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37)
2023(4140)
2022(3643)
2021(3266)
2020(2625)
2019(5621)
2018(5454)
2017(10183)
2016(5663)
2015(6237)
2014(6274)
2013(6003)
2012(5653)
2011(5293)
2010(5366)
2009(4681)
2008(4498)
2007(3923)
2006(3568)
2005(3336)
作者
(17476)
(14723)
(14701)
(13885)
(9195)
(7108)
(6615)
(5687)
(5571)
(5109)
(5052)
(5020)
(4843)
(4637)
(4628)
(4610)
(4441)
(4336)
(4257)
(4143)
(3756)
(3581)
(3487)
(3308)
(3238)
(3194)
(3191)
(3170)
(2975)
(2919)
学科
(26428)
经济(26413)
管理(17465)
地方(11796)
(11789)
环境(10407)
(9273)
企业(9273)
方法(8371)
地方经济(7850)
数学(7335)
数学方法(7231)
(7033)
(6512)
中国(6298)
(5977)
(4826)
规划(4815)
业经(4809)
环境规划(4662)
资源(4453)
(4421)
农业(4318)
(4074)
(4034)
区域(4027)
(3979)
(3495)
金融(3494)
生态(3393)
机构
学院(81007)
大学(80570)
研究(31312)
(31223)
经济(30479)
管理(28853)
理学(24806)
理学院(24409)
管理学(23910)
管理学院(23760)
中国(23042)
科学(21598)
(17467)
(16699)
研究所(15458)
(15190)
中心(14207)
(13258)
(12812)
业大(12774)
(12634)
师范(12507)
农业(11955)
(11764)
(10760)
北京(10614)
师范大学(10240)
科学院(10186)
财经(10092)
(10082)
基金
项目(58893)
科学(46647)
基金(42365)
研究(41514)
(38206)
国家(37900)
科学基金(31998)
社会(26872)
社会科(25480)
社会科学(25472)
(23798)
基金项目(22666)
自然(20800)
(20338)
自然科(20235)
自然科学(20228)
自然科学基金(19818)
教育(17997)
资助(16321)
编号(16253)
(14329)
重点(14281)
成果(12822)
(12281)
(12009)
课题(11757)
国家社会(11448)
计划(11441)
创新(11395)
科研(11351)
期刊
(35671)
经济(35671)
研究(21354)
中国(17405)
学报(14964)
科学(13654)
(13278)
大学(10394)
管理(9985)
学学(9783)
(9604)
农业(9040)
教育(8279)
资源(7056)
技术(6782)
(6374)
金融(6374)
业经(5572)
(5301)
经济研究(5237)
图书(5218)
财经(4716)
问题(4612)
科技(4328)
(4321)
(4132)
书馆(3786)
图书馆(3786)
(3742)
论坛(3742)
共检索到122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英士娟  陶怡曦  胡颖雄  杨帆  段必成  王军红  李云  
为了解人工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流后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应激响应和适应过程,将池塘养殖鲢放流至三峡水库水域牧场后,测定鲢血清和肝胰脏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放流后鲢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OD、ALP、ALT、AST和LDH活性及TP、TC和TBIL含量在5 d时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TG含量在28 d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CAT活性在14 d显著高于放流前活性。在放流68 d肝胰脏SOD、CAT、ALP、ALT、AST、LDH活性及TP和TBIL含量与放流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鲢放流后5~14 d内机体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肝胰脏受到氧化应激损伤,各项指标在14~28 d之后逐渐下降,放流后60~68 d恢复到放流前水平或达新的稳态。结果表明,鲢从池塘养殖环境转换到天然水体后,会产生短期氧化应激反应,需要1-2月的生理适应期各项机能才能调节至稳定状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运林  徐正刚  李云梅  孙德勇  檀静  王珊珊  
为了解东洞庭湖近年水域面积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三峡工程对东洞庭湖水域面积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利用MODIS影像的250 m分辨率数据,提取了东洞庭湖2002—2012年偶数年份的水域面积,在分析东洞庭湖水域面积的月、季节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东洞庭湖水域消落带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将东洞庭湖水域面积与三峡水库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水域面积通常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且水域消落带主要分布在东洞庭湖南部湖区;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三峡水库和东洞庭湖水域面积的相关性发生了改变,即三峡水库蓄洪之前,其水域面积与东洞庭湖水域面积未出现同步变化的现象,蓄洪之后,2个水域面积的变化呈现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超  陈永柏  
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管理是具有世界难度的动态多目标的决策过程。对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的复杂性和管理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提出生态调度适应性管理的基本概念,并构建其理论框架。同时,基于其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的适应性管理需求,认为现阶段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综合性生态流量、水生资源保护、库区水环境保护、中下游干旱及低水位补水、湿地保护5个方面。利用适应性的管理模式,通过持续监测、评价与调整,建立各部门及流域利益相关者参与、协商和交流的平台,以发挥水库最大的综合效益。鉴于目前属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的阶段性特征认识,加之生态环境影响的滞后性,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觉醒,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段辛斌  陈大庆  李志华  王珂  黄木桂  刘绍平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线薇薇  刘瑞玉  罗秉征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引起国内外各方面极大关注。河口是大河的末端,是淡水和海水交汇的水域,所以环境因子复杂多变。河口的许多重要理化特征和生物特征都具有其特殊性,使河口生态环境形成一个结构复杂、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该系统表现为既脆弱又敏感。在长江干流上兴建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生态环境效应除了在库区及中、下游外,必然也会涉及到河口甚至邻近海域。为探讨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于1998~2001年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展开综合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对三峡水库蓄水前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文物理、沉积环境、水化学、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了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昭侠  
三峡水库的兴建对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涉及因素众多,地域广阔,时段持久,而且各因子间相互渗透,关系复杂,利弊交织。但就整体而言,其环境是符合持续性要求的。对此,可通过评价指数进行概括评析。分析表明水库淹没与百万移民是直接影响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占山  张强  秦琰琰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模拟了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建成是否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温干旱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极端天气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的建成对当地气温具有海洋性效应,库区附近春季温度变低,夏季在水库下游气温升高、上游则气温降低,而冬季则以升温为主;春季降水变化主要位于库区沿线的南部山区,增雨带和减雨带相间分布,夏季降水量在三峡库区中上游地区和附近的山区呈增加趋势,在库区下游及附近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大坝附近地区到三峡(巫山)段;春季库区的相对湿度增加,幅度多在0.5%~1.0%,夏季相对湿度的影响也存在正负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辉  宋立荣  于志刚  陈洪涛  
2004年3月、5月、7月、8月、10月和2005年5月对长江干流29个站点进行了5次调查。2004年3月(旱季)在三峡库区坝前(秭归)发现藻类“水华”,藻类密度达2.73×106cells/L,优势种类为拟多甲藻。2004年8月(雨季)和2005年4月(旱季)沿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以及香溪河口到三峡大坝干流江段进行了2次6个断面分层调查,两次调查中在香溪河下游以及香溪河口区发现了严重的藻类“水华”,藻类密度高达1.87×107cells/L和1.67×107cells/L,优势种分别为蓝隐藻(1.84×107cells/L)和美丽星杆藻(1.34×107cells/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磊  董立新  吴炳方  周万村  
介绍利用定量遥感监测手段,开展10年间三峡库区土地覆盖监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在1 50 000尺度下划分38类土地覆盖类型,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多尺度分割和模糊判别的手段开展土地覆盖的信息提取。通过监测分析,三峡库区在2002年耕地总量占总面积43.93%,森林面积占29.03%,与1992年对比,耕地面积减少1.13%,森林面积减少0.13%,灌木林增加了0.58%。影响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是城市扩展、库区移民、生态环境政策等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乐  逯非  王效科  段晓男  孙滨峰  欧阳志云  
2010年,对三峡水库水-气界面上空0.5m处和岸边甲烷的浓度进行全年的观测,并采用静态浮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库水-气界面上的甲烷通量,研究了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的背景值及其与甲烷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上空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6±0.224mL/m3,岸边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1±0.206mL/m3,两者差异不显著;除夏季时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较高外(2.850mL/m3),其余地点上空的甲烷浓度都接近年平均值;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地区(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2.31±0.33mL/m3)显著高于下游地区(秭归:2.14±0.13mL/...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杨  王雨春  高博  洪宇宁  万晓红  周怀东  
三峡水库的生态安全受到高度关注,三峡水库成库后是否会出现汞等重金属生态风险增加的"水库效应",不仅是需要论证的科学命题,也是关系到库区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2011年在三峡库区忠县至秭归段选择"湖沼化"特征最为显著的8条支流采集了鲤、鲢、鳙、鲇、鳜等常见经济鱼类标本,系统分析了库区鱼类标本肌肉中的总汞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支流鱼类肌肉中总汞含量最高为109.6μg/kg,最低为30.5μg/kg,平均含量为56.4μg/kg。与蓄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蓄水运用10a后库区鱼类肌肉总汞水平尚未明显增加。但是,不同营养等级鱼类之间,肌肉总汞浓度水平随营养等级增加有明显增高,三峡水库水生食物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封瑞雪  刘军旗  姚梦辉  陈根深  赵剑雄  
利用三峡库区重庆沙坪坝站点1987~2017年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站点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和蓄水前后的异同。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最高温度均有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温度有微弱的减小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较大幅度的减小趋势,年平均能见度呈增加趋势。其中,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根据突变检验,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能见度的突变点分别为2009,2001,2012和2010年。蓄水后多年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四季均升温,多年季节平均温度和多年季节平均最低温度均冬季降温,春夏秋季增温。蓄水后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增大,蓄水后的多年季节和月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下降。蓄水前后多年季节平均能见度上升,多年月平均能见度除6月降低0.212 km外,其他11个月均上升。蓄水前后5个要素的频率有效百分比分布与蓄水前后的年及四季的特征相一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小华  谢德体  魏朝富  
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调度引起库水位周期性的涨落,在库区两岸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区域即消落区。消落区是水、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具有生态脆弱性、变化周期性和人类活动频繁性等特点。随着三峡工程逐步投入使用,人类活动对消落区的影响也逐渐增加,并且消落区自身存在生态脆弱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它将影响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整个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消落区的水、土环境变化特点,分析了消落区土壤与水环境的相互影响,提出了利用生物缓冲带、复合生态、坡地农业、流域生态学、人工湿地及生态河堤等技术来对消落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调控的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专溪  张远  郑丙辉  富国  陆兆华  
以2003年10月和2004年4月的两次现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初期的水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蓄水初期水库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水库有机污染甚微,但水体TN、TP浓度偏高,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根据水生态环境特征的差异性,水库水域可划分为3种类型区,即坝前水域、库区干流水域以及库区支流洄水河段。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流速、营养盐含量及水温是影响水生态环境特征的主要因素,而由于各类型区的TP、TN等营养盐含量均较高,水温及流速已成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特征的控制性因子。探讨3类不同水域的富营养化敏感性,表明坝前水域及库区支流洄水河段是库区未来富营养化的敏感水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云  
通过监测论证三峡建库后形成香溪河回水库湾水环境条件改变特征,评价表明水质由轻污染至重污染趋势发展。确定库湾周边的工业、生活污染点源,磷矿面源是构成水污染的主要负荷。指出溶解氧沿河道下游沿程逐渐减小,复氧系数降低,是引起水质恶化,破坏库湾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磷浓度过高将引起三峡水库局部水域富营养化,预测了总磷浓度沿程变化趋势。针对已发生和潜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加强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立项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开展河湖水域接触氧化直接净化技术的科研和实践、制定《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法》地方法规、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多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