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85)
2023(10819)
2022(9699)
2021(9148)
2020(7658)
2019(17699)
2018(17720)
2017(33755)
2016(18654)
2015(21042)
2014(21077)
2013(20766)
2012(19203)
2011(17142)
2010(16943)
2009(15183)
2008(14561)
2007(12325)
2006(10697)
2005(9198)
作者
(54887)
(45555)
(45235)
(43143)
(29258)
(22136)
(20508)
(18005)
(17613)
(16257)
(16020)
(15349)
(14672)
(14458)
(14117)
(14080)
(13625)
(13489)
(13222)
(13162)
(11435)
(11206)
(11109)
(10477)
(10243)
(10224)
(10108)
(9970)
(9171)
(8984)
学科
(71697)
经济(71619)
管理(49418)
(46850)
(38443)
企业(38443)
方法(32912)
数学(28520)
数学方法(28179)
(19612)
地方(19565)
(19307)
中国(17532)
(16173)
业经(15643)
农业(13350)
(12599)
贸易(12588)
环境(12432)
(12172)
(12126)
理论(11628)
(11161)
技术(10960)
(10222)
财务(10164)
财务管理(10144)
(10037)
地方经济(9852)
企业财务(9586)
机构
大学(257871)
学院(256745)
管理(102914)
(94390)
经济(92168)
理学(89775)
研究(89680)
理学院(88657)
管理学(86988)
管理学院(86537)
中国(64221)
科学(60802)
(56513)
(46113)
(45186)
研究所(42865)
业大(42539)
(41713)
(41371)
中心(40186)
(35739)
农业(35569)
师范(35371)
北京(34779)
财经(33657)
(33605)
(30608)
(30554)
师范大学(29030)
技术(27867)
基金
项目(187613)
科学(146373)
基金(135093)
研究(133539)
(119711)
国家(118772)
科学基金(100870)
社会(80793)
社会科(76352)
社会科学(76330)
(74198)
基金项目(73472)
自然(69010)
自然科(67275)
自然科学(67258)
自然科学基金(65994)
(63022)
教育(59874)
资助(54930)
编号(54745)
成果(43194)
重点(42889)
(40173)
(40096)
(38526)
课题(37678)
科研(36408)
创新(35962)
计划(35525)
大学(33794)
期刊
(101588)
经济(101588)
研究(72258)
中国(46412)
学报(45549)
科学(42132)
(39443)
管理(36005)
大学(32809)
学学(30991)
(28958)
教育(27856)
农业(27672)
技术(21026)
(18266)
金融(18266)
业经(17017)
资源(15477)
经济研究(15122)
财经(14868)
(14673)
图书(14629)
科技(13786)
问题(13106)
理论(12681)
林业(12471)
(12439)
(12018)
实践(11905)
(11905)
共检索到364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光生  王根绪  张伟  
以1961~2007年三江源区的气象及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M-K法和R/S分析法分析三江源区气候及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及进行未来变化趋势预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径流过程的主要驱动要素。研究表明:三江源区气温普遍显著升高,水面蒸发和地温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不断增加,降水的增加并不显著,而年径流尤其是夏秋季节径流存在明显减小的趋势。R/S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和水文要素未来总体的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三江源区径流过程是由气温起主导作用,径流对气温变化较降水变化更为敏感。本研究将为三江源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借鉴,同时为三江源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连云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16年高寒草原土壤湿度、牧草生育期资料,分析了高寒草原土壤湿度的年、季变化特征以及牧草生长季不同生育期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原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湿度均随年际延长呈增加趋势,春季除40-50 cm土层外,其他各层土壤湿度均随年际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高寒草原牧草生长季的土壤相对湿度随年际延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且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秉荣  李凤霞  肖宏斌  胡爱军  颜亮东  
地面潜在蒸散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年气象资料,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通过修订的辐射计算模型,估算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分析了1961—2012年三江源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探讨了影响该区域潜在蒸散时空分异的主导因子,主要结论如下:三江源地区多年平均潜在蒸散的范围在732.0~961.1 mm之间,平均为836.9 mm。分布格局为东北、西南高,中部低。夏秋季与全年的潜在蒸散分布格局相似;1961—2012年,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潜在蒸散整体上以0.69 mm/a的速率增加,年潜在蒸散的增加主要体现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秀娟   王彤新   杨妍希   张庭康   左婵   王军邦  
青海省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区域植被的生长与分布。雪灵芝(Arenaria kansuensis Maxim.)作为三江源区典型高山植物,其分布动态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WorldClim气候环境因子,采用刀切法与相关分析确定影响雪灵芝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并构建MaxEnt模型,结合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中的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预测未来中期(2041—2060年)和远期(2061—2080年)雪灵芝潜在适宜分布区域,探求雪灵芝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中部地区更适合雪灵芝生存。在未来中、远期SSP370(区域竞争路径)气候情景下适宜区面积扩张,而其他情景下适宜区面积均下降,适宜区质心整体向东南迁移。(2)大部分地区在SSP245(中间路径)气候情景下不适宜生存,尤其是西部治多县、唐古拉山乡、曲麻莱县,及东部的兴海县和共和县。(3)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年降水量和最冷季降水量。最适宜生长条件是年降水量500—750mm和最冷季降水>15mm。研究结果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寒地区指示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系统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也为青海省濒危植物物种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秀娟  燕琴  刘正军  郗利华  王苑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其时空分布和变化对政府进行区域规划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MODIS植被指数是区域植被覆盖度提取的重要数据源。利用2000年1月到2009年10月的MODIS 250m归一化植被指数16d合成产品(MODIS NDVI)和其他MODIS辅助数据估算三江源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分析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在混合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NDVI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利用重构后的MODIS数据估算植被覆盖度。与2007年8月的野外采样点数据比较,估算精度是87.72%,相关系数r为0.889 7,表明该模型估算大面积植被覆盖度是可行的。将获得的植被覆盖度分为5个等级,从年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李凤霞  郭安红  朱西德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4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情况。研究表明:近43年来,“三江源”地区气温普遍升高,年及夏、秋季降水量的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冬、春季降水量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气候暖湿变化表现出不同季性,四季及年蒸发量变化呈逐年增大趋势;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出现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蒸发量在1986—1988年间发生由少到多突变。全球升温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上的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是“三江源”地区气候出现暖湿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光生  王根绪  胡宏昌  任东兴  孙向阳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平均值,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显著,降水变化不一致,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暖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长江源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明显,而黄河源区正好相反,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显著;各项气候要素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均表现为持续性,过去总体升温的趋势预示未来气温总体趋势仍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长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珊珊  姚治君  姜丽光  王蕊  刘兆飞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反映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基于2000—2010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年径流、气温、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径流过程指标法等方法,研究了长江源区2000—2010年植被a 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11 a来,长江源区植被a NPP呈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不显著,线性增长率为48.22 g C/M2;在水热条件的影响下,植被a NPP增长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增加幅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不同植被类型的a NPP增长趋势不同,其中针叶林、灌丛、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a NPP增长率分别为3.03、2.68、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文义  邵全琴  刘纪远  肖桐  
以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退化坡面为研究对象,从草地类型、鼠害和自然因素如水蚀、风蚀、冻融作用这一角度上探讨发生在不同退化程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对明晰高寒地区退化草地的碳变化机理和全球气候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同一侵蚀环境条件和退化程度下,以小嵩草、矮嵩草为优势种高寒草甸比以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的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蓄存能力高。轻度退化程度受水蚀影响的高寒草甸曲麻河乡QMH1坡面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是相距3.5 km高寒草原曲麻河乡QMH2坡面的2.2倍(P<0.01);轻度退化程度受风蚀影响的高寒草甸五道梁WDL坡面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是高寒草原不冻泉BDQ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的3.8倍(P<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保山  刘兴土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垦荒 ,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大量湿地被垦殖 ,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湿地资源的破坏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降低 ;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 ;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率增加 ;动植物等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挠力河流域作为“北大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就很具有代表性了。伴随着新千年“北大荒”停止一切垦殖湿地、草地和林地的措施出台 ,挠力河流域也迎来了退耕还林、还牧、还湿的调整时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蕊  李飞  王媛  马丽娜  桑潮  王力  郭瑞英  赵学勇  尚占环  
生物量碳密度是生态系统表征碳截存能力的重要功能特征之一。为明晰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物量碳密度特征,选取源区内3个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的退化天然草地(黑土滩)、退化人工草地、未退化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区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其碳密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黑土滩"地上生物量高于退化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黑土滩"活根和死根生物量都低于天然草地和退化人工草地。退化人工草地、"黑土滩"和天然草地的总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719.47、706.57和2 233.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志萍   王晓丽   胡晓晴   刘和  
坡向作为主要地形因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特征。本研究以果洛州达日县两种坡向(阴坡、阳坡)、3种栽培植物[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Qinghai’)、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为对象,监测分析不同坡向不同植物的生长及光合特征,筛选出不同植物适宜的生境,为三江源区“黑土山”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发草生长特性(株高、叶长、茎粗、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为阴坡显著高于阳坡(P <0.05),垂穗披碱草的比叶面积、地下生物量为阳坡显著高于阴坡(P <0.05),青海草地早熟禾的所有生长指标在坡向间无显著差异(P> 0.05)。2)青海草地早熟禾的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为阳坡显著高于阴坡(P <0.05);垂穗披碱草的胞间CO_2浓度(C_i)为阴坡显著高于阳坡(P <0.05);发草的C_i、G_s为阳坡显著高于阴坡(P <0.05)。研究结果表明,发草适宜在阴坡生长,阳坡生境利于青海草地早熟禾光合作用,垂穗披碱草在阳坡种植有利于其生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鑫  王卷乐  康海军  赵强  韩雪华  王玉洁  
草地既是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维系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准确估算本区域的产草量,可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论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获得不同分辨率的NDVI、EVI和NPP产品,结合三江源区监测点的产草量地面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多种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利用择优选取的估产模型进行区域适用性评价和模型反演,研究三江源区产草量在2006—2015年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D17A2H NPP的一元线性模型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三江源区的产草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永富  刘华  邹文涛  张怀清  
利用1990、1997、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2008年调查的652块地面样地数据,1990—2007年各年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地形图、湿地分布图、植被分布图数据,通过偏相关分析,确定各类湿地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建立湿地变化驱动模型。结果表明:河流和河滩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均温度、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奶产量;湖泊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年人口数量和年奶产量;沼泽和全部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降水量、年人口数量和年人均收入。驱动模型的判定系数校正值R2分别为0.830 1、0.757 2、0.967 5、0.833 3、0.967 9,经F检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杨雪昕  高佳  
研究目的:以三江平原最具代表性的七星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2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数据,揭示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结构调整以来水田分布格局变化规律。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七星河地区呈现阶段性的水田化特点。1990年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12.56%,处于水田化初始阶段,2002年和2014年水田面积占比分别是31.85%和37.06%,均处于水田化中期阶段。(2)七星河地区水田基本呈东北—西南的分布态势,空间分布阶段性极化,整体水田分布逐渐收缩,且呈现北移东扩的特征。(3)七星河地区前期以旱地和未利用地的水田化为主,其中旱地水田化规律性弱,方向性不明显,后期则基本为旱地水田化,综合极化特征突出,未来七星河地区水田化进程将会进一步放缓。研究结论:七星河地区水田分布格局的演化规律将对区域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高效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