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11)
- 2023(4490)
- 2022(3348)
- 2021(3107)
- 2020(2198)
- 2019(4777)
- 2018(4700)
- 2017(8010)
- 2016(4461)
- 2015(5008)
- 2014(5011)
- 2013(4882)
- 2012(4698)
- 2011(4074)
- 2010(4142)
- 2009(3740)
- 2008(3684)
- 2007(3062)
- 2006(2696)
- 2005(2605)
- 学科
- 济(16658)
- 经济(16621)
- 管理(12492)
- 业(10793)
- 企(8552)
- 企业(8552)
- 中国(6342)
- 农(5752)
- 财(5477)
- 地方(5264)
- 业经(4901)
- 方法(4769)
- 理论(4154)
- 农业(4145)
- 学(3890)
- 数学(3888)
- 制(3887)
- 数学方法(3791)
- 教学(3789)
- 教育(3641)
- 收入(3461)
- 融(3081)
- 金融(3078)
- 技术(3010)
- 银(2909)
- 银行(2905)
- 行(2840)
- 策(2794)
- 地方经济(2709)
- 发(2677)
- 机构
- 学院(59811)
- 大学(59660)
- 研究(22632)
- 济(22067)
- 经济(21449)
- 管理(20422)
- 中国(17518)
- 理学(17099)
- 理学院(16812)
- 管理学(16427)
- 管理学院(16310)
- 科学(13932)
- 京(13209)
- 财(11539)
- 所(11135)
- 江(10957)
- 农(10556)
- 中心(10189)
- 研究所(9979)
- 范(9474)
- 师范(9347)
- 院(8712)
- 业大(8528)
- 技术(8509)
- 州(8435)
- 北京(8361)
- 财经(8129)
- 农业(8101)
- 省(7985)
- 师范大学(7618)
- 基金
- 项目(40449)
- 科学(31567)
- 研究(31133)
- 基金(27906)
- 家(24774)
- 国家(24525)
- 科学基金(20718)
- 社会(19180)
- 社会科(17964)
- 社会科学(17961)
- 省(16207)
- 教育(15628)
- 基金项目(13995)
- 划(13790)
- 编号(12789)
- 自然(12543)
- 自然科(12272)
- 自然科学(12268)
- 自然科学基金(12035)
- 成果(10952)
- 资助(10565)
- 课题(10174)
- 重点(9698)
- 创(8983)
- 发(8868)
- 部(8654)
- 年(8490)
- 创新(8303)
- 国家社会(8140)
- 制(7955)
共检索到103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唐湘
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由高收入群体、企业和普通人群等,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参与济困扶弱、民生事业、公共福利、教育医疗、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的社会行为。它是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重要的分配形式,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处于补充性地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慈善、捐赠和公益等为主要内容的三次分配领域,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可从定义体系、制度设计、产权保护和政府定位等路径建立健全三次分配体制机制,进而推动完善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和更好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三次分配 收入分配 共同富裕 实践进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文武 苗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之中,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再次凸显了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展开对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这种内在逻辑可以从“四大作用”进行解释,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保障强化作用、精神文明提升作用;在实践上,需要结合第三次分配出现的新特点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要义,积极推动“四个拓展”,即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客体、功能、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从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共同富裕 内在逻辑 实践要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包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并在三次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三次收入分配视角,从理论层面阐述税收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从历史层面回顾我国促进共同富裕的税制改革历程,从现实层面剖析当前我国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环节要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流转税制,扩大消费税和资源税征税范围;再分配环节完善个人所得税,推进财产税改革;三次分配环节优化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江亚洲 郁建兴
第三次分配是由社会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活动。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它有利于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缓解社会个体焦虑情绪并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包括发展慈善捐赠、社会企业、志愿服务和文化艺术等。运用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培育社会慈善主体,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体量和范围;积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探索完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宗富 杜鑫星
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任务。2022年3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及浙江省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推动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支持温州探索在示范区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上先行先试。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福兵 郭倩蓉
流量经济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模式,对实现共同富裕作用重大。纵观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助力生产力发展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的物质基础、运用数字赋能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遵循的价值追求。当前,流量经济凭借巨大的发展基数和潜力,为促进经济复苏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动能,但也面临着发展主体联动不足、营商环境尚需优化、运营模式后备力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实现流量经济助力共同富裕持续向好发展,要着力从主体共生、平台共建、载体共享、发展共荣四个方面夯实举措。
关键词:
流量经济 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万喆
为深入理解三次分配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并更好地把握三次分配的现实基础和亟待补齐的环节,我们需要把分配、财富和收入放在历史的长轴中研究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等问题,引发各界关注。其中"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成为会议的焦点和亮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永穆 亢勇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经济是全球发展的未来趋向,二者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具有强烈的互动耦合性。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拓宽发展渠道、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优化市场运行机制、丰富个体社会生活促进共同富裕。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数字经济必然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进而在多个维度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因此,要在充分研判各类风险的基础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数字经济质量变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造高效节能产业模式、构建包容互信数字生态、营建自由普惠数字生活,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稳步实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鑫海 李敏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它的出现可以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足。第三次分配有它的产生基础,即经济条件改善的物质基础和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中,第三次分配具有改善弱势群体的物质生活、促进人们精神的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三大重要作用,但它与当今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匹配,具有滞后性。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第三次分配进行正向激励、建立第三次分配法治体系和监督制度以及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三种实现路径来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 慈善事业 实现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旭雯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继承、是对“先富后富”理论的有效衔接,并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力量。从作用机理上看,两者之间的内在耦合性表现在中国特色第三次在弥补分配不足中推动全民共富,在涵养向善文化中促进全面共富,在吸纳社会成员参与中助力共建共富,在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中实现全程共富。从显著优势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懿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税收促进共同富裕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手段具有多样性、作用具有精准性。新时代新征程上,税收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力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强化初次分配中的税收调控作用。包括优化增值税制度,将三档税率合并成两档税率,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等;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对技术转让所得的减免税力度等。第二,强化再分配中的税收引导作用。包括扩大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范围,改进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等。第三,强化第三次分配中的税收激励作用。包括进一步提高企业慈善捐赠支出和个人慈善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简化享受税收优惠程序,出台实物捐赠扣除规定,落实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等。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 税收优惠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大连)课题组 郭江 王鸿君
第三次分配作为构建分配新格局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将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初次分配的“无形之手”和再分配的“有形之手”在制度体系上已经较为完善,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第三次分配也到了全面推动的最佳时机。现阶段,基于共同富裕视角,与我国第三次分配相关的税收制度和政策还有一些急需完善之处。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等在促进第三次分配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绍东 陈艺丹 张毓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体和客体条件。我国第三次分配作为共同富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人的相互依赖”“物的相互依赖”及“自由人联合体”三大形态。对于中国而言,三大社会形态的分配特征交织在一起,分配理念也融合为一体。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助观念、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分配要求、指向未来社会形态的分配目标,“共时性”地兼具内生动力和外部约束,兼顾分配结构和生产要求,兼容历史底蕴和未来导向,其历史使命在于消解人类解放主客体条件的互斥性,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劳动者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从政策诉求看,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合的制度安排,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三方力量的协同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完善的主体和客体条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林权 陈媛媛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是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税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参与三次分配的全过程,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基于三次分配视域,从纵向、横向和结构三个方面考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剖析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解析三次分配视域下税收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针对我国目前税收制度赋能共同富裕存在的制度短板,提出三次分配视域下我国税收赋能共同富裕目标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三次分配 税收政策 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文轩
税收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社会各界对税收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更多局限于通过收入转移实现再分配进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基于理论逻辑与政策实践相映照、历史经验与发展进路相结合的分析表明,税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是超越再分配调节的,理应在广阔的时代视阈下形成对税收促进共同富裕作用的全景认识。进入后小康时代,税收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定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社会分配结构、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缓解空间发展不平衡、助推民主法治建设。对照这六大作用定位的基本要求,目前税收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不完善之处。因此,今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找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点,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现代税制,使税收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税收 共同富裕 再分配调节 全景认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