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33)
- 2023(4828)
- 2022(4139)
- 2021(3991)
- 2020(3040)
- 2019(6561)
- 2018(6199)
- 2017(11365)
- 2016(6155)
- 2015(6885)
- 2014(6629)
- 2013(6367)
- 2012(6304)
- 2011(5715)
- 2010(5918)
- 2009(5113)
- 2008(4935)
- 2007(4195)
- 2006(3827)
- 2005(3599)
- 学科
- 济(25558)
- 经济(25538)
- 管理(12738)
- 业(11559)
- 地方(9647)
- 农(9542)
- 学(8402)
- 中国(7193)
- 企(7192)
- 企业(7192)
- 方法(6958)
- 农业(6484)
- 数学(5938)
- 数学方法(5846)
- 土地(5521)
- 业经(5177)
- 贸(5047)
- 贸易(5041)
- 易(4798)
- 地方经济(4776)
- 环境(4630)
- 制(4427)
- 财(4363)
- 融(4170)
- 金融(4169)
- 银(3951)
- 银行(3931)
- 行(3837)
- 资源(3835)
- 问题(3601)
- 机构
- 学院(86576)
- 大学(85076)
- 研究(37892)
- 济(32393)
- 经济(31662)
- 管理(27770)
- 中国(27730)
- 科学(25846)
- 理学(23266)
- 理学院(22747)
- 管理学(22177)
- 管理学院(22002)
- 所(20473)
- 农(20166)
- 京(19597)
- 研究所(18986)
- 中心(16399)
- 业大(16004)
- 农业(15894)
- 院(14407)
- 范(14196)
- 师范(14062)
- 江(13958)
- 财(13952)
- 省(12814)
- 科学院(12537)
- 北京(12288)
- 师范大学(11666)
- 研究院(10876)
- 州(10838)
- 基金
- 项目(62240)
- 科学(48186)
- 基金(44621)
- 研究(42387)
- 家(41774)
- 国家(41297)
- 科学基金(33687)
- 社会(25887)
- 社会科(24323)
- 社会科学(24313)
- 省(24044)
- 基金项目(24026)
- 自然(23418)
- 自然科(22755)
- 自然科学(22748)
- 自然科学基金(22306)
- 划(21183)
- 教育(18627)
- 资助(17374)
- 编号(16759)
- 重点(15425)
- 发(14354)
- 部(12821)
- 计划(12665)
- 成果(12552)
- 课题(12552)
- 创(12089)
- 科研(11838)
- 科技(11474)
- 创新(11451)
共检索到135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利 谢炳庚 秦建新 张猛
根据洞庭湖区1987—2008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洞庭湖区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减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②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泥沙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加大后降低,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增大;苔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后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防护林滩地的破碎化程度由减小到增大到再增大;耕地(水田、旱地)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大;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最多;林地的结构相对稳定;③三峡工程运行使洞庭湖区湿地的水沙和泥沙淤积发生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群 姜加虎 赖锡军 孙占东
通过对近20a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较为迅速,在几种湿地景观类型中,芦苇分布面积稳定增长,由475km2增至751km2,年均增加13.1km2,湖草的分布面积比较稳定,而水面与泥滩的分布面积则大幅减少。湿地格局演变总体上呈现芦苇挤占湖草的分布空间、湖草挤占水面泥滩的态势。分析认为泥沙淤积和湖泊水情变化改变了洲滩的淹水历时,引起植被分布的变化,是影响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2000年后,随着泥沙淤积减缓,湖泊水情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影响更为重要,其中三峡水库的运行使洞庭湖中、低位洲滩提前出露,淹水历时缩短,导致湖草的分布界线明显向下延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建蕊 蒋卫国 周廷刚 侯鹏 李雪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2000年的LANDSAT TM影像中提取洞庭湖湿地信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湿地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方差矩阵分析法选取最能表征湿地结构及功能的核心景观指数,分析洞庭湖区湿地的景观结构特征及功能状态。研究表明:Shannon多样性指数、斑块面积标准差、斑块丰富度密度与景观类型平均分维度最能反应湿地景观的信息及特征;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组织结构状态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湿地景观类型比例不均,水田与湖泊景观优势显著;以洞庭湖核心区滨湖的县市和远离湿地核心区的县市为两大群体,在景观格局复杂性和多样性状态中表现出两大群体相似的特征。
关键词:
湿地 主成分分析 景观指数 洞庭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红娟 姜加虎 黄群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东洞庭湖1989和2001年两个时段的TM(ETM)卫星影像进行了遥感解译。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和面积大小、形状特征进行分析,计算了湿地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及斑块分形维数。定量分析和研究了1989~2001年东洞庭湖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泥沙淤积,东洞庭湖湿地的面积正在日益缩小,湿地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景观优势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说明东洞庭湖部分湿地景观逐渐从以小斑块、多种景观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向大斑块、类型较单一的景观格局演变。
关键词:
东洞庭湖 湿地景观 景观格局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怀清 朱晓荣 周金星 崔明
通过对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后(1996年、2004年)两期TM遥感影像分析,进行湿地变化及湿地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 753.99 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1 213.19km2,人工湿地减少了2 540.80 km2。围垦区湿地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工湿地(水稻田)大面积减少,旱地面积大量增加,同时芦苇和林地面积增加。外湖区湿地变化主要表现为天然湿地的减少和林地面积的迅速增加,主要源于苔草滩地的减少,同时林地逐渐向泥滩地方向发展。退田还湖工程对湿地的减少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仍存在一定区域内的围湖造田现象。从整体上来看,洞庭湖区的天然湿地...
关键词:
退田还湖工程 洞庭湖 湿地 遥感监测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利 李会敏
利用RS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4.2,采用1993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6年的遥感数据从斑块、景观层次和景观空间格局上研究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后20年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湿地面积快速减少,非湿地面积快速增加.2)湿地景观类型中水体与泥滩地变化最大,水体在湿地公园建设之后破碎度增加,形态变化复杂,而泥滩地与之相反,非湿地各景观类型变化不大,整体发展态势较好.3)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敏 张灿明 李姣 邓学建
通过实地调查和制图分析,研究1983~2013年南洞庭湖区万子湖湿地和鱼类生境景观变化及其人为驱动,结果表明:湿地洲滩面积由1.410×104 hm2增加到2.135×104 hm2,敞水面面积由1.363×104 hm2减少到0.631×104 hm2;芦苇洲减少,但林地由0.056×104 hm2增加到0.728×104 hm2并扩展到保护区核心区;新增泥围21个、网围10个,引淤、沥水排水设施长度增加了201.71km。人为干扰对景观变化有极大影响,其中引种意大利杨及芦苇改变了地形和群落结构,挤占了自然演替条件下应有的草洲景观空间,使鱼类产卵、索饵的适宜生境减少;泥围作为有害渔法,与网围...
关键词:
南洞庭湖 湿地 景观格局 生境 人为干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陈心胜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文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湿地植被组成和群落演替。本文以洞庭湖湿地植被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及演替规律为基础,从水位年内和年间变化、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应加强湿地植被生态过程及功能、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同时重视洞庭湖自身的地质演化。
关键词:
洞庭湖 三峡工程 植被演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峰 谢永宏 陈心胜 邓正苗 邹业爱 李旭 侯志勇 曾静 胡佳宇
湿地植被格局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湿地植物生物学特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通江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明显,进而影响湿地植被格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总结了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同时对驱动湿地植被演变的水文成因及湿地植物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湖草群落面积呈下降趋势,芦苇(荻)和林地群落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水位、淹水时间、泥沙淤积等多种水文情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湿地植物还可以通过繁殖对策、生态生理、种内种间关系变化等多个生物学策略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维持植被格局的稳定性。最后以杨树种植和冬候鸟多样性变化为案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邵林 刘晓清 刘新平 郭聪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 8个代表水文站 37年 11× 10 4 个逐日水位数据 ,研究了湖区不同时期滩地出露天数的变化规律 ,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前后与建成初期典型年逐日水位数据库资料 ,分析了三峡工程建成后 ,湖区各代表水文站水位的变化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 ,预测了三峡工程对湖区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认为 :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 ,滩地出露天数变化的是低位滩地 ,中位滩地出露天数有一定变化 ,高位滩地基本不变 ;1~ 5月低位滩地和 6月中位滩地的出露天数都减少 ,7~ 9月出露情况不变 ,10~ 11月中低位滩地出露天数增加值大 ,12月出露天数变化小 ;其中东洞庭湖区和南洞庭湖区的横岭湖区滩地变化大...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洞庭湖 滩地 出露天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漆良华 王月容
基于洞庭湖1987、1996、2008年三期LANDSAT-TM影像及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以钱粮湖单退垸为例,应用GIS技术及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其近20多年来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通过建立转移矩阵及计算转移贡献率,分析了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7-2008年间,湖区景观要素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上表现为旱地和园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域、水田、道路和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面积先减后增;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是多样性增加、均匀度增加、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由简单趋于复杂;人口增长与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退田还湖工程实施是导致研究区...
关键词:
钱粮湖垸 景观格局 驱动力 退田还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端吕 李际平
森林景观格局决定着森林景观功能,不同的格局有不同的物质流过程,能控制水分、养分的流动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对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级灰关联识别模型进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剖析景观格局的区域环境直接与间接响应。结果表明:1)在森林景观格局环境响应研究中,通径系数表达了环境对森林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响应,为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环境对森林景观格局产生一定的直接响应,但这种响应是森林景观结构改变功能的体现。在环境响应的森林景观格局的指数中,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均匀度>变动系数>分离度>分维度>优势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朝辉 王克林 李仁东 熊艳 许联芳
应用3个时期航空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应用景观破碎度、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对洞庭湖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陆景观之间的交替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30608hm2,水域面积增加最多,净增48978hm2。20a来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度加重,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进一步具体分析各景观类型发现,耕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的破碎度和分离度1980~1990年间表现为增加,1990~2000年则表现为减少,表明湖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已初显成效。由于受泥沙淤积和退田还湖的影响,20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赖锡军 姜加虎 黄群
洞庭湖与长江联系紧密,三峡工程运行将改变洞庭湖的水文过程,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了评估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的水文影响,选取水文情势变化大且可能对植被生长产生重大影响的汛末蓄水和汛前腾空两个时段,运用反映江湖水动力交互的水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三峡水库不同调节流量下湖泊水位与流量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湖泊高程和面积关系曲线,分析了不同增减下泄流量对洲滩湿地淹没出露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吞吐长江,复杂的江湖水动力交互作用使得湿地水文过程变化有明显的非线性。在恒定流条件下,汛末蓄水减泄4 000m3/s流量可使城陵矶水位降低1m。同样抬高1m水位,汛前腾空约需增泄3 500m3/s。在空间分布上,三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保 朱翔 蔡炳华 李晖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洞庭湖区湿地垦殖强度大,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果。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湿地 立法 退田还湖 农业结构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