钩介幼虫全部被包在包囊中;随着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进行,其壳颜色逐渐加深;第7天,变成黑色不透明,并有少量钩介幼虫变态为稚蚌;第8天,稚蚌脱落达到高峰期;第9天,稚蚌全部脱落。在寄生阶段,钩介幼虫壳长、壳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照旗 韩学凯 白志毅 李家乐
采用群体选育辅助种内群体间杂交选育的方法,以内壳色、体质量作为选育性状,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紫色选育系F4。本实验以F4为亲本进行繁殖,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对15个同批繁育的F4母蚌的1龄后代进行亲子鉴定,鉴别出了来自12个父本、15个母本的42个全同胞家系,使用ASREML软件的约束极大似然法对三角帆蚌内壳色及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内壳色颜色参数L*、a*、b*、dE*的遗传力分别为0.31±0.22、0.11±0.08、0.36±0.18、0.29±0.19,L*、a*、b*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范围为0.08~0.47和0.04~0.32,L*与dE*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