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43)
2023(3997)
2022(3306)
2021(2973)
2020(2367)
2019(5406)
2018(5132)
2017(9044)
2016(5443)
2015(5908)
2014(5907)
2013(5755)
2012(5656)
2011(5088)
2010(5025)
2009(4590)
2008(4614)
2007(3959)
2006(3601)
2005(3342)
作者
(19944)
(16837)
(16749)
(15760)
(10840)
(8442)
(7470)
(6570)
(6464)
(6030)
(5912)
(5813)
(5692)
(5670)
(5587)
(5296)
(5232)
(5065)
(5055)
(4853)
(4451)
(4151)
(4109)
(3906)
(3838)
(3785)
(3772)
(3712)
(3697)
(3542)
学科
(19221)
经济(19199)
管理(12443)
(9990)
(8577)
地方(7683)
(7356)
企业(7356)
环境(6477)
方法(6227)
(5829)
数学(5326)
数学方法(5182)
中国(4730)
地方经济(4023)
(4004)
贸易(3999)
业经(3976)
农业(3937)
(3826)
(3806)
(3684)
(3492)
资源(3484)
(3345)
(3250)
(3204)
金融(3203)
生态(3115)
技术(2948)
机构
大学(77718)
学院(77363)
研究(35597)
科学(27368)
(25821)
(25599)
经济(24936)
中国(23892)
管理(23289)
农业(21055)
(21046)
研究所(19844)
理学(19472)
业大(19319)
理学院(19147)
管理学(18567)
管理学院(18452)
(17869)
中心(15318)
(14045)
农业大学(13391)
(13278)
(13207)
(12998)
科学院(12401)
实验(12097)
(11782)
实验室(11550)
北京(11240)
重点(11110)
基金
项目(58862)
科学(42749)
(40263)
国家(39992)
基金(39970)
研究(35017)
科学基金(30391)
(24188)
自然(22547)
(21941)
自然科(21909)
自然科学(21895)
自然科学基金(21440)
基金项目(21122)
社会(19803)
社会科(18718)
社会科学(18712)
资助(16461)
科技(15387)
计划(15358)
重点(15011)
教育(14518)
(14218)
(12206)
编号(12123)
科研(11960)
(11677)
创新(11648)
专项(11531)
(11446)
期刊
(28279)
经济(28279)
学报(24518)
(23028)
研究(19378)
科学(18184)
中国(16914)
大学(15989)
农业(15607)
学学(15486)
(9707)
管理(7938)
(7618)
业大(7471)
林业(6742)
教育(6336)
农业大学(5932)
(5856)
金融(5856)
(5659)
科技(5488)
资源(5285)
技术(5003)
中国农业(4694)
自然(4571)
业经(4137)
经济研究(4066)
问题(3872)
图书(3669)
科技大(3645)
共检索到117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上  耿明建  宋莉  李小坤  鲁剑巍  吴述勇  曹卫东  张建  
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5种豆科绿肥在三峡库区橘园的生长及养分积累状况。结果表明,除白三叶为多年生绿肥外,毛叶苕子生育期最长,其次为箭筈豌豆和光叶苕子,比紫云英长23~38d。光叶苕子、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冬前生长较快,覆盖度较高,紫云英和白三叶冬后生长较快。盛花期光叶苕子鲜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最高,其次为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再次为紫云英,白三叶最小。5种绿肥均适宜三峡库区秭归橘园生长,正常完成全部生育过程,相对而言,光叶苕子长势较好,各养分积累量较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鹏伟  张达斌  王峥  曹群虎  鱼昌为  李婧  曹卫东  高亚军  
【目的】研究不同豆科绿肥品种养分累积规律及其盛花期翻压后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最佳的绿肥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了夏季裸地休闲(对照)以及种植大豆、长武怀豆、绿豆4个处理,分析了3种豆科绿肥干物质和养分累积动态,比较了其盛花期的养分还田量,并对3种豆科绿肥翻压后后茬小麦养分吸收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长武怀豆和大豆干物质和养分累积相对较快,翻压前两者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明显高于绿豆。2)与对照相比,种植并翻压长武怀豆和大豆能显著提高小麦地上部N、P、K吸收量和籽粒产量。3)种植并翻压绿豆的后茬小麦基本苗和返青期总茎数明显降低,因而最终导致绿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顺慧  黄怡民  潘杰  付川  
本文采用水培实验,模拟三峡库区长江水体Cu2+污染环境,在Hoagland营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2+(CuCl2·2H2O),研究Cu2+对2种适生草本植物生长、生理指标、铜积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2+处理范围内,低浓度Cu2+对狗牙根和双穗雀稗植株生长没有出现明显的伤害现象,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促进性,新芽和新根数增加,当Cu2+浓度达适宜(狗牙根为40 mg/L,双穗雀稗为10 mg/L)时达最多,高浓度铜导致狗牙根和双穗雀稗新芽和新根数下降。在铜浓度为60 mg/L处理条件下,狗牙根叶绿素含量、SOD、POD及CA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57.77%、63.93%、136%、64.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新  刘正学  余顺慧  张静  包欣月  何昕航  
【目的】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如何有效筛选耐重金属农作物,在保障移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改善库区土壤生态安全,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测定一定重金属铬梯度处理下绿豆幼苗根、茎、叶的红外光谱,并对这些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各器官Cr(6+)的含量。【结果】生长介质铬处理浓度低于10 mg/L时对绿豆幼苗的生长基本没有影响;当铬处理浓度达到100 mg/L时,生物量略显降低,但是各处理浓度间生物量差异性不显著。绿豆幼苗各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勇杰   张刁亮   李越   彭建辰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樊志龙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生长及产量对间作豆科绿肥的响应,为构建干旱灌区基于绿肥的玉米氮肥节约型生产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玉米间作箭筈豌豆(M|V)和单作玉米(SM)2种种植模式,副区设5个施氮水平:地方推荐施氮量N360(360 kg·hm~(-2))、减量25%施氮N270(270 kg·hm~(-2))、减量50%施氮N180(180 kg·hm~(-2))、减量75%施氮N90(90 kg·hm~(-2))、不施氮N0。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日积(LAD)、光能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间作绿肥能够提高减量施氮(N270、N180、N90、N0)条件下玉米出苗后75—150 d的LAI,并增加其全生育期LAD和光能利用率。在N270、N180、N90、N0下,M|V较SM玉米75—150 d 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平均显著提高了9.8%、8.2%、4.6%。在M||V中,N270与N360的玉米出苗后75—150 d 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在SM中,玉米出苗后75—150 d的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间作绿肥显著提高了N270、N180、N90、N0条件下玉米出苗后90—150 d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同一氮肥减量条件(N270、N180、N90、N0)下,M|V较SM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平均显著提高了4.6%。在玉米出苗后75—130 d,M|V较SM的玉米群体生长率显著提高了5.9%。M|V较同一减量施氮(N270、N180、N90、N0)条件下的SM玉米籽粒产量平均显著提高了8.5%。在M|V中,N270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360。M|V较SM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平均显著提高6.0%和6.3%。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间作绿肥可以使玉米在施氮量261.4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14 876.4 kg·hm~(-2),而单作玉米获得最高产量14 012.5 kg·hm~(-2)时的最佳施氮量为348.6 kg·hm~(-2)。减量施氮对绿肥鲜草产量和绿肥氮素积累量的影响显著,M|V N270较M||V N360、M||V N90、M|V N0的绿肥鲜草产量分别显著高了3.8%、4.6%、9.7%,较M|VN90和M|VN0之间的绿肥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了5.3%和11.9%。间作绿肥主要通过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进而增加减量施氮条件下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间作玉米在氮肥减量下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籽粒产量。【结论】间作豆科绿肥可使氮肥减量25%的玉米获得高于地方推荐施氮量单作玉米的产量水平,可作为试区以及相似生态区域玉米化学氮肥减量的推荐生产模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向芬  李维  刘红艳  周凌云  丁玎  曾振  
以槐叶决明(Cassia sophera)"茶肥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5、10、20、40、80、120、160mg·kg~(-1))镉(Cd)胁迫对"茶肥1号"生长及Cd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0~160mg·kg~(-1) Cd,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各器官生长量受到明显抑制。"茶肥1号"各器官Cd含量与Cd胁迫浓度、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茎>叶。土壤中Cd元素大部分被根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说明"茶肥1号"植株根部最易受到Cd毒害。随着Cd浓度的增加,"茶肥1号"的种子Cd累积量增加缓慢。本研究在较高的Cd胁迫浓度条件下,"茶肥1号"在较短的时期内对Cd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根、茎、叶中浓度分别为113.85、20.15、7.00mg·kg~(-1)。因此,"茶肥1号"可作为土壤修复类的植物,在污染地区种植,对环境保护与田地污染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瑞梅  肖文发  王晓荣  封晓辉  王瑞丽  
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分析三峡库区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正向演替,土壤pH值逐步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水解性氮含量表现为针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植被演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3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都与土层极显著负相关;植被演替进程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与水解性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雯琦   金思成   刘智文   钱菁菁   朱程  
【目的】为了明确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豆科绿肥作物体内养分含量变化及其翻压还田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紫云英、毛叶苕子、蚕豆、箭筈豌豆四种豆科绿肥的生长发育和绿肥氮、磷、钾养分含量,并分析了绿肥翻压还田后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绿肥在苗期与生育后期全氮、全磷和全钾养分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生育后期的养分含量要显著高于苗期,干物质量达1800 kg·hm~(-2)以上,适宜翻压。在生育后期,毛叶苕子的全氮含量(3.34%)和全磷含量(0.29%)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绿肥,紫云英的全钾含量(3.58%)最高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紫云英和毛叶苕子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蚕豆和箭筈豌豆相对较低。四种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的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提升范围介于2.71%~29.50%。其中紫云英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上述指标与休耕相比分别提高了4.04%、3.40%、29.50%和8.22%。【结论】在不额外施用化肥时,种植紫云英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为高效绿肥-作物种植体系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万盼  孟祥江  周恺  
以三峡库区油桐幼苗为材料,研究盆栽条件下施用适量(50 g/盆)的复混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土壤(CK)相比,施肥3个月后土壤p H值显著降低(p<0.05);复混肥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p<0.05)、全氮(p<0.05)和碱解氮含量(p<0.05);却降低了土壤全K、(全p含量除外)有效p和速效K含量,说明施肥有利于油桐幼苗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复混肥促进了油桐幼苗的株高﹑地径增长及单株生物量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油桐幼苗根系生长,有利于其后期生长保持较高的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可见,在三峡库区油桐种植中施用适量复混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并促进油桐对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付甜  朱建华  肖文发  曾立雄  
利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测林分生长收获量是森林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早在200年前欧洲学者就编制了林分产量表,根据林分年龄预测林分产量。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林分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系统,80年代后趋于成熟[1]。林分水平的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是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江波  张绩  李俊杰  郑永强  吕强  谢让金  马岩岩  邓烈  何绍兰  易时来  
【目的】通过在三峡重庆库区典型代表性柑橘园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熟柑橘塔罗科血橙树体养分吸收、果实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三峡重庆库区晚熟柑橘优质丰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年生枳橙砧塔罗科血橙为试材,研究在0(N0)、1(N1)、1.5(N2)、2(N3)、2.5(N4)和3 kg/株(N5)6个施氮水平处理下树体枝梢干物质积累量、枝叶与果实养分吸收、果实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后,血橙各时期叶片和枝条干物质量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但春梢叶片干物质量在N3—N5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的枝叶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春梢大于秋梢,叶片干物质量要远大于枝条。春梢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在N0处理下均为最低,随着氮肥施入,吸收量显著增加,其中叶片的氮吸收量在N2处理达到峰值,磷、钾吸收量在N3处理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枝条的养分吸收量一直在增加,N3—N5处理差异不显著。秋梢叶片和枝条的氮吸收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在N5处理达到最大值,磷和钾吸收量在N0处理时略高于低氮处理(N1、N2),而高氮(N3—N5)处理显著增加。果实氮和钾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在N2处理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的果实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果肉中氮和钾含量远高于果皮,而果皮中的磷含量高于果肉。不同施氮处理的果实养分带走量差异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果实氮、磷、钾养分带走量以N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果实养分带走量顺序为钾>氮>磷。随着氮肥投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在N3处理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溶作用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大,0—20 cm土层内以N2处理硝态氮含量最高,显著高于N5处理;铵态氮含量比较稳定,与施氮量呈正相关;20—40 cm土层内各处理间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40—60 cm土层内高氮处理下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而铵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果皮厚度与施氮量呈正相关,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和产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N3处理纵、横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N2处理的单果重和产量最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可滴定酸含量增加,固酸比下降;维生素C和花色苷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在N2处理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降低。果实着色在N3处理下相对较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氮含量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皮厚度呈正相关,与固酸比呈负相关,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可滴定酸含量和果皮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固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综合考虑,在三峡重庆库区柑橘园中,纯氮推荐用量为0.63—0.86 kg/plant,可保证果园较高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水平,有利于血橙树体的养分吸收利用,同时果园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相对较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霞  丁华平  许木果  赵志平  
【目的】探明卵叶山蚂蝗、距瓣豆、三尖叶猪屎豆、白花灰叶豆4种绿肥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和处理方式,缩短绿肥的出苗时间。【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处理方式下卵叶山蚂蝗、距瓣豆、三尖叶猪屎豆、白花灰叶豆种子的发芽特征,分析温度、处理方式对4种绿肥发芽过程的影响,探索不同绿肥发芽的最佳温度和处理方式。【结果】4种绿肥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一致,均随处理水温的升高而提高。卵叶山蚂蝗的发芽势、发芽率随处理温度的提高一直上升,90℃处理最高;距瓣豆、白花灰叶豆则随处理温度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75℃处理最高,三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朱亚琼  简大为  郑伟  王朴  黎松松  郝帅  娜尔克孜  刘岳含  艾丽菲热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变化及田间作物地上生物产量的表现,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作物单作相比,豆科绿肥与玉米、油菜间混作以及轮作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质量分数,混作对土壤表层全钾质量分数影响较小,轮作还可提高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另一方面,间混作群体结构在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与试验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比,白花草木樨+大麦混作并翻压还田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了40.43%、50.00%、10.00%、27.93%、76.75%、45.13%;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次之。3)玉米、油菜和白花草木樨地上生物产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3.19%、16.68%和27.31%。因此,采用豆科绿肥+禾本科牧草混作并翻压还田、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乌尔禾地区农田的土壤质量,并兼顾其他农作物生产,可提高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大祥  刘仁华  李彦杰  杨俊年  
以三峡库区自然消落带野生狗牙根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条件下不同深度(0、5、10、15、20、25和30 m)的深淹胁迫以及胁迫后恢复实验,研究了脯氨酸及其积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深淹胁迫能诱导脯氨酸的积累,顺序上调脯氨酸合成关键酶精氨酸、鸟氨酸转氨酶(OAT)、谷氨酸脱氢酶(GDH)和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的活性,降低脯氨酸降解关键酶脯氨酸脱氢酶(PDH)的活性。因此,深淹胁迫导致脯氨酸积累是脯氨酸合成的鸟氨酸途径和谷氨酸途径顺序激活、而脯氨酸降解途径显著抑制的综合结果。深淹恢复生长30 d后,狗牙根脯氨酸及其积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活性恢复至未淹对照水平。从植物...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翟东东  田辉伍  郭祺  王东  刘红艳  熊飞  段辛斌  
三峡库区为四大家鱼提供了广阔的肥育场所,在长江四大家鱼资源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库区四大家鱼种群结构和生长状况还不清楚,不利于其资源保护。2019年8月-2020年8月对三峡库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采集了388尾样本,分析了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结果显示:采集到的鲢体长为100~805 mm,其中84.54%的鲢分布在100~400 mm;体质量为14.8~9 166.3 g,其中82.22%的鲢分布在1.0 kg以下;年龄组成为1~7龄,其中90.98%的鲢为1~3龄。三峡库区鲢体长(L)与体重(W)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8×10~(-6)L~(3.138 9)(n=388,R~2=0.981),为匀速生长类型。体长与鳞径(R)呈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R=0.006 2L-0.083 4(n=388,R~2=0.951)。体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_t=1 014.50[1-e~(-0.178 3(t+0.045 5))];W_t=21 848.11[1-e~(-0.178 3(t+0.045 5))]~(3.138 9)。拐点年龄为t_i=6.4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是:L_t=693.03 mm,W_t=6 605.67 g。与历史数据相比,三峡库区鲢种群表现出小型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小个体鱼比例增加以及生长速度减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