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46)
2023(13425)
2022(11524)
2021(10866)
2020(9441)
2019(21441)
2018(21370)
2017(40637)
2016(21910)
2015(24888)
2014(24489)
2013(23881)
2012(21920)
2011(19659)
2010(19439)
2009(17850)
2008(17637)
2007(15845)
2006(13274)
2005(11515)
作者
(62299)
(52365)
(51993)
(49493)
(33320)
(25229)
(23719)
(20479)
(19767)
(18528)
(17801)
(17583)
(16596)
(16377)
(16248)
(16201)
(15964)
(15494)
(15152)
(15113)
(12787)
(12771)
(12660)
(11964)
(11768)
(11696)
(11608)
(11584)
(10623)
(10583)
学科
(88329)
经济(88241)
(67700)
管理(67083)
(57419)
企业(57419)
方法(45134)
数学(39632)
数学方法(39046)
(23532)
(23211)
技术(22682)
中国(21977)
业经(19162)
(18267)
地方(16639)
(15875)
贸易(15865)
农业(15835)
(15486)
财务(15430)
(15428)
(15422)
财务管理(15389)
理论(15062)
企业财务(14606)
技术管理(14103)
(13562)
(13040)
银行(12996)
机构
学院(307643)
大学(306973)
(124735)
管理(123263)
经济(122191)
理学(107152)
理学院(106043)
管理学(104068)
管理学院(103489)
研究(99181)
中国(74379)
(63766)
科学(62366)
(55576)
(51391)
(49552)
业大(47499)
中心(47361)
(46437)
研究所(45342)
财经(44869)
(40802)
农业(40487)
北京(39426)
(38699)
师范(38259)
经济学(38050)
(36415)
(36381)
技术(35272)
基金
项目(213027)
科学(168450)
基金(154399)
研究(153571)
(135430)
国家(134324)
科学基金(116097)
社会(97006)
社会科(92095)
社会科学(92070)
(85089)
基金项目(81891)
自然(76484)
自然科(74838)
自然科学(74817)
自然科学基金(73505)
教育(72353)
(71429)
资助(63269)
编号(61345)
(49004)
成果(48551)
重点(48152)
(47308)
(45136)
创新(45113)
课题(42697)
科研(41518)
教育部(40586)
国家社会(40239)
期刊
(127780)
经济(127780)
研究(83173)
中国(59582)
学报(48494)
管理(45925)
科学(45303)
(45057)
(44810)
大学(37014)
学学(34973)
教育(34545)
技术(32152)
农业(30922)
(24321)
金融(24321)
财经(21873)
业经(21060)
经济研究(20730)
(18825)
(18121)
技术经济(17880)
科技(17201)
问题(16695)
统计(16644)
(16117)
(14850)
图书(14020)
理论(13833)
决策(13595)
共检索到441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平  随洪光  
本文利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考查了三种创新能力在中国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均抑制了中国的广义技术进步,只有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对中国广义技术进步有正向作用,但作用不显著。剔除技术效率后,对狭义技术进步的研究得到了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状态空间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在1998年之后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贡献度则在1998年之后显著下降,直至2002年左右各种创新能力的贡献度渐趋平稳。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还未达到促进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玉晶  宋林  乔小乐  
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个视角,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条渠道。基于以上四条渠道,构建出通径分析模型,定量测算出1990—2014年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影响效应最大,且直接影响要远大于间接影响;2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技术模仿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呈抑制效果;3在间接影响效应中,技术模仿、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效应要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且各变量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说明中国可能正在接近后发优势的"临界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怀峰  曾晓花  
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很多,而本国对外投资(OFDI)对本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一直较少。文章收集了OFDI对本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有关文献,分析前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姚遂  雷钰婷  
基于1999-2014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本文运用CES函数和Translog函数两种方法测度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分析偏向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资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就业总量增长。而对不同创新来源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进出口贸易在大多制造业行业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对就业产生正效应;技术购买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使用,对就业产生负效应;FDI在不同细分行业产生的技术偏向不同,对就业的整体影响不显著。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就业增长两者的和谐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吕品  范家琦  
本文采用DEA方法,计算了1995—2007年13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17个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研究,结合R&D强度这一指标综合反映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得出主要结论: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率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这一现状在逐年改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烨菁  
本文首先回顾中国了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在阶段的划分和阐述上着眼于两个视角:一个是相关外资政策的意图及其实行手段;另一个则是以在华跨国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的实际成果以及在这个进程中本土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其次,在总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论文结合我国在现阶段参与国际生产体系进程中的状况,就目前提升技术和创新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开放条件下推动多层次、多形式、自主创新战略的路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静  黄志刚  周兆芳  
产业技术进步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而自主创新又是提升国家产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瓶颈性约束、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在阐述自主创新对国家产业技术进步内在功效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环境约束,提出了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层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具体举措。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字  卫平  
本文利用我国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国际技术扩散和自主创新对我国内资部门技术进步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技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自主创新对我国内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自主创新对内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面效应;技术引进对内资部门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但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内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但并非由于技术外溢,而是由于市场竞争等其他效应;外国直接投资对内资部门的自主创新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本文从实证结果判断,我国引进的技术主要是适宜技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模仿创新对碳减排效果较好,其原因在于模仿创新是一种"跟随型"的创新;技术引进的作用很小,说明我国不可能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最适宜的技术。第二,在不同的地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对碳减排的作用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减排政策制定不能采取"一刀切"。第三,原始创新、技术引进与碳减排之间均具有门限效应,当环境成本达到门槛值时,原始创新、技术引进开始促进碳减排。因此,需考虑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不同碳减排效应,选择不同的激励、扶持与规制政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建娟  李建华  朱闻捷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区位经济要素成为构造本区域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应用因子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来系统评价吉林省九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政策制订者提供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培养路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林向义  张庆普  罗洪云  
基于DEA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能消除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差异带来的影响,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程度。构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多粒度语言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利用C2R模型判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对有效性,利用"投影"分析非有效DMU的成因,利用改进的DEA模型确定创新能力相对有效的企业创新资源投入产出的"扩大系数";以某地区5个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为例,利用该方法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效和非有效DMU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评价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庆瑞  张素平  金露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本文按照科技与经济发展过程,将新中国技术进步的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从技术进步的背景、政策、典型特征以及取得成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各阶段创新活动,并总结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要素,为现阶段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而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锋  谭清美  周德群  朱佳翔  
通过对40家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企业的问卷调查,从中抽取26家重点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R&D投入能力等五个公共因子,得出了企业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加强R&D投入能力、R&D产出能力、R&D员工实施能力等相关指标建设的结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贺京同  李峰  
经典估计贝叶斯平均(BACE)是最近由Sala-i-Martin等人提出的一种处理模型不确定性的方法,它可以在进行参数估计的同时给出各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指标,并且还能够按照解释能力的大小对众多的备选变量进行分类和排序。本文首次利用这一方法对可能影响中国自主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上百万次回归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主要结果是:在事先列出的20个可能的解释变量中,本地区试验发展支出、人均GDP、贸易依存度、邻接地区试验发展支出对创新产出的解释能力最强,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稳健性;贷款余额与GDP之比、外商直接投资与GDP之比、各地区科学研究支出、地方财政决算本级收入与GDP之比、邻接地区科学研究支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