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3)
- 2023(13470)
- 2022(11808)
- 2021(11015)
- 2020(9239)
- 2019(21232)
- 2018(21439)
- 2017(40531)
- 2016(22862)
- 2015(25533)
- 2014(25950)
- 2013(25397)
- 2012(23330)
- 2011(21057)
- 2010(20990)
- 2009(18850)
- 2008(18227)
- 2007(15753)
- 2006(13691)
- 2005(11903)
- 学科
- 济(86734)
- 经济(86633)
- 管理(64839)
- 业(56101)
- 企(46941)
- 企业(46941)
- 方法(42221)
- 数学(36744)
- 数学方法(36133)
- 学(25369)
- 农(22692)
- 中国(21349)
- 环境(20252)
- 财(19983)
- 地方(18389)
- 业经(18267)
- 理论(16160)
- 和(16100)
- 制(15268)
- 农业(14986)
- 划(14441)
- 贸(13798)
- 贸易(13791)
- 易(13353)
- 技术(13099)
- 银(12376)
- 务(12355)
- 银行(12306)
- 融(12289)
- 金融(12281)
- 机构
- 大学(319187)
- 学院(318563)
- 管理(123748)
- 济(116226)
- 经济(113491)
- 研究(110302)
- 理学(107752)
- 理学院(106460)
- 管理学(104036)
- 管理学院(103493)
- 中国(78652)
- 科学(75187)
- 京(69155)
- 农(61041)
- 所(57689)
- 业大(55154)
- 研究所(53451)
- 财(51684)
- 中心(49099)
- 农业(48043)
- 江(46820)
- 北京(43568)
- 范(42724)
- 师范(42183)
- 财经(41787)
- 院(40665)
- 州(38000)
- 经(37914)
- 技术(36975)
- 省(34059)
- 基金
- 项目(228627)
- 科学(176714)
- 基金(162823)
- 研究(160356)
- 家(145543)
- 国家(144406)
- 科学基金(121532)
- 社会(96716)
- 省(91477)
- 社会科(91402)
- 社会科学(91378)
- 基金项目(86665)
- 自然(82910)
- 自然科(80889)
- 自然科学(80864)
- 自然科学基金(79300)
- 划(77735)
- 教育(73787)
- 资助(68291)
- 编号(64768)
- 重点(52064)
- 成果(52031)
- 部(48640)
- 发(48576)
- 创(46988)
- 课题(45758)
- 计划(44816)
- 科研(44573)
- 创新(43873)
- 大学(41188)
- 期刊
- 济(123950)
- 经济(123950)
- 研究(86882)
- 学报(61493)
- 中国(59456)
- 农(54537)
- 科学(52958)
- 大学(44500)
- 管理(44192)
- 学学(42247)
- 农业(37878)
- 财(37380)
- 教育(37220)
- 技术(27682)
- 融(22319)
- 金融(22319)
- 业经(20938)
- 业(20322)
- 经济研究(19002)
- 财经(18852)
- 科技(17495)
- 业大(16897)
- 图书(16741)
- 版(16535)
- 林业(16393)
- 问题(16011)
- 经(15989)
- 资源(15796)
- 统计(14896)
- 技术经济(14704)
共检索到453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晟斐 黄张婷 杨杰 吴家森 姜培坤 郑蓉
为研究不同生态型竹种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碳的分布和积累特征,论文选取了浙江省境内发育于同一土壤类型的3种竹林生态系统,分别采集其不同年龄的地上部分(叶、枝、秆)和现存凋落物以及不同深度的土样,分析各样品的植硅体含量、植硅体碳含量和硅含量。结果表明:1)3种不同生态型竹种器官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积累和分布特征均为叶>枝>秆,土壤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储量达到最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植硅体碳储量有增加趋势;2)通过3种竹种植硅体碳储量比较,散生竹高节竹生态系统植硅体储量最高,丛生竹绿竹和混生竹茶秆竹植硅体碳储量相近;3)根据3种竹种在全国的分布面积估算,茶秆竹生态系统总固碳能力略大于绿竹,而远远高于高节竹。
关键词:
生态型 竹种 植硅体碳 储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尚春树 石冰 程舜华
用不同生态来源的6个早熟大豆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研究F_1、F_2单株产量等性状的亲子关系、杂种优势,配合力、M·S·g/M·S·s值、遗传力、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早熟大豆杂种F_1、F_2单株产量等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与双亲值、中亲值密切相关;F_2出现超亲分离,分离幅度、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双亲生态差异有关,单株粒重与鼓粒—成熟期密切相关,与开花—鼓粒期相关不显著,因此缩短开花—鼓粒期是提高大豆杂种后代早熟高产性的关键。
关键词:
大豆 生态型 早熟性 高产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晴 张振 孙凯 姜培坤
【目的】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C)在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种源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干植硅体碳封存潜力存在的差异,从而筛选出植硅体碳封存潜力较强的马尾松种源。【方法】在浙江淳安姥山林场采集20个马尾松种源树干样品,20个种源分别来自于全国11个省区的20个产地。以各样品总有机碳、植硅体、植硅体封存有机碳质量分数及树干生物量的测定结果来分析不同马尾松种源植硅体碳封存潜力的差异。【结果】20个马尾松种源树干的总有机碳、植硅体、植硅体封存有机碳、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分别变动于467.6~489.6、0.305~0.845、126.8~210.2、0.049~0.128 g·kg~(-1);马尾松标准株树干生物量和植硅体碳储量的变动范围分别为76.48~295.39 kg·株~(-1)和4.83~31.58 g·株~(-1);种源聚类分析可以将20个马尾松种源划分为4类,以湖北通山84、广西恭城111、江西吉安63和广西岑溪115植硅体碳封存能力较强的种源为1类;以河南桐柏21、湖南安化72、广东信宜105为代表的7个马尾松种源的植硅体碳封存能力次之;以浙江淳安56、贵州都匀123、福建永定95为代表的8个马尾松种源为第3类;浙江庆元54为植硅体碳封存能力最差的一类。【结论】不同种源马尾松树干的植硅体、植硅体封存有机碳和植硅体碳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广西岑溪115的植硅体碳封存能力最强,因此在马尾松生态系统中,可通过推广广西岑溪115来提高植硅体碳封存量。图3表2参3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季书勤 吕印谱 宋保谦
通过 7个不同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在郑州 4a 16个春、秋播期中的生育表现 ,提出了不同生态型品种在不同播期中的主茎叶片数 ,主茎叶龄等指标。如在秋播条件下的主茎叶片数春性品种为 12片 ,半冬性品种 13片 ,冬性品种 14片 ;主茎生长锥伸长时叶龄春性品种为 3片左右 ,半冬性品种为 4片左右 ,冬性品种为 5片左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惠吉 王华 高丽红
测定了在18℃的生长箱内培养的5个白菜同源四倍体及2个二倍体品种子叶期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ER)、酯酶(ES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显示,耐寒生态型四倍体品种的PER和EST比相应二倍体品种增加1~2条特有的酶带,SOD谱带无显著的差异;耐热四倍体品种则相反,3种酶带皆较二倍体品种减少1或2条。对3种酶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相同生态型和染色体倍数相同的品种归为同类,与按表型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 白菜 同功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杰
【目的】探明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形成对外源氮和硅的响应,开展外源氮和硅添加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植硅体碳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期为竹林碳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氮[尿素:0(N_0)、250(N_1)、500(N_2)mg·kg~(-1)]和硅[硅酸钠:0(Si_0)、75(Si_1)、150(Si_2) mg·kg~(-1)]二因素三水平正交栽培试验,采集毛竹叶、枝、秆、篼和凋落物样品,分析不同处理不同器官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随着硅添加量的增加毛竹不同器官及凋落物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叶、枝、秆、篼及凋落物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分别为3.15~4.68、2.10~3.47、0.30~1.18、1.09~2.15和3.21~4.63 g·kg~(-1),均表现为N_2Si_2处理植硅体碳质量分数最高,N_0Si_0处理的植硅体碳质量分数最低。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竹秆的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在N_0Si_1和N_0Si_0处理分别与N_2Si_2处理间达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硅体碳与硅质量分数之间及植硅体碳与植硅体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81 8和0.463 2。植硅体碳与碳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2=0.318 3,P<0.01)。【结论】外源氮添加有助于毛竹对硅的吸收和有机物质的积累,外源硅添加有助于毛竹植硅体和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的增加以及植硅体碳占碳比例的提高。图1表9参36
关键词:
毛竹 硅 氮 植硅体碳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王立夏
在详细阐述Feltham-Ohlson模型的基础上,采用1999年—2009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非金融类公司的6080个观察值作为研究样本,对Feltham-Ohlson模型三种不同形式的线性信息动态方程和估值回归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支持Feltham-Ohlson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上的适用性,并且发现三种不同形式的线性信息动态方程及估值方程的适用程度不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杰 项婷婷 姜培坤 吴家森 柯和佳
植硅体封存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已被证明在生物地球化学碳硅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碳的分布与积累特征,于2014年12月在中心产区浙江省苍南县利用标准地调查方法,采集了不同年龄(1~3年生)、不同器官(叶、枝、秆)、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分析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大小表现均表现为凋落物>叶>枝>秆,其中植硅体碳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8,3.16,0.28,0.04 g·kg-1,植硅体碳总积累量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杰 吴家森 姜培坤 赵培平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具有很强的抗风化能力,能存在于土壤中达数千年之久,成为陆地土壤长期固碳的重要机制。论文以中国亚热带地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林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究硅、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在竹林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硅体碳广泛分布于苦竹地上部分各器官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均为叶>枝>秆。被传统植硅体研究所忽略的竹枝和竹秆中的植硅体碳储量占到地上部分植硅体碳总储量的7.2%和51.1%。植硅体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叶、枝、秆中分别为0.59%、0.21%和0.28%,植硅体碳占总有机碳的...
关键词:
苦竹 器官 硅 植硅体 植硅体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茜 邵源梅 黄平 李华慧 辜琼瑶 郭咏梅 李少明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方法】对21份不同海拔种植的低AC稻米的蒸煮理化指标和RVA谱特征值进行测定,分析籼、粳稻低AC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以及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差异,分析不同海拔种植条件下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特点。【结果】籼、粳低AC稻米的食味品质指标中,仅PAT和ASV的差异性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蒸煮理化指标间相关均不显著,而RVA谱特征值间相关较大,并与部分蒸煮理化指标相关显著。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的AC、FC和SBV存在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大;随着种植海拔的降低,温度升高,AC和SBV降低,米饭变软变粘;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PKV、BDV和CSV相关性均表现一致,仅在遮放籼稻的AC与RVA谱部分特征值间有极显著相关性。【结论】低AC籼米GT显著大于粳米,其食味品质略优于粳米。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主要由支链淀粉差异引起,RVA谱特征值中决定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是PKV,PKV越高,米饭更软更粘;GT较低,达到PKV所需的时间较短。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品种,种植海拔越低,AC越低,食味品质理化指标以及RVA谱特征值间的关系越密切。
关键词:
生态型 直链淀粉 籼稻 粳稻 理化指标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孟赐福 姜培坤 徐秋芳 周国模 宋照亮 黄张婷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封存在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在土壤环境中受到具有高度抗分解能力的植硅体的保护,它可以长期(数千年至万年以上)封存在土壤剖面中,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万年尺度)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以千年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估计全球土壤有机碳的平均积累率为2.4 g·m-2·a-1,其中PhytOC积累贡献了15.0%~37.0%。通过选择种植高产PhytOC的植物物种来增加短期和长期碳汇的途径是存在的。大多数的农作物如大麦Hordeum vulgare,玉米Zea mays,水稻Oryza sativa,高粱Sorg...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季书勤 吕印谱 宋保谦
对春型、过渡型、冬型小麦品种 ,在秋春播条件下从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及其温光因子的分析 ,结果表明 :在春型品种生育前期 ,相对较高的温度可以缩短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 ;过渡型品种生育前期需要 15d以上 8℃以下的低温条件 ,在具备了所要求的低温条件后 ,相对较高的温度也可缩短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 ;冬型品种生育前期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和较多的低温天数。据此提出了过渡型品种在河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利用价值 ;春型品种应注意播期不宜过早
关键词:
小麦 品种类型 温光反应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一明 郇恒福 丁西朋 陈志坚 李欣勇 刘攀道 冯宇 王志勇 白昌军 刘国道
本研究采用水培的方法,在200mmol·L(-1) NaCl胁迫下对55份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生态型进行耐盐性评价。盐处理18d后对目测质量(TQ)、枯叶率(WLR)、相对生长量(ΔW)、叶绿素(Chl)含量和相对含水量(RW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5份假俭草生态型间耐盐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盐处理18d后55份假俭草生态型及‘翠绿1号’品种的TQ、ΔW、Chl含量及RWC都显著降低(P<0.05),WLR都显著上升(P<0.05);相关分析表明,WLR与RWC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