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1)
2023(7486)
2022(6195)
2021(5575)
2020(4494)
2019(10165)
2018(9977)
2017(18062)
2016(10477)
2015(11585)
2014(11536)
2013(11732)
2012(11098)
2011(10115)
2010(10383)
2009(9063)
2008(8787)
2007(8117)
2006(7332)
2005(6398)
作者
(33346)
(29049)
(27905)
(26573)
(17777)
(14225)
(12351)
(11178)
(11177)
(10351)
(10187)
(9805)
(9447)
(9133)
(9063)
(8819)
(8599)
(8463)
(8240)
(8100)
(7637)
(7266)
(7134)
(6745)
(6565)
(6559)
(6517)
(6253)
(6032)
(5944)
学科
(45454)
(44308)
经济(44272)
(33335)
农业(30386)
管理(22078)
地方(15814)
业经(14075)
(13168)
环境(12964)
(12254)
企业(12254)
方法(11384)
中国(10773)
数学(10223)
农业经济(10204)
数学方法(10098)
(9802)
土地(9124)
(9094)
农村(9083)
(8580)
资源(8058)
发展(7653)
(7637)
及其(7475)
(7383)
贸易(7375)
(7151)
(7059)
机构
学院(149776)
大学(140996)
(59686)
研究(58678)
(58235)
经济(57035)
管理(52639)
农业(45938)
理学(45097)
理学院(44538)
中国(43834)
管理学(43601)
管理学院(43389)
科学(41731)
业大(37826)
(32456)
(30979)
(30690)
研究所(29996)
农业大学(28373)
中心(27557)
(26090)
(23340)
(21964)
科学院(21342)
(20548)
(19789)
(19699)
师范(19396)
经济管理(18622)
基金
项目(107901)
科学(82588)
基金(75115)
研究(74910)
(69306)
国家(68677)
科学基金(56056)
(47101)
社会(45273)
社会科(42342)
社会科学(42333)
基金项目(41099)
自然(38133)
(38073)
自然科(37022)
自然科学(37003)
自然科学基金(36266)
(32656)
教育(31246)
编号(30824)
资助(28529)
(26639)
重点(25688)
计划(22959)
成果(22541)
(22510)
科技(22455)
(22401)
(22131)
课题(22009)
期刊
(74833)
经济(74833)
(64057)
农业(43493)
中国(36697)
研究(36542)
学报(34007)
科学(29652)
大学(24767)
学学(24333)
(22092)
业经(19716)
(15010)
金融(15010)
(14507)
管理(14362)
农业经济(13607)
农村(13405)
(13405)
资源(12720)
教育(12393)
技术(11918)
业大(11859)
(11498)
问题(11112)
农业大学(9961)
农村经济(9067)
科技(9023)
世界(8885)
经济问题(8628)
共检索到230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令  贺慧丹  未亚西  杨永胜  罗谨  李红琴  李英年  周华坤  
为探讨三江源农牧交错区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水源涵养能力对退耕还草措施的响应,以青海省过马营镇退耕还草封育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地经退耕还草措施后,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持水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退耕还草11年后,其植被群落盖度、平均高度、植物分层及地上生物量均达到原生植被水平;而Shannon-Wiener群落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达到原生植被的80.9%和97.5%。2)退耕还草11年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碧颖  王毅  刘苗  曾涛  
为了探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对高寒草地的影响,2016年在三江源高寒草原选取4个不同高原鼠兔密度梯度的采样点取样,分别对植被群落特征、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与高原鼠兔密度梯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整体上随鼠兔密度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但适量的高原鼠兔能够改变草甸植物群落的组成。2)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随着高原鼠兔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其根茎比整体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梯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不同土壤属性及其在不同土壤深度上对鼠兔种群密度梯度的响应差异显著,在0–20 cm的土壤中,多数土壤属性值随鼠兔种群密度梯度的增加呈现波动状递减趋势;无鼠兔采样点与高密度和低密度鼠兔采样点的土壤属性整体上差异显著,而与中密度鼠兔采样点的土壤属性值趋于近似。4)通过对所有采集的土壤性质指标与根茎比做热度图分析,发现土壤因子是影响植物根茎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适度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改变草原的植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营养,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紫檀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研究退耕还林、退耕还灌、退耕还草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耗水主要靠降水满足;3种不同退耕方式的植被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随降水量而变化;土壤表层(0~30 cm)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在30~100 cm土层,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灌木地和草地,草地的最低;对于0~100 cm土层,林地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能更好地维持土壤水分;2005年3种退耕方式的植被在生长季中对水分的消耗均超过降水补给。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学  
本研究以赤峰地区为例,利用2001-2017年MODIS的16d合成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同期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地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研究区天然草地NDVI逐年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24、0.789、0.782,5月和9月降水量与NDV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芳  冯开文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经济生态问题及农牧结合的特征,在政府对"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的最短期限即将届满的情况下,应用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果因国家减少退耕补贴,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基于自己的利益与生存需求是否愿意继续退耕的迫切问题。结果表明当国家降低补贴标准,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不愿意在原退耕的基础上再退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明新   陈科宇   李成先   黄青东智   张静   谷强  
土壤真菌群落在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草地退化对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三江源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草原退化对植物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高寒草原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草原退化显著降低了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 <0.05),表现为生长季初期较低,末期则较高;草原退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 0.05),但显著改变了不同生长期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P <0.05);相比于原生草原,退化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特征表现出更强的相关关系,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显著影响退化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P <0.05)。研究结果表明,草原退化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增强了土壤真菌群落的资源限制。因此,针对植被群落的修复将有利于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的恢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巧红   杨艳   李袁泽  
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微生物活动在高寒草地退化和恢复期间的响应知之甚少。因此,为明确草地退化与人工恢复如何影响土壤资源获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我们在三江源区选取了不同的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和恢复年限(3、8、13和19年)的高寒草地,采集0-10 cm的土壤样品,探究资源获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响应,并对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伴随退化程度加深,碳、氮、磷获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碳获取酶活性显著减小,而氮、磷获取酶活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且均在恢复13年降至最小值(P<0.05)。酶化学计量分析表明,草地退化使微生物碳限制显著加剧(P<0.05);在人工恢复措施介入后,微生物碳限制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微生物氮限制则显著增加(P<0.05)。方差分解分析与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资源获取酶活性受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微生物量的共同影响,微生物养分限制则受到土壤全量养分与微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高寒草地退化会加剧微生物碳限制,恢复初期施肥、补播等措施会减缓养分限制,但是之后的围栏封育措施会让微生物陷入相对严苛的养分限制,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才能得到缓解,因此针对长期围栏封育的恢复草地,适当的养分输入更 有利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宇恒  张莉  张秀娟  杨永胜  王军邦  徐兴良  黄煜茹  赵求东  李英年  周华坤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量及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不断退化过程中,玛沁高寒草甸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1.1%和58.5%(P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甘超华  马礼  南秋菊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的切入点,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对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特征、政策安排、协调机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区域粮食适度自给定位、部门协调机制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适度生态移民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进行政策优化调控的主要途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怡玲  尹亚丽  李世雄  赵文  刘晶晶  苏世锋  杜世丽  
为明确植被重建对极度退化草地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极度退化草地(EDG)和未退化草地(NDG)为对照,对极度退化草地上建植的4年单播草地(SSG)和混播草地(MSG)的植被特征、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碳氮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重建草地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极度退化草地和未退化草地(P 0.05)。对各草地植被、土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植被重建后,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且植被因子与土壤指标相互影响。各草地熵权-TOPSIS法综合分析发现,4年单播、混播草地相对接近度(C_i)值高于极度退化草地,且混播草地C_i值高于单播草地。综上,植被重建后极度退化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储量增高,且混播比单播措施恢复效果好,与未退化草地相比,4年植被重建草地需要更长时间的演替才能恢复到稳定的多年生草地状态,且4年植被重建草地应及时补充氮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何奕成   胡振华   向仰州   张金鑫   钱永强   王迎新   许丰伟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恢复时间和气候等数据735条,旨在探究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农田恢复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时间拐点约为第6年),整体上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8%。2)土壤有机碳的正响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且深度超过1 m时其正响应不明显。3)土壤有效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有效磷和植物功能群对其影响不大。4)沿着增加的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的恢复效果由负变正,转变阈值为25.15 (干旱指数)。总体而言,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此效应受环境梯度和恢复时间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月存  尹春梅  高旺盛  秦红灵  张红生  隋鹏  赵沛义  
为解决农牧交错带长期免耕下作物减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对覆盖和不覆盖条件下少免耕与翻耕莜麦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无覆盖的条件下,免耕处理出苗率指数大于翻耕处理,且2006年深松处理出苗率指数(0.0840)与翻耕处理(0.0705)差异达显著水平;2)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根冠比大于翻耕处理;3)免耕无覆盖处理生物量及产量均显著小于翻耕处理;深松无覆盖处理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翻耕处理,但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小于翻耕处理,且产量差异显著,2005、2006年分别降低了15.8%和10.0%;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千粒重均大于翻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2005年分别为19.7、...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芬  张林波  徐延达  巢世军  徐翠  
利用三江源区3个州6个县共373份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经济数理模型,研究农牧民收入结构、虫草收入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及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2011年三江源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比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低2 421元,收入来源较单一,基本依赖于家庭经营性收入;②虫草收入对三江源区3/4的农牧户家庭收入有贡献,农牧民总收入的2/5及家庭经营性收入的3/5都来自虫草采集;③虫草收入增长对有虫草收入的牧户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98%,而对有虫草收入的生态移民户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7.28%。因此,在继续推动"虫草经济"效应对藏区农牧民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虫草资源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伟山   张琳   向雪梅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王伟   德科加  
【目的】探索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植被-土壤系统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利于草地适应性管理和开展草地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方法】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2年的7、8和9月持续观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有机碳、全磷和全钾含量。植被生物量、植被养分和土壤养分在不同月份间的动态变化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月份间植被生物量存在显著的递增趋势(2021年除外)(P<0.05,下同),整体表现为9月最大,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74.58和72.80 g/m2,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39.82和57.32 g/m2。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月际动态,具体表现为8月达到最大值。植被生物量与植被地上部和根系的全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0~15和15~3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寒草甸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养分与土壤(0~15和15~30 cm土层)养分在8月达到峰值。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甸养分管理领域学者凝练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伟山   张琳   向雪梅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王伟   德科加  
【目的】探索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植被-土壤系统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利于草地适应性管理和开展草地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方法】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2年的7、8和9月持续观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有机碳、全磷和全钾含量。植被生物量、植被养分和土壤养分在不同月份间的动态变化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月份间植被生物量存在显著的递增趋势(2021年除外)(P<0.05),整体表现为9月最大,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74.58和72.80 g/m~(2),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39.82 和57.32 g/m~(2)。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月际动态(P<0.05),具体表现为8月有最大值。植被生物量与植被地上部和根系的全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0~15和15~3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寒草甸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养分与土壤(0~15和15~30 cm土层)养分在8月达到峰值。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甸养分管理领域学者凝练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