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1)
2023(5968)
2022(4931)
2021(4821)
2020(4271)
2019(9800)
2018(9835)
2017(17912)
2016(10230)
2015(11862)
2014(11810)
2013(11235)
2012(10175)
2011(9361)
2010(9604)
2009(8614)
2008(8380)
2007(7315)
2006(6357)
2005(5790)
作者
(31943)
(26900)
(26779)
(25585)
(17211)
(13185)
(11906)
(10585)
(10266)
(9594)
(9241)
(9205)
(9028)
(8637)
(8558)
(8403)
(8172)
(7934)
(7854)
(7720)
(7064)
(6787)
(6753)
(6188)
(6158)
(6066)
(6065)
(5927)
(5798)
(5453)
学科
(38276)
经济(38251)
管理(21718)
(19817)
方法(18691)
数学(16894)
数学方法(16357)
(16039)
企业(16039)
(14926)
(10007)
理论(9414)
地方(9099)
中国(9009)
教学(7433)
业经(7045)
(6710)
贸易(6702)
教育(6639)
(6437)
农业(6320)
(5762)
(5532)
(5482)
技术(5195)
环境(5080)
学法(4984)
教学法(4984)
地方经济(4644)
经济学(4477)
机构
学院(141541)
大学(140741)
研究(51694)
管理(47470)
(46526)
经济(45264)
理学(40646)
理学院(40061)
管理学(38613)
管理学院(38390)
科学(38338)
中国(35816)
(34137)
(30830)
(28470)
业大(27898)
农业(27499)
研究所(26586)
中心(23045)
(22393)
技术(20859)
(20128)
师范(19754)
(19295)
北京(19275)
(18487)
(18387)
(18097)
农业大学(17846)
(16662)
基金
项目(99550)
科学(74720)
基金(68043)
研究(66054)
(63116)
国家(62686)
科学基金(50928)
(41942)
社会(36820)
自然(36734)
(36133)
自然科(35817)
自然科学(35802)
基金项目(35118)
自然科学基金(35071)
社会科(34694)
社会科学(34680)
教育(32906)
资助(29469)
编号(27218)
重点(24130)
计划(22123)
成果(21847)
(21520)
(21041)
科技(20702)
课题(20665)
(19932)
创新(19762)
科研(19535)
期刊
(50179)
经济(50179)
研究(35694)
学报(33114)
中国(32256)
(30736)
科学(26376)
大学(22940)
教育(22899)
学学(21652)
农业(21244)
管理(18032)
技术(15195)
(14486)
(13321)
业大(10007)
(8680)
(8545)
金融(8545)
图书(8440)
农业大学(8183)
业经(8130)
经济研究(8078)
统计(8008)
科技(7799)
职业(7471)
资源(7309)
财经(7241)
(7231)
林业(7041)
共检索到209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晓勇  罗承德  陈治谏  王海明  
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饲草玉米(SAUMZ1)生态适应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饲草玉米越冬保种、无性繁殖与生物学特性观测等试验,提出了三峡库区饲草玉米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饲草玉米适宜于三峡库区栽植与利用,能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及退耕还草养畜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正邦  罗亚红  欧珍贵  
为多年生饲草玉米品种SAUMZ1号在贵州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于2009年从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引进玉米品种SAUMZ1,并在绿茵畜牧有限公司的坝地进行了播期、密度、播种深度、施肥和采收茬数对饲草玉米品种SAUMZ1号生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播种期为4月中下旬,播种深度为15~20 cm,播种密度为2.5万株/hm2,生长期间施尿素450~600kg/hm2作追肥,刈割鲜草3次,在此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雁冰  薛泉宏  颜霞  
【目的】探索玉米根系代谢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方法】2003和2004年,采用定位试验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常规、补灌、覆膜、覆草、休闲地(对照))对玉米根区(R)和根外(B)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①覆盖处理能强化玉米根区、根外细菌及真菌的数量差异,提高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微生物数量比值(R/B)。细菌和真菌的平均R/B分别为常规处理的2.26和2.28倍,但覆盖处理对根区和根外放线菌数量影响不大;②玉米生长活动及根系代谢产物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种植玉米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休闲地。③根系的代谢活动能够降低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张瑞富  高聚林  刘志雄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农户(NH)、高产高效(GCGX)、再高产(ZGC)和再高产高效(ZGCGX)4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及生理特性。研究表明,不同土层春玉米根重生育期内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各生育时期均为ZGCGX>ZGC>GCGX>NH;不同土层春玉米根重占总根重的比例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0~20 cm表现为NH>GCGX>ZGC>ZGCGC,20~40 cm和40~60 cm表现为ZGCGX>ZGC>GCGX>NH;不同栽培模式吐丝期根系活力最大,乳熟期最小,均为ZGCGX>NH>GCGX>ZGC;SOD和POD活性在吐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汤文光  汪柯  郭立君  张帆  杨光立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和常规施肥加钾肥)对南方红壤旱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春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常规施肥加钾肥>常规施肥;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常规施肥加钾肥>常规施肥;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和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处理植株根系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处理植株茎和叶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峻岭  魏由庆  崔光泉  
本试验采用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密度三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获得了夏玉米亩产高于600公斤同时亩净产值超过250元的优化栽培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三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磷肥、氮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启辉  
本文从整地、选种、施肥、栽培方式、密度调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分析了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旨在构建适合我省耐密型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提升玉米生产潜力,为玉米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启伦  戴玄  李昌满  方平  冉景盛  
 在三峡库区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玉米地方品种与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主要性状的差异比较,并选择出群间差异显著的特异性状,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将地方品种与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较骨干自交系具有明显的丰产、抗倒、抗病特性;地方品种特异性状的遗传变异中,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重要;丰产性与抗病性的遗传相关显著;采取利用加性效应为主的育种方案改良地方品种群体和构建杂种优势群,是开发利用地方品种的有效途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健  黄德均  唐露  高立芳  
为了给三峡库区"粮改饲"筛选出高产质优、适应性强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对10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0个青贮玉米品种中,干草产量最高的为"渝青玉3号",达30 636.16 kg·hm~(–2);株高表现最好的为"重艮166"和"渝青玉3号",分别为311.93、310.67 cm;穗位高变化范围为99.04~123.05 cm,最大值为"大爱111";叶长和叶宽表现最好的分别为"大爱111"和"渝青玉3号";茎粗表现最好的为"渝青玉3号"和"曲辰九号";粗蛋白含量最高的为"青贮玉米318",达10.4%;中、酸性洗涤纤维最低的皆为"青贮玉米318"。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排名前3位的均为"渝青玉3号"、"青贮玉米318"和"大爱111",该3个品种适宜在三峡库区推广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晨  边少锋  赵洪祥  张丽华  闫伟平  历艳璐  王俊鹏  张治安  
为系统研究半干旱区玉米应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的栽培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玉米在成熟期(R6)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P<0.05),叶面积指数(LAI)在R3与R6期显著增加(P0.05),但T2处理的株高均高于T1处理。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表观叶肉导度(AMC)在R1与R3期均显著增加(P<0.05),气孔限制值(Ls)在R3期显著下降(P<0.05)。T2处理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R3期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P<0.05),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显著低于CK和T1处理(P<0.05)。T2处理玉米的产量、穗粒数、百粒质量、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P<0.05)。采用优化栽培模式(T2处理),半干旱区玉米在产量、生长发育、资源利用效率、叶片生理特性和氮代谢酶活性方面均表现较佳,这种栽培模式相比传统的农户模式,更适合作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栽培的一种优化栽培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毕文波  张瑞富  范秀艳  肖丽  高聚林  刘志雄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农户(NH)、高产高效(GCGX)、再高产(ZGC)和再高产高效(ZGCGX)4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冠层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和层位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为ZGCGX>ZGC>GCGX>NH,棒三叶差异最大。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为吐丝期高于乳熟期。吐丝期和乳熟期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ZGCGX>NH>GCGX>ZGC。吐丝期各栽培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乳熟期ZGCGX模式与NH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GCGX、ZGC模式。吐丝期和乳熟期春玉米冠层光合能力表现为:ZGCGX>ZGC>GCGX...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宛莉  刘恩科  李来福  杜瑞卿  杨建伟  
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兴民  张燕平  赖永祺  赵保荣  赵培仙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薇  周迎鑫  张雄  吴思  陶明德  陈平平  罗红兵  周文新  易镇邪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V1)、湘农玉27号(V2)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在低、中、高3个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与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150、225、300 kg/hm~(2))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高密高氮化控(T1)、高密中氮化控(T2)、高密低氮化控(T3)、中密高氮化控(T4)、中密中氮化控(T5)、中密低氮化控(T6)、低密高氮无化控模式即农民模式(CK) 7种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V1品种2年间T1、T2模式的产量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V2品种2019年T2模式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T1和T2的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效率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中氮条件有利于氮收获指数的提高。综合来看,高密中氮化控模式(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拔节初期化学调控)能在保证大幅增产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可在洞庭湖区夏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薇  周迎鑫  张雄  吴思  陶明德  陈平平  罗红兵  周文新  易镇邪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V1)、湘农玉27号(V2)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在低、中、高3个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与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150、225、300 kg/hm~(2))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高密高氮化控(T1)、高密中氮化控(T2)、高密低氮化控(T3)、中密高氮化控(T4)、中密中氮化控(T5)、中密低氮化控(T6)、低密高氮无化控模式即农民模式(CK) 7种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V1品种2年间T1、T2模式的产量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V2品种2019年T2模式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T1和T2的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效率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中氮条件有利于氮收获指数的提高。综合来看,高密中氮化控模式(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拔节初期化学调控)能在保证大幅增产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可在洞庭湖区夏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