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55)
2023(4145)
2022(3638)
2021(3460)
2020(2900)
2019(6304)
2018(6060)
2017(11266)
2016(6639)
2015(6847)
2014(7032)
2013(7028)
2012(6701)
2011(6132)
2010(5997)
2009(5396)
2008(5451)
2007(4761)
2006(3999)
2005(3784)
作者
(23883)
(20232)
(19990)
(18979)
(13079)
(10248)
(8972)
(7775)
(7596)
(7445)
(7157)
(6908)
(6853)
(6845)
(6580)
(6461)
(6099)
(5923)
(5879)
(5877)
(5458)
(5119)
(5078)
(4776)
(4576)
(4490)
(4489)
(4480)
(4474)
(4283)
学科
(21458)
经济(21428)
(15548)
管理(14514)
(12313)
企业(12313)
方法(10371)
(9501)
数学(9115)
数学方法(8957)
(6083)
(5768)
中国(5240)
地方(5044)
(4729)
业经(4255)
(4103)
财务(4097)
财务管理(4083)
农业(3966)
企业财务(3953)
(3862)
(3820)
银行(3820)
金融(3818)
技术(3795)
(3665)
及其(3499)
(3382)
贸易(3380)
机构
大学(94954)
学院(94327)
研究(40480)
(31857)
科学(31707)
(30644)
经济(29858)
管理(28150)
中国(26682)
农业(25837)
理学(24606)
(24393)
理学院(24138)
管理学(23310)
管理学院(23139)
研究所(22969)
业大(22938)
(20520)
中心(17086)
(16496)
农业大学(16460)
(15645)
(15025)
(14711)
实验(14632)
(14516)
(14288)
实验室(14070)
科学院(13930)
重点(13325)
基金
项目(71508)
科学(52796)
基金(50794)
(50005)
国家(49667)
研究(40588)
科学基金(39084)
自然(29555)
(29379)
自然科(28930)
自然科学(28906)
自然科学基金(28400)
基金项目(26823)
(25620)
社会(23835)
社会科(22533)
社会科学(22525)
资助(21673)
教育(18515)
计划(18263)
科技(17848)
重点(17359)
(14984)
科研(14801)
(14721)
(14550)
(14165)
专项(14046)
创新(13996)
(13826)
期刊
学报(32275)
(30847)
经济(30847)
(29260)
科学(23200)
研究(23093)
大学(21657)
学学(21203)
农业(19688)
中国(19495)
(11532)
(10964)
管理(10552)
业大(10415)
农业大学(8838)
(7793)
(7437)
金融(7437)
林业(7306)
教育(7250)
科技(6304)
自然(6036)
财经(6001)
技术(5893)
中国农业(5741)
经济研究(5353)
自然科(5334)
自然科学(5334)
(5156)
农林(4499)
共检索到135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玲  赵永强  徐振  杨冬静  孙厚俊  谢逸萍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防治和育种工作,利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己唑醇等7种杀菌剂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最大为0.002 3μg/mL;世苗和己唑醇对12Z-1和12Z-2 2种病菌具有较好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EC50为0.002 5~0.86μg/mL,EC90为11.01~46.48μg/mL,但对12Z-3的抑制活性较低,EC50分别为1.54,12.36μg/mL,EC90分别为1 893.29,1 101.14μg/mL;利用针刺法接种不同甘薯品种,结果表明,烟薯25对12Z-1和12Z-2具有较好的抗耐性,其次分别为栗子香和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于交平  罗蒙  冯国清  梁志凌  刘振兴  郝乐  马艳平  马江耀  柯浩  
从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患病部位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菌MY1,采用形态观察和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回归感染实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采用琼脂稀释法和微量液体稀释法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并通过不同温度、pH值、盐度条件进行生理特性研究。结果显示:MY1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对加州鲈有较强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为1.03×10~4个/mL。药敏实验表明,该菌对两性霉素B、克霉唑、益康唑、制霉菌素4种药物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8、16、8、32μg/mL。生理特性研究发现,MY1在10~35℃和pH4.32~11.44时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为7.85;2%~8%NaCl显著抑制其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柴海燕  贾娇  白雪  孟玲敏  张伟  金嵘  吴宏斌  苏前富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86%、0.86%、0.43%、0.43%和0.43%,其中禾谷镰孢复合种分离频率最高,为52.36%,是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菌。布氏镰孢、禾谷镰孢和亚洲镰孢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的占比分别为50.00%、48.36%和1.46%。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52.73%的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中致病型菌株,东部玉米主产区分离的禾谷镰孢致病力最强。毒素化学型检测表明,亚洲镰孢为雪腐镰刀烯醇(NIV)化学型,禾谷镰孢与布氏镰孢为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烯醇(15-AcDON)化学型。7种杀菌剂抑制禾谷镰孢复合种菌丝生长的EC_(50)介于0.02—19.45μg·mL~(-1),其中咯菌腈(FS)、抑霉唑(FS)、氟硅唑(EC)、戊唑醇(TC)和腈菌唑(EW)对禾谷镰孢复合种抑制效果较好且差异不大,EC_(50)小于1.20μg·mL~(-1),EC_(90)小于100μg·mL~(-1);30%吡唑醚菌酯抑制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生长的EC_(50)差异明显,抑制禾谷镰孢的EC_(50)是布氏镰孢的10.24倍。【结论】吉林省不同玉米产区的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不同,东部和西部为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中部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咯菌腈、抑霉唑、氟硅唑、戊唑醇和腈菌唑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菌效果较好且在禾谷镰孢复合种间的药剂敏感性差别不明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虎强  陈芳颖  付鼎程  高小宁  黄丽丽  韩青梅  康振生  熊鑫  张凤娇  
【目的】比较陕西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ium)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杀菌剂田间防效,为油菜菌核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AO推荐的菌落直径法,在室内测定油菜菌核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根据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对油菜菌核病菌敏感性强的7种药剂的商品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对咪酰胺、腐霉利、异菌脲、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戊唑醇及菌核净的敏感性较强,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73 3~0.409 0μg/mL,其次为乙霉威与丙环唑,其EC50分别为0.679 1和2.236 7μg/mL,对上述9种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以楼  朱桂梅  郭建  肖婷  顾炳朝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110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啶酰菌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间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值在0.0021~0.2113μg·mL-1之间,平均为0.0882±0.0548μg·mL-1;根据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啶酰菌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继峰  朱小琼  国立耘  周洪友  
研究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组成及对3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为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依据。2008年从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主产区分离9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中,测定其交配型,结果表明,82株为A1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87.2%;8株为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8.5%;4株为A1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4.3%;13株为自育型,占被测菌株的13.8%。其中,在呼和浩特地区有7株A2交配型,在乌兰察布有1株,说明在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均存在A2交配型。94个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表明,表现高抗的占91.49%,中抗占8.51%,没有发现敏感菌株。同时发现甲霜灵可刺激某些抗性菌株...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英华  国立耘  梁德霖  朱小琼  
1997— 2 0 0 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并进行了交配型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为 :采自内蒙古的 14 3株菌中有 14 0株是典型A1交配型、3株是可自育的A1交配型 ;采自甘肃的 4 1株菌中有 4 0株是典型A1交配型、1株为可自育的A1交配型 ;二省都未发现A2交配型。表明内蒙古和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对甲霜灵 (metalaxyl)的敏感性测定显示 :内蒙古菌株中有 5 0 .8%表现高度抗性、4 2 .5 %表现中度抗性、只有 6 .7%表现敏感 ,说明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普遍对甲霜灵具有了抗性 ;甘肃的菌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秀丽   杨建敏   孟志龙   石瑛  
[目的 ]在测定杨树灰斑病菌最适生长温度的基础上,开展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为进一步筛选出可用于杨树灰斑病防治的有效药剂和明确杀菌剂对病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5种供试杀菌剂对C. populinum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菌效果,构建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值;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 ]C. populinum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0℃条件下,第25 d菌落直径为4.25 cm,12 h分生孢子萌发率为79.00%;30℃条件下,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受到抑制。室内试验发现5种供试杀菌剂对C. populinum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效果表现为恶醚唑>戊唑醇>多菌灵>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4 8、0.024、0.047、0.25和0.49μg·mL~(-1);对分生孢子萌发率的抑制作用效果表现为恶醚唑>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85.07、101.23、123.28、254.80和327.78μg·mL~(-1)。恶醚唑作用后病菌菌丝表面粗糙、分支处膨大,不产孢;分生孢子形态异常,出现芽管分支、膨大或不伸长等畸形特征。[结论 ]恶醚唑对杨树灰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是田间防治杨树灰斑病的有效候选药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田佩玉  杜宜新  陈文乐  陈巧红  陈凤平  陈福如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_(50)分别为0.001 2~0.012 8,0.209 8~0.632 3,0.196 8~2.273 0和0.217 6~0.616 1μg/mL,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04 7,0.361 9,0.812 4和0.427 9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_(50)平均值(0.004 7,0.361 9,0.812 4和0.427 9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鸿浩  徐超  林智慧  顾钢  周挺  梁颁捷  陈承亮  石妍  刘国坤  肖顺  
从福建省6个烟区的烟草灰霉病叶上分离得到30株菌株,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腐霉利、异菌脲及嘧霉胺对这些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计算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值,进而评价分离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的30株烟草灰霉病菌菌株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其对供试的3种药剂均敏感.其中,异菌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EC_(50)平均值为0.71μg·mL~(-1);腐霉利和嘧霉胺对菌丝生长的EC_(50)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96μg·mL~(-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红雪   邓登超   杨明王   霍超   曹继芬   谢勇   赵志坚  
【目的】监测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新型高效杀菌剂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探究氰霜唑的抑菌作用,为晚疫病的绿色防控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2015—2020年分离自中国四大马铃薯优势区域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敏感性,计算EC_(50)、抗性倍数和抗性指数,评估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离体法测定氰霜唑对晚疫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表型及其对病原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中国4个马铃薯优势区域160株晚疫病菌对氰霜唑敏感性的频率分布表现为连续单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EC_(50)值处于0.0666~3.8498μg/mL,平均EC_(50)值为(0.5286±0.5394)μg/mL;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敏感,且敏感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89.0%,为优势群体,同时检测到低抗菌株,未检测到中抗和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表明,4个优势区域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平均EC_(50)值和平均抗性倍数无显著性差异,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的低抗菌株频率超过10%。氰霜唑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生长发育阶段有显著抑制,严重削弱了其致病性。【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为敏感,4个优势区域的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性指数相近且极低,抗药性风险较低,仍是目前晚疫病绿色防控的理想药剂。氰霜唑抑制了晚疫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削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龙其  张丽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马甲强  
为筛选高效防治紫花苜蓿根腐病的药剂,选用不同杀菌剂对拟枝孢镰刀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药效试验和紫花苜蓿根腐病的大田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抑菌效果较好的分别是98%咯菌腈和98%戊唑醇,质量浓度为1.25μg/mL时,它们的抑菌率分别为90.11%和83.68%,抑菌效果较差的分别是98%嘧菌酯和97%恶霉灵。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8%咯菌腈的EC50值最小,为2.060 3μg/mL,对紫花苜蓿拟枝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大。15个复配组合除组合4、8、9和10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组合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大田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和43%戊唑醇以有效剂量250g/hm2的防效较好,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荷  李旭  郑慧慧  吴学宏  杨腊英  
为明确我国主栽黄瓜品种的种子中携带镰刀菌的种类及其危害,对来自我国黄瓜主产区21个黄瓜品种的种子进行种传镰刀菌检测,从种胚和种子外部分离得到镰刀菌分离物9个,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黄瓜种子发芽和幼苗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个分离物中,4个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4个分离物为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1个分离物为再育镰刀菌(F.proliferatum)。4个尖孢镰刀菌分离物对黄瓜种子发芽均有显著影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鲜重等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能导致黄瓜幼苗出现典型的枯萎症状,经柯赫氏法则检验证明其具有致病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  李凯彬  王庆  任燕  石存斌  吴淑勤  
从患病斑马鱼(Danio rerio)肝脏组织分离到菌株Z1,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ATB系统鉴定和16S rRNA、DNA促旋酶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测序等综合分析,鉴定Z1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Z1菌株对健康斑马鱼和透明四带无须鲃(Puntius tetrazona)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特性与Z1菌株相同,并再次感染成功,证实迟缓爱德华氏菌为斑马鱼病原菌。药敏试验发现Z1菌株对呋喃妥因等11种药物敏感,对苯唑西林等6种药物耐受。15种中草药对Z1菌株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五倍子、石榴皮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晶晶  陈昌福  高宇  刘振兴  王美珍  李革雷  
从海南省某水产养殖场患病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中,分离到1个编号为LFY-08-23的菌株。经过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Biolog系统鉴定以及利用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发现LFY-08-23菌株与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生理生化特性相似,16S rRNA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与S.agalactiae(EF092913,DQ303183,AF459432)自然构成一个分支,相似性高达99.8%。用分离的S.aga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