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3)
2023(1655)
2022(1534)
2021(1399)
2020(1176)
2019(2436)
2018(2489)
2017(4239)
2016(2334)
2015(2679)
2014(2825)
2013(2723)
2012(2487)
2011(2332)
2010(2324)
2009(2217)
2008(2112)
2007(1840)
2006(1664)
2005(1623)
作者
(8050)
(6874)
(6725)
(6456)
(4393)
(3331)
(3048)
(2592)
(2526)
(2427)
(2396)
(2373)
(2299)
(2283)
(2242)
(2218)
(2081)
(2075)
(1946)
(1820)
(1696)
(1679)
(1637)
(1576)
(1540)
(1537)
(1464)
(1452)
(1419)
(1373)
学科
(9316)
经济(9302)
管理(6735)
(5605)
(4645)
企业(4645)
(3614)
方法(3550)
地方(3439)
数学(2906)
数学方法(2829)
中国(2737)
(2631)
业经(2254)
环境(1944)
(1889)
地方经济(1876)
农业(1845)
(1768)
银行(1760)
(1726)
(1694)
生态(1683)
理论(1644)
(1594)
金融(1594)
技术(1473)
(1446)
(1416)
(1335)
机构
大学(35696)
学院(34957)
研究(13947)
管理(12344)
(11482)
经济(11136)
中国(10714)
理学(10295)
理学院(10147)
科学(10031)
管理学(9854)
管理学院(9794)
(8595)
(7497)
(7286)
研究所(7002)
中心(6432)
业大(6384)
(6206)
农业(5847)
(5353)
北京(5303)
(5107)
(5067)
师范(4936)
(4844)
技术(4662)
(4540)
(4288)
工程(4238)
基金
项目(25264)
科学(19343)
基金(18075)
(16735)
国家(16617)
研究(16609)
科学基金(13742)
社会(9901)
(9742)
自然(9694)
自然科(9457)
自然科学(9455)
社会科(9392)
社会科学(9391)
基金项目(9324)
自然科学基金(9277)
(8735)
资助(7538)
教育(7535)
编号(6277)
重点(6090)
计划(5450)
(5319)
(5128)
成果(5094)
(5048)
科技(4979)
科研(4849)
创新(4835)
课题(4758)
期刊
(13586)
经济(13586)
研究(9385)
中国(8718)
学报(7998)
科学(6637)
(6188)
大学(5765)
管理(5577)
学学(5351)
技术(4301)
农业(4226)
(4106)
教育(3764)
(3026)
金融(3026)
资源(2572)
图书(2552)
业大(2473)
(2315)
(2210)
科技(2022)
业经(1972)
农业大学(1928)
经济研究(1921)
书馆(1881)
图书馆(1881)
财经(1841)
林业(1810)
(1634)
共检索到558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欧阳珊  吴小平  邓宗觉  刘月英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扫描电镜观察欧阳珊,吴小平,邓宗觉,刘月英(南昌大学,330047)(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三角帆蚌,消化系统,扫描电镜SEMOBSERVATIONONTHEDIGESTIVESYSTEMOFHYRIOPSISCU...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顾叶丹  尚跃勇  袁明哲  陈雪英  周作强  胡梦红  
为了阐明缺氧和有毒铜绿做囊藻对三角帆蚌鳃和主要消化器官的毒理效应和组织病理,实验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暴露于缺氧和有毒铜绿做囊藻下三角帆蚌的鳃、胃、肠以及晶杆体等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从第7天开始缺氧和有毒藻类复合胁迫组三角帆蚌的鳃丝及柱状细胞出现大量坏死和脱落,胃肠腔面纤毛脱落、上史细胞破裂坏死,晶杆体在第5天已经完全消失;第7天单独缺氧组和单独有毒藻类组的鳃和消化道出现少量的病变,单独缺氧组晶杆体在第7天完全消失,单独有毒藻类组晶杆体则一直存在。胁迫消失后,3个实验暴露组的晶杆体都未恢复正常对照组水平,因此缺氧和有毒铜绿做囊藻对三角帆蚌鳃和消化系统产生不可恢复性损伤,双重胁迫组影响最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邓道贵  李瑞芝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雌性褶纹冠蚌外瓣鳃的组织学和形态。结果表明,雌性褶纹冠蚌具一对外瓣鳃。每个外瓣鳃都由内、外二鳃小瓣构成。每片鳃小瓣又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组成。鳃丝表面具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其壁主要由角质层、上皮和基膜组成,内含几丁质棒、鳃腺和血管。相邻鳃丝之间由丝间隔相连。鳃小瓣内的空腔被瓣间隔分隔成许多鳃水管。丝间隔和瓣间隔的壁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组成,其内均有血管分布。在繁殖期间辩间隔形态发生变化,将鳃水管分隔成许多小室,形成胚胎发育的孵化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艳  石福明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触角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黄脊雷篦蝗触角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即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觉器(sensilla coeloclnica)和钟状感觉器(sensilla cam-pullace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触角感觉器的总数量、不同类型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在雌雄虫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红盈  王志英  高宇  
【目的】明确密点曲姬蜂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密点曲姬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密点曲姬蜂雌、雄成蜂触角形态相似,属于鞭状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雌蜂鞭节由22个鞭亚节组成。雄蜂鞭节由25个鞭亚节组成。成蜂触角上共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型感觉器、刺型感觉器、板型感觉器、B hm氏鬃毛和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毛形感觉器(Ⅰ、Ⅱ)、刺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板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鞭节各个亚节。毛形感觉器(Ⅲ)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中部和端部。B hm氏鬃毛分布在梗节和柄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阎雄飞  孙月琴  刘永华  李晓娟  骆有庆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触角为线形,共11节,即柄节、梗节和9个鞭节。在雌雄成虫的触角上均存在5类13种感受器,包括5种刺形感受器、2种毛形感受器、4种锥形感受器、1种钟形感受器和1种指形感受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没有明显差异,但感受器的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宇  王志英  赵红盈  刘欣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膜翅目:姬小蜂科)触角及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5亚节,雄蜂鞭节有4亚节。触角上着生有板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和Ⅲ型)、指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B hm氏鬃毛,其中,板形感器Ⅰ型仅分布于雄蜂棒节,雌蜂未见分布,毛形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燕  杨茂发  杨再华  张恒  黄吉勇  余金勇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玉刚  张真  王鸿斌  周淑芷  
对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进行了触角扫描电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雌雄之间触角形态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状部感受器的分布最为丰富,约占全部的94 5%左右,柄节感受器较多占全部的4%左右;鞭节的感受器较少,只占全部的1 5%左右。触角上的感受器可以分为4种: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锯齿形感受器分别约占70%、24%和6%,芽形感受器非常少。锯齿形感受器着生于柄节和鞭节上;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只着生于锤状部;芽形感受器主要着生于柄节的基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 mm,鞭节长度为0.99~1.00 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坡  张然然  陈辉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顺  舒金平  董双林  王浩杰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笋秀夜蛾触角的外部形态。雌蛾触角具8种感器,雄蛾触角具9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除毛形感器外,其他感器的数量和着生部位较为恒定。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等为雌雄触角所共有,无缘腔锥感器、双缘腔锥形感器、腔乳头感器仅雄蛾触角具有;栓锥形感器Ⅱ型仅生于雌蛾触角。触角雌雄性二型现象明显,除了感器种类、形态和表面细微结构的差异外,雌蛾触角的鞭节存在融合征状,雄蛾触角却无此现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李宗波  唐明  
Antennae surfac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male and female Dendroctonus armandi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male and female.Most of the sensilla were distributed...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宫田睿  李新岗  杨立军  张晓  
【目的】研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为了解桃小食心虫的寄主选择和交配选择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桃小食心虫成虫雌雄蛾为试材,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的外部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桃小食心虫成虫触角感受器有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畸形刺感器、芽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腔锥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Ⅰ、Ⅱ和Ⅲ)、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芽孢感器、畸形刺感器、耳形感器Ⅱ和Ⅲ仅在雌蛾触角中发现。【结论】桃小食心虫的触角感受器种类丰富,雌蛾触角特有的4类感受器可能与其产卵和寄主选择等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