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216.211.173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28)
2023(3159)
2022(2724)
2021(2515)
2020(2111)
2019(4729)
2018(4565)
2017(8212)
2016(4637)
2015(5342)
2014(5172)
2013(5321)
2012(5094)
2011(4824)
2010(4811)
2009(4460)
2008(4380)
2007(4021)
2006(3714)
2005(3522)
作者
(17685)
(14710)
(14670)
(13901)
(9575)
(7324)
(6578)
(5788)
(5685)
(5328)
(5184)
(5133)
(5073)
(5071)
(4848)
(4710)
(4513)
(4477)
(4425)
(4387)
(3842)
(3793)
(3726)
(3552)
(3456)
(3288)
(3278)
(3195)
(3153)
(3030)
学科
(17659)
经济(17625)
管理(10895)
(9797)
(7871)
企业(7871)
(7793)
方法(7060)
数学(5993)
数学方法(5836)
中国(5167)
(4745)
地方(4474)
(4063)
(4035)
业经(3777)
(3291)
贸易(3289)
(3173)
农业(3145)
水产(3057)
理论(2916)
及其(2812)
(2810)
金融(2807)
(2792)
银行(2758)
(2745)
(2738)
动物(2733)
机构
大学(71910)
学院(69073)
研究(32223)
(24154)
科学(23674)
经济(23514)
中国(23165)
(21015)
管理(20641)
(18935)
研究所(17468)
理学(17164)
农业(17112)
(16985)
理学院(16871)
管理学(16291)
管理学院(16192)
业大(14844)
中心(13481)
(12782)
(12490)
(12289)
(11593)
(11150)
北京(10699)
农业大学(10389)
实验(10339)
(10095)
科学院(9944)
实验室(9941)
基金
项目(48647)
科学(36067)
基金(34372)
(33652)
国家(33391)
研究(29040)
科学基金(26019)
自然(19609)
自然科(19112)
自然科学(19101)
(19039)
自然科学基金(18776)
(17565)
基金项目(17250)
社会(16569)
社会科(15491)
社会科学(15484)
资助(15142)
教育(13273)
重点(12250)
计划(12139)
科技(11475)
(10632)
科研(10236)
编号(10152)
(10146)
(9665)
专项(9407)
(9292)
创新(9158)
期刊
(28945)
经济(28945)
研究(21252)
学报(20655)
中国(18748)
(18438)
科学(16478)
大学(14069)
学学(13392)
农业(12129)
管理(9425)
(8569)
教育(8187)
(6875)
(6337)
金融(6337)
业大(6077)
技术(5108)
(5028)
农业大学(5025)
经济研究(4745)
林业(4506)
财经(4383)
科技(3943)
(3883)
业经(3763)
问题(3690)
图书(3598)
中国农业(3558)
自然(3507)
共检索到115404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勇  李思发  王成辉  李晨虹  赵金良  
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每只幼蟹分别测量 30个形态性状参数 ,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和比较分析。 (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瓯江幼蟹形态相近 ,而辽河幼蟹与上述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 ;(2 )用逐步判别筛选出的 14个形态参数的判别分析表明 :三个种群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 (P 瓯江蟹 >长江蟹 ,平均拟合概率为 85 .5 % ;(3)进一步用上述 14个形态参数中对判别分析贡献较大的 9个形态参数作判别分析 ,构建了种群判...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晨虹  李思发  
测量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及南流江六个水系绒螯蟹群体的 32个外部形态特征 ,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将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四个北方水系的蟹划为一组 ,把珠江和南流江两个南方水系的蟹划为另一组 ,两组之间形态差异极显著 (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清彪  李晓东  周波  孙娜  刘胥  
【目的】通过形态学参数对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幼蟹进行家系鉴别的判别分析。【方法】对中华绒螯蟹6个家系中每只幼蟹分别度量了18个形态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来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家系、f家系趋异程度较高,a家系、b家系、d家系、e家系形态差异不大。判别分析显示:选用10个贡献大的参数建立的判别函数,a、b、c、d、e、f家系判对概率分别为:83. 3%、93. 3%、96. 7%、93. 3%、0%、100%,平均拟合概率为77. 8%,交叉验证平均拟合概率为61. 1%。但实际验证结果并不理想,其中a (e)家系幼蟹容易判入e (a)家系,b家系判对率为53. 3%,c家系判对率为80%,f家系判对率为60%,d家系判对率为0%。【结论】因此基于形态参数的家系判别分析并不适用于本育种群体全部家系,形态差异很难作为本育种群体家系鉴别的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许加武  任明荣  李思发  
为比较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形态特点,建立判别中华绒螯蟹水系来源的方法,以辽河、长江、瓯江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三个种群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代表其形态特征的24个度量性状,处理后得48个形态特征参数;然后用逐步判别的方法筛选了其中能提供附加信息的6个参数,并建立了Beyes判别函数;最后对判别进行拟合,拟会概率雄蟹为92.39%,雌蟹为89.37%。用逐步判别的方法对中华绒螯蟹的不同种群进行比较并判别其水系来源是可行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龙晓文  马明君  黄庆  赵恒亮  成永旭  
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养殖条件下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雌雄个体均有4个贡献较大的主成分(PC1,PC2,PC3,PC4),其中PC1的贡献率均远高于其他主成分,两者PC1分别由16和19个主要影响变量构成;所测36个形态学指标中,两群体雄蟹和雌蟹分别有25和22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进一步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4~5个指标分别建立判断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95%以上;野生扣蟹的HSI、组织中总脂、躯体肌肉的16∶0、18∶1n9和20∶4n6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扣蟹...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解志龙  姜晓东  范陈伟  荆晶  成永旭  吴旭干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规格与其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的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特征量化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雄体:100~400g;雌体:50~300g)的形态特征差异,同时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及总可食率(TEY)等组织系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蟹体质量、壳长及壳宽等形态参数与其性腺发育状态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雄蟹有13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而雌蟹仅有11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大规格河蟹与头胸甲侧面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高,而与头胸甲宽度和步足长度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低;(2)形态特征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不同规格河蟹虽有部分个体相互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3)就组织系数而言,大规格河蟹(雄体≥300g、雌体≥150g)GSI显著较低,但HSI、MY及TEY等指标显著较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规格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河蟹规格及头胸甲尺寸与G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为商品蟹的选购及亲本蟹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军伟  马旭洲  王武  杨永超  陶程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蜕壳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在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温度记录仪探头入水深度为20 cm,且每周清理一次,每次记录时间间隔为20 min,每天至少早晚各查看一次。每口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幼蟹蜕壳11次长成蟹种,平均成活率为28.43%±4.61%,平均水温为(24.4±0.05)℃,总有效积温为(3 040.4±244.16)℃·d,且随着中华绒螯蟹蜕壳,有效积温增长趋势最接近指数函数y=40.942E0.2655x(r2=0.9...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姜晓东  成永旭  吴旭干  
为鉴别长江与闽江野生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养殖子一代,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两群体野生个体及其养殖子一代头胸甲的形态特征差异。主要步骤为先通过地标点法提取头胸甲上特征点的坐标值,然后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4群体头胸甲,最后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头胸甲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1)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个体被完全分为两块较集中的区域,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一代频繁交叉出现,各组不能形成较集中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两野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代判别准确率40%~60%,存在明显的错判风险;(4)聚类分析先将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代聚为一类,然后与长江野生个体聚为独立的一支,最终与闽江野生个体相聚。综上,长江与闽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差异较大,但这些形态特征差异在人工养殖一代后基本消失,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区分长江与闽江野生绒螯蟹养殖子一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晓东  成永旭  潘建林  李晓东  吴旭干  
为鉴别不同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长江、黄河、辽河、瓯江、闽江及图们江中野生中华绒螯蟹头胸甲的形态特征。主要步骤为先通过地标点法提取中华绒螯蟹头胸甲上特征点的坐标值,然后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6种群中华绒螯蟹头胸甲,最后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头胸甲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各群体之间虽有部分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各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0%~96%,存在一定的错判风险;(4)聚类分析将6群体中华绒螯蟹聚为两支,其中长江、黄河、瓯江和闽江个体被聚为一支,辽河和图们江个体被聚为另外一支。综上,以头胸甲为研究对象的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是区分不同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有效手段,但仍需要结合传统形态学测量方及遗传结构分析加以辅助证实。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宣富君  鲍成满  付龙龙  张悦  王刚  王坤  张建光  唐伯平  管卫兵  成永旭  
为增强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交配过程的认识,利用急速冷冻、扫描电镜、组织学等技术,对其交配系统的形态功能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具有短尾派蟹类的典型特征,属于雄性G1长型。G1整体粗壮光滑,由链接腹部的原肢和内肢组成。内肢长而挺直,呈三角柱状,两侧边缘融合而成一缝合沟,内含输精管道,纵贯两端;基部背面近内侧开口比较大,外侧上覆盖1带羽状刚毛的肉状瓣膜,交配时阴茎可伸入(或通过瓣膜)开口的外侧部分;顶端含一类似火山口的通道,四周布满刚毛。G2整体细小,呈帆状,顶端内陷,上附4根透明状修长刚毛。G1/G2内肢管壁厚度不一,协作部分段近输精通道一侧均存在较薄管壁,具有一定收涨能力,交配时可封闭输精通道;G1内肢内部大部分中空,G2可深入部分以上存在含液滴的疏松结缔组织,且管壁内侧出现连接官腔的通道,可以推断此处精液和G1官腔积液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交流,而后半段出现肌肉组织。雌性阴门覆盖一光滑厚实的阴盖,可与所在胸节连接的关节左右摆动,由此控制阴门开合。阴道呈半月型,管壁较厚的一侧契入另一侧,且契入一侧附有厚实的肌肉束。由此可以推断,中华绒螯蟹交配时G1并没有直接插入雌蟹的生殖道内,而是与阴门及周边胸板直接契合,通过与G1共同进化出“对接状”的交配系统,以保障精荚精液等雄性产物成功通过阴道输入纳精囊内储存。本研究阐述了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潜在的内在协作机制,丰富蟹类授精生物学知识,可以为今后开展河蟹遗传育种及人工授精等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尚明辉  范陈伟  赵金山  唐晨  吴旭干  成永旭  
为探讨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黄河流域生长性能,本实验2021年3-11月在东营黄河口地区以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为实验对象,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在相似或相同养殖环境下,养殖前期(3-5月),两水系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养殖后期(7-9月)长江蟹雌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黄河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的变化趋势类似,长江蟹雌体在5-7月SGR和WGR均显著高于黄河蟹。(2)就生殖蜕壳而言,黄河蟹生殖蜕壳要提前长江蟹10~15 d左右,但两水系成蟹雌、雄个体生殖蜕壳高峰期相似,分别出现于8月底和9月初。(3)长江蟹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黄河蟹,但黄河蟹成活率高于长江蟹,故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综上,在黄河口地区养殖的长江蟹具有成蟹规格大,性腺成熟略晚等特点,而黄河蟹则具有性腺成熟较早,早上市等特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思发  邹曙明  
用 4 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 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 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 :(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 ,其中Z2扩增的 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 ,而 70 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 ,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 ;(2 )Opp17扩增的 94 7bp片段的出现频率 ,在长江、黄河和辽河群体显著地从南到北递减 ,长江蟹 87.50 %、黄河蟹4 1.66%、辽河蟹 10 .83%。这一遗传渐变的度量可作为区别这三个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判据 ;(3)...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金良  李思发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 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 ,(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 ,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0 .0 0 0 6~ 0 .0 0 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 (2 )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 ,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 .0 0 0 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3)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与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在SOD同工酶表型上有明显差异 ,SOD - 2位点仅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中表达 ,而SOD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卢义  吴旭干  何杰  王春  李晓东  刘乃更  王幼鹏  成永旭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何杰  邓登  向朝林  成永旭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判别分析中野生和养殖G0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3%~100%,而2群体G1和G2个体判别准确率仅为56.67%~76.67%,且G2判别率低于G1;(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野生群体G0与G1、G2个体分别可以形成较集中的区域,而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分养殖群体G0、G1和G2个体;(4)聚类分析将6种群蟹种分为2支,其中养殖群体G0、G1和G2与野生群体G1和G2聚为一支,而野生G0单独聚为一支。研究表明,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蟹种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但在选育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与养殖群体趋于一致,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作为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的可靠指标。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