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7)
2023(5780)
2022(4869)
2021(4421)
2020(3529)
2019(8268)
2018(8249)
2017(14696)
2016(8379)
2015(9420)
2014(9208)
2013(9099)
2012(8802)
2011(7852)
2010(7612)
2009(6767)
2008(6568)
2007(5405)
2006(4870)
2005(4244)
作者
(25669)
(21862)
(21343)
(20574)
(14003)
(11032)
(9677)
(8691)
(8392)
(8024)
(7820)
(7592)
(7395)
(6974)
(6908)
(6759)
(6632)
(6574)
(6490)
(6266)
(5559)
(5496)
(5249)
(5222)
(4937)
(4841)
(4830)
(4717)
(4449)
(4405)
学科
(31631)
经济(31599)
管理(15485)
(15072)
地方(14593)
(11917)
(10602)
方法(9700)
(9596)
企业(9596)
数学(8640)
农业(8535)
数学方法(8513)
中国(8075)
业经(7183)
土地(6985)
地方经济(6711)
环境(6048)
(5472)
资源(5404)
(4992)
(4363)
(4313)
(4076)
贸易(4070)
生态(3991)
城市(3902)
(3886)
土壤(3873)
理论(3864)
机构
学院(110462)
大学(108940)
研究(45210)
管理(36925)
(35832)
经济(34841)
中国(33409)
科学(33241)
理学(31345)
理学院(30716)
管理学(29844)
管理学院(29637)
(28084)
(26354)
(24337)
(24129)
研究所(22782)
业大(22199)
农业(22184)
中心(21454)
(18701)
师范(18482)
(18204)
(17332)
(15813)
北京(15587)
(15376)
师范大学(15309)
科学院(14840)
资源(14829)
基金
项目(83264)
科学(64357)
基金(58329)
研究(56401)
(54116)
国家(53684)
科学基金(44296)
(34477)
社会(33402)
基金项目(32365)
自然(31547)
社会科(31331)
社会科学(31322)
自然科(30664)
自然科学(30658)
自然科学基金(30068)
(29863)
教育(24666)
编号(22654)
资助(22283)
重点(20383)
(19467)
计划(17819)
成果(17340)
课题(17127)
(16748)
(16714)
科技(16508)
科研(16413)
(15940)
期刊
(44323)
经济(44323)
研究(30210)
中国(27396)
(24617)
学报(23896)
科学(21713)
农业(16832)
大学(16469)
学学(15559)
教育(12486)
资源(12018)
(11599)
管理(11573)
(10155)
(8759)
金融(8759)
技术(8710)
业经(7831)
业大(6710)
(6702)
林业(6682)
(6545)
(6373)
科技(6038)
问题(5948)
图书(5798)
经济研究(5469)
地理(5268)
现代(5238)
共检索到171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书立  葛翠萍  付微  赵军  孟凯  
以2013年三江平原富锦市实地调查和采样数据,1981年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各种辅助图件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统计学和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三江平原富锦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32年间SOM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13年富锦市SOM含量平均值为42.1 g/kg,较1981年下降了18.6%;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共同作用。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富锦市SOM分级标准,1981-2013年有85.9%的农田耕层SOM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50.5%面积得到了提升,有35.4%面积有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蒙  王红梅  李静  杜国明  王秀峰  
近20年来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现象十分明显,湿地农田化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选取富锦和同江市为例,应用RS和GIS手段对1988年和2006年两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进行湿地和农田面积提取,分析湿地农田化对该区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湿地减少291573.8hm2,耕地增加了499109.6hm2,同时湿地农田化给该区域带来了气候变暖,受灾面积增加,冷湿效应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班松涛  常庆瑞  赵业婷  姜悦  
【目的】研究汉中盆地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地貌特征,以位于汉中盆地中部的平坝区作为研究区,于2010-2011年共采集土样3 568个,测定土样有机质含量,对获得的有机质含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综合运用传统统计、地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汉中盆地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结果】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20~38.00g/kg,平均值为21.53g/kg,变异系数为24.48%,属中等强度变异;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为空间聚集式分布,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尺度为4.70km;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系数为0.55,表现为中等强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刚  徐燕花  赵磊  吴志强  吴兰  
通过对鄱阳湖三个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在湿地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表层含量显著高于下层,40cm以下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稳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同植物群落间存在差异,有机质变化趋势为:刚毛荸荠群落带<南荻群落带灰化苔草群落带>刚毛荸荠群落带。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10~23);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植被生长特征、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等影响着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空间分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玲  陈益平  刘石泉  董萌  彭晓赟  
对南洞庭湖区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湿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湖草滩地、芦苇滩地、泥沙滩地;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威  郜允兵  刘玉  邢世和  
基于测土配方采样点调查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构建常规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面状数据;基于此,采用面克里格法和序贯高斯条件模拟法估测北京大兴区南部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采用验证图斑的点数据和面数据形式进行精度评价,进而探寻基于面数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优估测方法。结果表明,面克里格法和序贯高斯条件模拟法对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估测效果具有一致性,但序贯高斯条件模拟法的平滑作用较弱,且单次随机模拟的局部特征变化更突出;点验证和面验证的相关系数与一致性系数表明,面克里格法和序贯高斯条件模拟法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会前   张慧   胡震   田康   陈洋   周华  
【目的】全面、系统地研究贵州省全域耕地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规划利用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学与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相结合,分析贵州省典型耕作方式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平均含量为31.13 g/kg,总体水平丰富,各地区平均含量依次为六盘水(52.39 g/kg)>贵阳(36.01 g/kg)>黔西南(34.02 g/kg)>毕节(33.89 g/kg)>黔南(32.97 g/kg)>安顺(31.28 g/kg)>黔东南(29.92 g/kg)>遵义(25.59 g/kg)>铜仁(23.01 g/kg);全省耕地土壤pH为3.99~8.66,平均为6.06,全省90.55%的耕地土壤主要为酸性、弱酸性及中性,占比分别为29.48%、38.11%和22.96%。研究区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红壤含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水田>水浇地>旱地,pH依次为水浇地>水田>旱地。【结论】贵州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地形、海拔等因素影响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水平丰富,空间分布格局表现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全省耕地土壤pH表现为酸性、弱酸性为主,pH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宏观格局。土壤类型对土壤pH存在极显著影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不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及pH均存在极显著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佘雕  朱盼盼  李浩宏  宋娟丽  吴发启  
【目的】分析研究黄土高原地区3种灌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素在剖面不同土层深度、坡向及坡位间的分布特征,为黄土高原灌木林地土壤的培育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土壤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以荒草地作为对照,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柠条、沙棘林地和天然次生林地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在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40~60,60~80 cm)、不同坡向(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和不同坡位(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灌木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各土层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明显;碱解氮含量以表层显著高于20~80 cm土层,表层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连纲  郭旭东  傅伯杰  虎陈霞  
分析、预测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动态是区域土地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省横山县采集了254个耕层(0-20cm)土样,利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了相关地形与遥感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因子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县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很低,变异性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差异显著,其中以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对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次序为:水稻田>川地>梯田>坝地>荒草地> 坡耕地>林地>灌木林地。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这一坡度等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坡度等级;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阴坡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要比阳坡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高程h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坡向的余弦值 COSα正相关,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 以及湿度指数(WI)正相关。利用相关环境变量及遥感指数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预测结果不甚理想,存在一个平滑效应,对于残差解释相对较低,须进一步研究以更好的解释残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隋虹均  宋戈  高佳  
耕地生态退化严重威胁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其时空分异规律是提高黑土耕地产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命题。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富锦市为研究区,立足于耕地外部扰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胁迫与生态恢复,利用遥感驱动的多源环境胁迫监测模型、改进的CRITIC模型、优化的InVEST模型,明确二者间的作用结果,揭示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生态退化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外源环境胁迫强度整体偏低,呈现出以东部、西部、北部高,中部、南部低为主基调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內源生态恢复强度高于胁迫强度,表现出以西部—东部—中部梯度衰减的时空分异格局;(3)研究区共有968.12 km~2耕地发生生态退化,展现出以团块状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零星分布在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明晰了多源环境胁迫/多源生态恢复之间的交互效应,实现了各耕地图斑对多种环境胁迫力和生态恢复力的动态敏感度测算,进一步刻画出了生态退化过程,测度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强度吻合,为准确诊断黑土区耕地生态退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启权  王昌全  岳天祥  李冰  张新  高雪松  张毅  袁大刚  
准确获取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信息,是区域土壤资源优化利用和土壤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川中丘陵区三台县为案例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融合区域定性及定量辅助变量的空间预测方法,模拟三台县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在4.20~47.60 g kg-1之间,平均为17.97 g kg-1;变异系数为36.89%,属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机质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0.742,变程为7.0 km,即空间自相关性较弱。不同土壤类型间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土属的空间分布较土类能更好地揭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除土壤类型因素的影响外,坡度、地形湿度及植被盖度是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融合土壤类型因素和地形植被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比普通克里格法、回归克里格法以及神经网络结合普通克里格的方法,更符合研究区地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其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其他3种方法均降低幅度显著。同时,该方法对极值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研究为复杂环境条件下准确获取区域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信息提供了较可行的方法。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壑  陈瀚阅  邢世和  张黎明  董新宇  
为了探究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卫星影像光谱间的关系,确定土壤有机质的光谱特征,构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利用Hyperion高光谱卫星影像和福建省三明市80个土壤调查样点分析数据,对土壤有机质与光谱指数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提取特征光谱指数的基础上,分别基于敏感波段和特征指数建立线性模型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Hyperion高光谱782.95813.48 nm波段具有良好的响应能力;反射率的一阶导数所建立的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其R2为0.777,RMSE为5.31,验证模型有机质实测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姚志   谭光万   王文韬   李辛一  
[目的] 中国耕地质量下降和土地污染日益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藏粮于地”战略下保护耕地地力迫在眉睫,探寻农地流转非正式契约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方法] 采用Tobit模型对2017—2018年的地块调查数据样本进行了实证估计。[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短期契约期限,达成农地流转的长期契约期限将提高转入地块的有机肥施用量;相比非正式的人情租流转形态,货币租流转也提高了转入地块的有机肥施用量;(2)在转入地块上签订的流转时限越长,越有利于农户增加自家承包地地块的秸秆还田量。[结论] 地块产权归属越清晰越有利于耕地质量保护。为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目标,在未来农地流转契约形式选择中,建议选择货币租流转形态和长期流转契约协议,能够改变农户的“掠夺式经营”模式,促进耕地的营养平衡,保护耕地地力可持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雷  魏东  王惠霞  黄群  彭妍  徐鸳媛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县域尺度下,利用合理数量的样点反映其空间分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布设了4 045个样点并测定其有机质含量,采用半方差分析得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基于Morans I揭示空间变异较大地区,并通过二分法的思想逼近最佳合理采样数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分布呈中等空间相关性,有6个局部区域的空间变异明显高于邻近地区,采样点数量与插值精度呈正相关,合理采样数为598个。研究结果可以为江汉平原县域耕地质量监测和管控提供指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晓辉  卢芳  张兴昌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年限、不同植被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析发现,刺槐、苜蓿、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且呈线性相关;安塞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逐渐乔木化而增大;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坡面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曲线类似于一个周期的"正弦曲线"或"反弦曲线",但植被生长较好的坡面例外;土壤有机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随纬度的北移而减小,其顺序为:富县>宜川>安塞>神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