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89)
- 2023(6227)
- 2022(5200)
- 2021(4876)
- 2020(3886)
- 2019(8456)
- 2018(8296)
- 2017(14596)
- 2016(7421)
- 2015(7600)
- 2014(7427)
- 2013(7022)
- 2012(6551)
- 2011(5656)
- 2010(5772)
- 2009(5410)
- 2008(5089)
- 2007(4774)
- 2006(4152)
- 2005(3752)
- 学科
- 管理(27700)
- 济(26753)
- 经济(26733)
- 业(26525)
- 企(24051)
- 企业(24051)
- 技术(14082)
- 技术管理(11315)
- 中国(9290)
- 方法(8354)
- 业经(7861)
- 地方(7130)
- 农(6988)
- 数学(6417)
- 数学方法(6313)
- 财(6037)
- 理论(6032)
- 制(5538)
- 学(5427)
- 划(5195)
- 融(5159)
- 金融(5159)
- 银(5149)
- 银行(5147)
- 行(5008)
- 农业(4904)
- 策(4842)
- 教育(4816)
- 和(4300)
- 产业(4217)
- 机构
- 学院(98435)
- 大学(97263)
- 管理(39976)
- 济(39230)
- 经济(38326)
- 理学(34073)
- 理学院(33678)
- 管理学(33224)
- 管理学院(33006)
- 研究(32355)
- 中国(24345)
- 京(20291)
- 科学(18326)
- 财(17541)
- 江(15890)
- 中心(15158)
- 所(14576)
- 范(14061)
- 师范(13944)
- 财经(13585)
- 研究所(13140)
- 北京(12724)
- 州(12578)
- 经(12333)
- 院(12311)
- 业大(11720)
- 经济学(11338)
- 商学(11297)
- 技术(11276)
- 师范大学(11202)
- 基金
- 项目(67254)
- 科学(54866)
- 研究(52859)
- 基金(47906)
- 家(41153)
- 国家(40750)
- 科学基金(36368)
- 社会(34287)
- 社会科(32484)
- 社会科学(32480)
- 省(28067)
- 基金项目(25627)
- 教育(24702)
- 划(23105)
- 自然(22380)
- 自然科(21944)
- 自然科学(21940)
- 自然科学基金(21583)
- 创(21119)
- 编号(20695)
- 创新(18537)
- 资助(17178)
- 成果(16450)
- 课题(15594)
- 重点(15172)
- 发(15162)
- 部(14126)
- 国家社会(13981)
- 制(13531)
- 业(13503)
共检索到154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蓝力民
分析了"景观"这一概念在学术上的内涵,横向比较了城市标志性景观、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地标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界定了其各自的内涵。认为城市地标、城市标志性建筑、城市标志性景观是三个内涵不断延伸的概念;城市地标的作用在于"标记",指地面空间方位的标记与指示物;城市标志性建筑指承载着城市某些重要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城市标志性功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是城市的象征和代号;城市标志性景观指以某一标志性建筑为主体、融合城市重要自然与文化元素、集中体现和代表城市总体特征的一个特定地段,是城市的缩影区。
关键词:
城市标志性景观 城市标志性建筑 城市地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晨岚 朱晓东 李杨帆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生态控制的原理,提出以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为核 心的“景观生态调控”的概念。景观生态调控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竞争和共生、正负反馈、增殖和自我补偿、废物循环利 用、最小风险、生态适应性、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多样性和稳定性、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等。景观生态调控的方法框 架包括:景观生态规划(整体共生方法)、景观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循环再生方法)、景观生态管理(竞争自生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毅 蔡凌
应对提高景观设计"可持续性"的要求,提出了景观格局规划的概念,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生态优先、生态全面性及生态可辩护性的规划原则拟定了规划方法框架,进而对框架中的理想格局类型和水平扩散分析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可持续性 城市景观格局 规划方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叶强
通过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用概念设计思维和表达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从逻辑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概念产生、发展和表达的命题设计方法及实际应用途径.
关键词:
景观设计 概念设计 命题设计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邰杰
景观概念设计属于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战略性设计和前沿设计,启发后续景观设计阶段将如何以各种方式生成新思路、新想法,探索景观未来建构方向的战略性创新项目整体框架设计。景观概念设计是一门综合传统表现和具有未来前瞻性的战略性构想新兴设计创造体系,它尤其强调设计逻辑、设计意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
景观概念设计 设计过程 概念 创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锋 陈琼琳 唐贤巩
低碳设计是在资源、能源日渐匮乏,气候日趋变化,生态环境持续破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以长沙市潇湘南大道滨水景观概念规划设计为例,基于该项目的现状,以"低碳化"为设计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建立包括植物配置、建筑设计、小品设计、道路体系和防洪工程、驳岸、水系设计七个方面的低碳理念,旨在为城市滨水景观的低碳化提供启示.
关键词:
低碳理念 滨水景观 潇湘南大道 概念设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清廉
近几年在一些旅游和旅游地理学的著作或论文中,常常提到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两术语,同时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也会遇到如何正确讲解其含义,但是,由于目前各位学者的认识有所出入,因而其概念往往含糊不清。当前统一对这两个术语的认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佩玲 程杨 Mark W.ROSENBERG
20世纪90年代起,从西方医学地理学中发展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健康地理学。在这一新学科框架下,地理学研究的重心逐步从关注疾病与诊疗服务向关注广泛意义上的健康与福祉拓展,一大批关于地方与疗愈过程的研究在过去的30年间迅速兴起并在地理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力。而这些关于疗愈的研究拥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点,即W. M. Gesler在1992年提出的“疗愈景观”这一概念,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步发展出一套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成为当之无愧的健康地理学的重要理论贡献。疗愈景观相关研究在中国的地理学研究中鲜少提及。论文从本体论(即疗愈景观中的景观指什么)与认识论(即如何理解景观的疗愈性)两个方面对1990年代以来疗愈景观的理论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疗愈景观概念借鉴了新文化地理学的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后期受到地理学关系转向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健康地理学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关系视角下的疗愈景观研究受到非表征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移动转向等理论的深刻影响,逐步发展出了疗愈组合、赋能场所、疗愈移动、疗愈任务景观等分支理论。最后,文章总结了当前疗愈景观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新时期疗愈景观框架下的中国健康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矫克华
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精神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儒家的"厚德"精神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整体布局严格遵循"礼、乐"布局,"比德"与"比兴"的思想文化内涵,儒家中和文化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特有的审美方式,凸显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景观空间设计艺术的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思想可以赋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新的内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和谐之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俊峰 白如镜
康熙末年,在河套地区开发与蒙粮内运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碛口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开始兴起,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沟通华北与西北两大经济区的综合型商运码头。民国时期,伴随着晋蒙黄河水运的衰退,东西双向性质的晋陕货物集散成为其主要商贸形式。不同于多数脱胎于乡村聚落的市镇,碛口自兴起之初就呈现出纯粹的商业景观形态,镇城空间沿黄河与湫水河岸线性展开,最终定型为“五街区”形制。鉴于其经济地位,从咸丰初年通判衙门和厘税局的相继设置开始,地方政府对碛口直接的行政与经济管控从未中断,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以商人家族为主导的社会运行秩序。民国初期,商人群体通过成立商会实现了内部权力关系的整合,并在复杂的地方权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
河运 市镇 商业 景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熊丹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下的新兴学科,它与环境、文化相结合,具有造型优美、生态节能、注重观景与景观和谐等多种特征。景观建筑设计改变了过往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融合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对我国景观建筑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下风景园林专业及环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现代景观建筑空间的学习与训练,而市场上建筑设计类书籍对于上述专业学生来说又过于专业、艰深。有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