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34)
- 2023(2177)
- 2022(1983)
- 2021(1844)
- 2020(1562)
- 2019(3591)
- 2018(3561)
- 2017(6756)
- 2016(3845)
- 2015(4249)
- 2014(4378)
- 2013(4317)
- 2012(4062)
- 2011(3775)
- 2010(3691)
- 2009(3420)
- 2008(3291)
- 2007(2769)
- 2006(2487)
- 2005(2229)
- 学科
- 济(17516)
- 经济(17498)
- 管理(10884)
- 业(9526)
- 方法(8287)
- 企(8057)
- 企业(8057)
- 数学(7460)
- 数学方法(7375)
- 学(5362)
- 地方(5260)
- 中国(4010)
- 财(3776)
- 农(3753)
- 地方经济(3175)
- 业经(3166)
- 环境(3135)
- 制(3127)
- 贸(2773)
- 贸易(2771)
- 农业(2619)
- 易(2595)
- 和(2376)
- 划(2327)
- 策(2180)
- 发(2140)
- 关系(2123)
- 银(2108)
- 银行(2084)
- 资源(2083)
- 机构
- 大学(55598)
- 学院(54459)
- 研究(22042)
- 济(20127)
- 经济(19644)
- 管理(19565)
- 理学(17131)
- 理学院(16780)
- 中国(16538)
- 管理学(16368)
- 管理学院(16278)
- 科学(16159)
- 京(12534)
- 所(12389)
- 研究所(11619)
- 农(11266)
- 中心(9579)
- 业大(9481)
- 农业(9049)
- 范(8607)
- 财(8604)
- 江(8586)
- 师范(8514)
- 院(8199)
- 北京(7698)
- 科学院(7337)
- 师范大学(7223)
- 省(6965)
- 室(6952)
- 财经(6841)
- 基金
- 项目(39706)
- 科学(31429)
- 基金(29540)
- 家(27421)
- 国家(27233)
- 研究(25152)
- 科学基金(22805)
- 自然(16709)
- 自然科(16333)
- 自然科学(16330)
- 基金项目(16183)
- 自然科学基金(16045)
- 社会(15822)
- 社会科(14961)
- 社会科学(14960)
- 省(14849)
- 划(13524)
- 资助(11817)
- 教育(11346)
- 重点(9620)
- 编号(9238)
- 计划(8502)
- 部(8440)
- 发(8320)
- 科研(7958)
- 创(7951)
- 创新(7480)
- 科技(7416)
- 成果(6978)
- 教育部(6774)
共检索到81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乐 逯非 王效科 段晓男 孙滨峰 欧阳志云
2010年,对三峡水库水-气界面上空0.5m处和岸边甲烷的浓度进行全年的观测,并采用静态浮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库水-气界面上的甲烷通量,研究了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的背景值及其与甲烷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上空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6±0.224mL/m3,岸边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1±0.206mL/m3,两者差异不显著;除夏季时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较高外(2.850mL/m3),其余地点上空的甲烷浓度都接近年平均值;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地区(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2.31±0.33mL/m3)显著高于下游地区(秭归:2.14±0.13mL/...
关键词:
三峡水库 甲烷浓度 甲烷通量 空间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舜垚 梁珂 何丙辉 李天阳 赵秀兰 吴浩晨
明确水体中典型营养盐成分如硅(Si)、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时空变化特征,将有助于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浮游植物营养限制状态。在三峡水库汉丰湖设7个采样点,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取样后测定可溶性硅酸盐(DSi)、可溶性总氮(DN)、可溶性总磷(DP)、叶绿素a(Chl-a)等指标的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通过Si、N、P的生态化学计量关系,评估水体浮游植物养分限制状态。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水体中DSi月平均浓度为18.80 mg·L~(-1),8月最低,11月最高,在季节上呈现夏季最低,秋季最高的特征。DN、DP月平均浓度分别为1.57 mg·L~(-1)、0.09 mg·L~(-1),两者季节变化相似,均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点。Chl-a月平均浓度为4.48μg·L~(-1),夏季最高,秋季最低,与DSi浓度的季节变化正好相反,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在空间上,位于南河断面的DSi、DN、DP浓度均大于其它断面,DSi可能少部分来自沉积物的分解释放,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由陆地向水体进行补充。DSi/DN全年均值为6.47,2月最低,11月最高。DN/DP在1月最低,7月最高,全年均值为47.76。研究结果表明汉丰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P元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乐 张烨 侯培强 孙滨峰 张千千 王效科 逯非
2010年每月定期测定了位于三峡水库中下游的云阳、巫山、秭归和三斗坪段的TN、NH4-N、NO3-N和TP浓度。结果表明:4个段面水质中的TN、NH4-N、NO3-N和TP浓度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显著,TN和TP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格局,分别在5月和7月达到最大值;NH4-N的季节变化则呈双峰格局,主要的峰值出现在7、8月,次要的峰值出现在3、4月。4个地点低水位期(3~8月)的TN、NH4-N、NO3-N和TP浓度都高于高水位期(9月~次年2月)。主要因为在低水位期,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大,入库流量显著增加,污染物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入库的非点源污染和水库两岸农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鹏 张磊 吴炳方 朱亮 钮立明 张宁
分析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后三峡管理运行期土地资源保护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92、2007年两期1:50 000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10mDEM数据等,基于GIS栅格运算,研究秭归县15a来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园地是变化面积最大的地类,而园地、人工表面是面积增长率最高的地类。旱地、园地变化在地形的分异呈现互补性,主要发生在海拔<800m、坡度1 100m、坡度范围15~45°及阳坡、半阳坡面积增加较多,乔木林向灌木林转换主要发生在海拔>1 100m、坡度25~35°、阳坡及半阳坡地区;乔木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辉 宋立荣 于志刚 陈洪涛
2004年3月、5月、7月、8月、10月和2005年5月对长江干流29个站点进行了5次调查。2004年3月(旱季)在三峡库区坝前(秭归)发现藻类“水华”,藻类密度达2.73×106cells/L,优势种类为拟多甲藻。2004年8月(雨季)和2005年4月(旱季)沿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以及香溪河口到三峡大坝干流江段进行了2次6个断面分层调查,两次调查中在香溪河下游以及香溪河口区发现了严重的藻类“水华”,藻类密度高达1.87×107cells/L和1.67×107cells/L,优势种分别为蓝隐藻(1.84×107cells/L)和美丽星杆藻(1.34×107cells/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峡...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文条件 水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卓海华 吴云丽 刘旻璇 郑红艳 兰静
为全面研究三峡水库蓄水之前至175 m蓄水运行期库区水质变化趋势和因蓄水导致水文条件变化后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主要污染因子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2000~2015年三峡水库水体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三峡水库干流水质较好,其受水期及水库蓄水调度影响明显但逐渐减弱。受蓄水导致的水流条件变化、上游来水、支流汇入及沿程点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干流沿程各断面水质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除清溪场和沱口断面外,从库尾到库首水质评价结果优于Ⅲ类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受蓄水影响,御临河、小江、大宁河及香溪河河口断面水质均呈下降趋势。三峡水库上游来水悬浮物含量变化与水期存在较好相关性,但自2013年开始上游来水各水期悬浮物含量均下降,悬浮物通量较2013年之前平均降低约80%。水库库中、库首断面近年来悬浮物含量在丰水期和平水期下降,其后逐渐趋于稳定,枯水期变化不明显。蓄水后主要支流河口悬浮物含量大部分时段低于库区干流同期,上游支流河口断面悬浮物含量受水期影响较库区中下游支流河口明显。干支流各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在各水期变化趋势各异,上游断面丰水期变化较下游断面明显;随着蓄水进程,各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之间、断面间差异越来越小。悬浮物含量与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在较长时间范围,不能通过拟合等手段将水样一种状态的测定结果推出样品另一种状态近似检测结果。
关键词:
水质 趋势 三峡水库 蓄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方勇 胡传林 黄道明
捕捞渔业和不投饵养鱼对水体不会造成污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藻类生长、减缓和控制富营养化发生的功能。投饵养鱼和施肥养鱼可增加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但通过控制网箱的数量和布局,限定养殖种类和密度,提高低污染饲料质量,采取科学的投喂方式等措施,可减少对水体的负面影响。适度发展渔业是利用三峡水库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可促进库区产业发展,增加库区移民就业和收入,而且对水库水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要做到有序利用水面资源,必须尽快制定科学的渔业发展规划,加强渔业管理指导渔业生产,使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和水库其他功能相协调。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渔业利用 三峡水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磊 董立新 吴炳方 周万村
介绍利用定量遥感监测手段,开展10年间三峡库区土地覆盖监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在1 50 000尺度下划分38类土地覆盖类型,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多尺度分割和模糊判别的手段开展土地覆盖的信息提取。通过监测分析,三峡库区在2002年耕地总量占总面积43.93%,森林面积占29.03%,与1992年对比,耕地面积减少1.13%,森林面积减少0.13%,灌木林增加了0.58%。影响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是城市扩展、库区移民、生态环境政策等原因。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土地覆盖 遥感监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运林 徐正刚 李云梅 孙德勇 檀静 王珊珊
为了解东洞庭湖近年水域面积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三峡工程对东洞庭湖水域面积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利用MODIS影像的250 m分辨率数据,提取了东洞庭湖2002—2012年偶数年份的水域面积,在分析东洞庭湖水域面积的月、季节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东洞庭湖水域消落带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将东洞庭湖水域面积与三峡水库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水域面积通常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且水域消落带主要分布在东洞庭湖南部湖区;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三峡水库和东洞庭湖水域面积的相关性发生了改变,即三峡水库蓄洪之前,其水域面积与东洞庭湖水域面积未出现同步变化的现象,蓄洪之后,2个水域面积的变化呈现明显...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忠礼 冯源 朱姿涵 赵青 邵迎
水库是在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拦截筑坝形成,水文节律受人为调控的水体。其中,库周水位变动影响的区域为水库消落带,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由于受人为干扰强烈,生态环境问题突显,消落带研究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本文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重点梳理2000-2023年水库消落带植物研究沿革,搜集中文文献164篇,英文文献422篇。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及关键词时序和突显分析,得出研究热点为水位波动对植物生存、生长、生产以及群落组成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地研究水库河岸带能量循环及景观格局。本文以三峡水库消落带为例,结合团队多年研究工作,从水位变动下消落带植物群落时空格局与动态、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特征、植物功能性状、水淹胁迫下植物生理生态特征、消落带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植物-微生物分子作用关系的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水库消落带植物基础与应用研究,对水库消落带植物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封瑞雪 刘军旗 姚梦辉 陈根深 赵剑雄
利用三峡库区重庆沙坪坝站点1987~2017年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站点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和蓄水前后的异同。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最高温度均有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温度有微弱的减小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较大幅度的减小趋势,年平均能见度呈增加趋势。其中,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根据突变检验,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能见度的突变点分别为2009,2001,2012和2010年。蓄水后多年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四季均升温,多年季节平均温度和多年季节平均最低温度均冬季降温,春夏秋季增温。蓄水后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增大,蓄水后的多年季节和月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下降。蓄水前后多年季节平均能见度上升,多年月平均能见度除6月降低0.212 km外,其他11个月均上升。蓄水前后5个要素的频率有效百分比分布与蓄水前后的年及四季的特征相一致。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蓄水 气候变化 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真真 王玲玲 戴会超 成高峰
建立三维水温数学模型,对2007年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及部分库首江段的水温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计算区域的特点,模型采用贴体网格系统,并充分考虑水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入流、出流等因素,利用实测资料率定相关参数后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香溪河库湾属于季节性水温分层型水体,分层期会有温跃层的出现;但在水平方向上水温差异较小,全年水温在11.1~29.14℃变化。(2)库区干流由于水体紊动作用强,模拟时段2007年全年没有发生水温分层现象。(3)库湾在水温分层期间,表层的水温普遍高于干流,底层局部水温则低于干流,香溪河口存在水平及立面环流与潜流现象,呈现极为复杂的三维流动特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
关键词:
数学模型 香溪河库湾 长江干流 水温分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涛 纪道斌 刘德富 朱冠霖 张宇 向经文
水温是评价水库水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水质参数之一,为研究三峡水库库首水温分布状况,于2011年在距三峡大坝约为3.5km处,对三峡水库建成后各个运行期库首水温进行了详细监测。研究发现:在已确定的三峡工程常规调度运行方式下,12~4月库首底部形成明显的低温区域,3月表层和底部水温之差为全年的最大值2.08℃,最大温度梯度为0.156。5月底部低温区迅速减弱,表层和底部水温之差小于1.0℃。6~9月期间,低温区一直处于减弱的趋势,水体垂向掺混逐渐增强,库首水温垂向分布基本均匀一致。但进入10月后,由于上游来流水温较低,水体由于密度较大而潜入底部对低温区域起到了加强的作用,致使表底层温差达到1.46℃...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占山 张强 秦琰琰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模拟了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建成是否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温干旱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极端天气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的建成对当地气温具有海洋性效应,库区附近春季温度变低,夏季在水库下游气温升高、上游则气温降低,而冬季则以升温为主;春季降水变化主要位于库区沿线的南部山区,增雨带和减雨带相间分布,夏季降水量在三峡库区中上游地区和附近的山区呈增加趋势,在库区下游及附近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大坝附近地区到三峡(巫山)段;春季库区的相对湿度增加,幅度多在0.5%~1.0%,夏季相对湿度的影响也存在正负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廖传松 陈思宝 叶少文 卢涛 李为 王齐东 郭传波 张堂林 刘家寿
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资源的变化及其管理备受关注。为探究三峡水库鱼类群落空间格局及主要鱼类种群生态学特征,于2015—2016年调查了三峡水库的鱼类资源,分析了12种鱼类的年龄结构。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89种,其中库首、库中和库尾分别采集到62、62和85种。鱼类群落结构呈现空间差异,从生物量来看,库首以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yhys molitrix)、?属(Helmiculter spp.)等为优势类群;库中为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spp.)、蛇鮈属(Saurogobio spp.)和银鮈属(Squalidus spp.)、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等;库尾则是吻鮈属(Rhinogobio spp.)和铜鱼属(Coreius spp.)等。基于定居类型、生活水层和摄食习性,三个江段鱼类群落均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12种鱼类的年龄为1~7龄,以1~3龄为优势年龄组,比例占到了88.51%。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群落呈现空间梯度变化,重要鱼类种群呈现低龄化现象,本研究可为禁渔生态效益评估和鱼类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