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1)
- 2023(10994)
- 2022(9862)
- 2021(9373)
- 2020(7881)
- 2019(18212)
- 2018(18175)
- 2017(34718)
- 2016(19376)
- 2015(21701)
- 2014(21627)
- 2013(21443)
- 2012(19769)
- 2011(17804)
- 2010(17414)
- 2009(15877)
- 2008(15174)
- 2007(13150)
- 2006(11482)
- 2005(10021)
- 学科
- 济(72181)
- 经济(72096)
- 管理(53387)
- 业(49102)
- 企(41384)
- 企业(41384)
- 方法(35116)
- 数学(30347)
- 数学方法(29951)
- 学(19767)
- 农(18430)
- 中国(18152)
- 财(17825)
- 业经(15646)
- 地方(15399)
- 制(12651)
- 理论(12648)
- 环境(12548)
- 农业(12370)
- 贸(12296)
- 贸易(12290)
- 和(12262)
- 易(11877)
- 技术(11254)
- 务(11224)
- 财务(11156)
- 财务管理(11129)
- 划(10576)
- 企业财务(10540)
- 银(10281)
- 机构
- 大学(271215)
- 学院(267556)
- 管理(104598)
- 济(98268)
- 经济(95891)
- 研究(94132)
- 理学(91027)
- 理学院(89969)
- 管理学(88101)
- 管理学院(87671)
- 中国(67687)
- 科学(64126)
- 京(59181)
- 农(51772)
- 所(49232)
- 业大(46429)
- 研究所(45583)
- 财(43455)
- 中心(42105)
- 农业(41340)
- 江(38931)
- 北京(37107)
- 范(35223)
- 财经(35080)
- 师范(34715)
- 院(34662)
- 经(31987)
- 州(31770)
- 技术(30444)
- 省(28891)
- 基金
- 项目(192201)
- 科学(148403)
- 基金(138138)
- 研究(133981)
- 家(123692)
- 国家(122728)
- 科学基金(103134)
- 社会(80528)
- 社会科(76032)
- 社会科学(76007)
- 省(75899)
- 基金项目(73875)
- 自然(71230)
- 自然科(69533)
- 自然科学(69512)
- 自然科学基金(68248)
- 划(65084)
- 教育(60890)
- 资助(57717)
- 编号(53805)
- 重点(43702)
- 成果(43383)
- 部(41132)
- 发(40618)
- 创(39744)
- 计划(38078)
- 科研(37816)
- 课题(37677)
- 创新(37133)
- 大学(34933)
共检索到384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娄保锋 臧小平 吴炳方
根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库区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总污染负荷现状及历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上游。近5a来,进入三峡水库的CODCr污染负荷平均为528.6万t/a,氨氮负荷平均为7.28万t/a,其中上游来水和库区CODCr负荷约为443.2万t/a和85.42万t/a,分别占83.8%和16.2%;上游来水和库区氨氮负荷约为4.75万t/a和2.53万t/a,分别占65.2%和34.8%。废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重庆主城区。1997~2009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期内,库区废污水排放总量随库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污染负荷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崇明 黄真理
分析蓄水前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包括库区污染负荷,如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船舶流动污染源;主要干支流长江、嘉陵江、乌江的入库背景污染负荷,包括上游天然背景负荷和上游污染贡献负荷,为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进入三峡库区的污染源主要来自长江、嘉陵江、乌江上游输入的背景负荷,包括上游贡献负荷和天然背景负荷,其中:CODCr的天然背景负荷与上游污染贡献负荷较为接近,BOD5、NH3-N的上游贡献负荷略大于天然背景负荷;TP的上游贡献负荷远大于天然背景负荷。因此,“三江”上游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应为今后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的重点;②库区内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TP、BOD5、TN...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污染源 污染负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崇明 黄真理
在文献[1]基础上,预测三峡水库2010年和2015年的入库污染负荷。采用包络线法预测排污得到有效控制的低负荷水平(最佳状态),排污继续恶化到一定限度的高负荷水平(最坏状态),以及按正常排污介于高、低负荷水平之间的中负荷水平(一般状态)。在预测入库污染负荷时,把长江、嘉陵江、乌江进入的背景水质污染负荷分为天然背景负荷和上游贡献负荷,天然背景负荷保持不变,上游贡献负荷根据上游水污染控制规划按高、中、低负荷水平预测。预测表明,库区内的污染负荷占入库总污染负荷的比例较小。中负荷水平下,库区污染源占入库总负荷的比例为8.50%~22.93%。污染负荷主要来自长江、嘉陵江、乌江上游的贡献和天然背景负荷。...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污染源 污染负荷 预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杨 王雨春 高博 洪宇宁 万晓红 周怀东
三峡水库的生态安全受到高度关注,三峡水库成库后是否会出现汞等重金属生态风险增加的"水库效应",不仅是需要论证的科学命题,也是关系到库区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2011年在三峡库区忠县至秭归段选择"湖沼化"特征最为显著的8条支流采集了鲤、鲢、鳙、鲇、鳜等常见经济鱼类标本,系统分析了库区鱼类标本肌肉中的总汞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支流鱼类肌肉中总汞含量最高为109.6μg/kg,最低为30.5μg/kg,平均含量为56.4μg/kg。与蓄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蓄水运用10a后库区鱼类肌肉总汞水平尚未明显增加。但是,不同营养等级鱼类之间,肌肉总汞浓度水平随营养等级增加有明显增高,三峡水库水生食物链...
关键词:
三峡水库 175m蓄水 鱼类 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腊美 龙天渝 李崇明
为有效控制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改善库区水质,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主导因素着手,并从地形指数的角度考虑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布,提出了能反映流域输沙量逐年动态变化的新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域颗粒态磷污染年负荷模型。在GIS辅助下,应用所建模型,对研究流域1990~2006年颗粒态磷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分布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年输沙量模型和颗粒态磷年负荷模型有良好的模拟精度;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雅砻江中下游流域和岷江的大渡河流域是颗粒态磷污染的主要源区,嘉陵江流域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和颗粒态磷流失情况明显...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颗粒态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印士勇 娄保锋 刘辉 兰静 袁琳 张琦 臧小平
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前后(1998~2009年)干流水质的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同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库区干流水质变好,库区干流断面月度达标率均值由蓄水前的62.3%变为蓄水后的78.3%,库区干流超标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等。蓄水后水质时空分布出现新的特点,近坝水体悬浮物、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等可吸附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蓄水后年内悬浮物及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铅浓度仍然是丰水期>平、枯水期,但近坝水体不同水期间浓度差别比蓄水前明显减小。蓄水后,库区干流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浓度整体上表现为从库尾至库首沿程下降,尤以丰水期沿程下降最为突出。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浓度以上...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玥 黄志霖 肖文发 曾立雄 李晖
【目的】探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变化及其与三峡水库水位的关系。【方法】基于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库断面(重庆朱沱)与出库断面(湖北宜昌南津关)2013-2018年氨氮(NH_3-N)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与断面水体流量数据,采用密度分布曲线、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污染物负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入库断面NH_3-N、COD_(Mn)负荷极显著高于出库断面,入库断面污染物负荷与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极显著相关(P<0.01)。三峡库区污染主要来自入库断面与沿程支流输入,伴随水库澄清作用,污染物沿程下降。(2)入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与三峡水库水位波动极显著负相关(P<0.01),低水位运行时污染物负荷最大,高水位运行时污染物负荷最小。(3)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入库断面NH_3-N年负荷与出库断面COD_(Mn)年负荷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结论】三峡低水位运行时水库蓄水少,水体澄清作用下降;高水位运行时水库蓄水量大,水环境稳定,有助于污染物稀释。三峡库区和上游水污染治理不容忽视。图6表4参3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常德 龙天渝 李继承 刘腊美
掌握非点源污染形成的机理和变化规律是控制和治理非点源污染的关键。三峡水库非点源污染物来源范围广,每年随上游来水输入库区的非点源污染物成为三峡入库非点源负荷的主要部分。为研究三峡入库非点源污染物负荷变化规律,以SLURP水文模型和输出系数法为基础,建立了长江重庆寸滩断面以上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模型在模拟计算1996~2002年寸滩断面入库非点源TN年负荷和非点源TP年负荷时,除1998年非点源TP负荷计算误差高于50%外,其它各年非点源TN负荷和TP负荷计算误差基本上小于30%,具有较好的模拟计算效果。该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将为流域的有关管理部门提供该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决策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勇 段辛斌 刘绍平 刘明典 王珂 陈大庆
于2007年1月、4月、7月、10月,对三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秭归至江津江段的长江干流和5条支流(乌江、磨刀溪、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共计7门164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48.78%和31.70%,其它门类共只占19.52%。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实球藻(Pandorina morum),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三期蓄水 浮游植物 多样性指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润泉 臧小平 邱光胜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长江三峡库区1996~2001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水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江段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参与评价的各项指标多年均值均符合Ⅱ类水体标准;部分水质参数测值超Ⅱ类水体标准,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总铅、氨氮为库区江段的主要污染因子;汛期水质劣于非汛期水质。采用PWQTrend水质污染发展趋势分析专业软件,对长江三峡库区6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库区江段水质参数浓度及污染物输送率趋势均以无显著变化为主,表明库区江段总体水质状况6年来保持基本稳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水质评价 趋势分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珂 李翀 段辛斌 陈大庆 廖文根
为了解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利用SIMRADEY60鱼探仪对三峡库区秭归至重庆江段进行了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秭归至重庆段分布不均匀,12月份密度最大区域为万州——丰都,最大密度为1 347.3 ind./km3,4月份鱼类集中在长寿——重庆江段,最大密度为864.4 ind./km3,并且冬季整个江段鱼类密度平均值明显大于春季的平均值。垂直方向上,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在春季,下层的鱼类密度始终最大,并且各层鱼类密度的差异冬季比春季更为明显。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的分布特征和水位、水流、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云
通过监测论证三峡建库后形成香溪河回水库湾水环境条件改变特征,评价表明水质由轻污染至重污染趋势发展。确定库湾周边的工业、生活污染点源,磷矿面源是构成水污染的主要负荷。指出溶解氧沿河道下游沿程逐渐减小,复氧系数降低,是引起水质恶化,破坏库湾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磷浓度过高将引起三峡水库局部水域富营养化,预测了总磷浓度沿程变化趋势。针对已发生和潜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加强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立项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开展河湖水域接触氧化直接净化技术的科研和实践、制定《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法》地方法规、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多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线薇薇 刘瑞玉 罗秉征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引起国内外各方面极大关注。河口是大河的末端,是淡水和海水交汇的水域,所以环境因子复杂多变。河口的许多重要理化特征和生物特征都具有其特殊性,使河口生态环境形成一个结构复杂、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该系统表现为既脆弱又敏感。在长江干流上兴建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生态环境效应除了在库区及中、下游外,必然也会涉及到河口甚至邻近海域。为探讨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于1998~2001年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展开综合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对三峡水库蓄水前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文物理、沉积环境、水化学、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了长...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河口 生态环境 综合调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立 吴门伍 张俊勇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游来沙量大大减少,直接影响长江口的径流来沙量。依据实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宜昌、大通及中间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考虑到沿程冲淤变化及区间支流来沙,建立了上下游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探讨了宜昌和大通两站不同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维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宜昌站各粒径组泥沙的来沙量的减少及大通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相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输沙总量上,大通站输沙量中的70%来自宜昌上游河道,其余的则来自区间的补充;如果考虑不同粒径组,则细颗粒对上游来沙的依赖程度高于中等粒径泥沙,三峡建库后,在不考虑沿程冲刷恢复...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输沙量 粒径组 长江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丹 谢宗强 樊大勇 熊高明 张爱英
为揭示水位涨落形成系列淹水梯度对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论文采集三峡水库忠县消落带土壤,分析了不同淹水深度土壤Cu、Zn、Cr、Cd含量,并探讨了这些重金属元素物质来源及其与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淹水深度下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长期淹水土壤Cu、Zn、Cd含量远远高于短期淹水和未淹水土壤,Cr则在不同淹水深度略有变化;2)除Cr相对独立外,不同淹水深度下土壤SOM、p H与土壤Cu、Zn、Cd含量密切相关,但p H、SOM间仅有微弱的相关关系;3)因子分析中因子1和因子2对Cu、Zn、Cr、Cd的累计贡献率为93.47%,Cu、Zn、Cd在第一轴载荷值为0.962、0.967、0.925,Cr在第二轴载荷值为0.998。研究发现:1)重金属输入来源和流向异质性是决定不同淹水深度Cu、Zn、Cr、Cd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长期淹水显著增加了土壤Cu、Zn、Cd含量,但对Cr效应并不明显;2)区域土壤内Cr主要来源为自然源的土壤侵蚀和母岩风化,Cu、Zn、Cd来源于人为输入的库岸输入和长江上游来水悬浮颗粒沉积,应引起足够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