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8)
- 2023(11182)
- 2022(9647)
- 2021(8785)
- 2020(7695)
- 2019(17199)
- 2018(16827)
- 2017(31876)
- 2016(18001)
- 2015(20136)
- 2014(20285)
- 2013(20114)
- 2012(19113)
- 2011(17361)
- 2010(17765)
- 2009(16307)
- 2008(16577)
- 2007(15154)
- 2006(13164)
- 2005(11667)
- 学科
- 济(73016)
- 经济(72928)
- 管理(47868)
- 业(47236)
- 企(36877)
- 企业(36877)
- 方法(34501)
- 数学(30323)
- 数学方法(30002)
- 农(21715)
- 学(19487)
- 财(18736)
- 中国(18586)
- 贸(16062)
- 贸易(16059)
- 易(15556)
- 地方(15391)
- 业经(15367)
- 农业(14416)
- 制(13470)
- 银(11617)
- 银行(11541)
- 务(11438)
- 财务(11409)
- 财务管理(11376)
- 融(11263)
- 金融(11260)
- 环境(11215)
- 和(11130)
- 行(10931)
- 机构
- 大学(271038)
- 学院(267769)
- 济(105937)
- 经济(103743)
- 研究(98572)
- 管理(97512)
- 理学(84296)
- 理学院(83127)
- 管理学(81442)
- 管理学院(80942)
- 中国(71981)
- 科学(66318)
- 农(60712)
- 京(58120)
- 所(53978)
- 研究所(49866)
- 业大(48850)
- 农业(48787)
- 财(46860)
- 中心(43996)
- 江(41454)
- 财经(37722)
- 北京(36005)
- 范(35777)
- 师范(35235)
- 院(35145)
- 经(34283)
- 经济学(32556)
- 州(32143)
- 省(31983)
- 基金
- 项目(183696)
- 科学(141491)
- 基金(132750)
- 研究(123098)
- 家(120954)
- 国家(119874)
- 科学基金(99159)
- 社会(76620)
- 社会科(72443)
- 社会科学(72416)
- 省(72188)
- 基金项目(71141)
- 自然(67923)
- 自然科(66355)
- 自然科学(66324)
- 自然科学基金(65180)
- 划(62201)
- 教育(56511)
- 资助(54113)
- 编号(47600)
- 重点(42884)
- 部(39998)
- 发(39371)
- 成果(38400)
- 计划(37883)
- 创(37573)
- 科研(36409)
- 创新(35303)
- 课题(33979)
- 科技(33973)
- 期刊
- 济(114922)
- 经济(114922)
- 研究(72081)
- 学报(56604)
- 农(53845)
- 中国(49951)
- 科学(47851)
- 大学(40416)
- 学学(38532)
- 财(36464)
- 农业(36049)
- 管理(32794)
- 教育(24085)
- 融(22373)
- 金融(22373)
- 技术(20345)
- 业(20047)
- 财经(18572)
- 业经(18224)
- 经济研究(18152)
- 版(16285)
- 经(15917)
- 业大(15544)
- 问题(15505)
- 资源(13792)
- 科技(13589)
- 贸(13235)
- 农业大学(13072)
- 技术经济(13059)
- 国际(12346)
共检索到391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细兵 卢金友 王敏 黄悦 许全喜
采用原型资料分析、长河段一维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分析和预测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水沙与冲淤影响,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出口水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湖区防洪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30a末,荆江三口年均分流量和分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少43%和73%,三口分流道的河床相应发生冲淤变化;三峡工程运用后,受荆江三口分流比减少影响,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显著减少,对增强洞庭湖区调蓄功能、延长洞庭湖寿命有利;受三峡水库调度运用与长江干流河道冲刷影响,洞庭湖出口水位以下降为主,汛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防洪有利,而枯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水沙变化 防洪 生态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琦 欧伏平 张雷 卢少勇
以入湖水系、湖体、出湖口为研究区域,基于20多年的监测数据,运用水质单因子评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等评价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洞庭湖水文、水质、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环境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湖水量及沙量均明显降低、水位变幅减小。(2)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浮游植物等指标的时空分异特征较为明显,4个指标年均值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SD、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及密度自三峡工程运行后变化尤为明显。西洞庭湖的SD高于南洞庭湖,东洞庭湖的SD最低。ρ(TP)在湖体最高,ρ(TN)则在湖体最低。(3)入湖水系水质最好,出湖口水质最差。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帅红 李辉艳 李赛 李荣荣
通过实地调查与水样检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法以及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评价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典型年(1986、1991、1998、2004、2006和2010年)洞庭湖水环境质量、营养化水平和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变差,各断面水质超标率有明显上升,呈现以氮、磷污染为主并伴有有机污染的特征;营养化指数有上升趋势,东洞庭湖2008~2010年综合营养指数超过50,出现轻度富营养;隐藻门代替硅藻门成为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其生物多样性下降;东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而苏氏尾鳃蚓成为西、南洞庭湖的优势种,其种类和密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影响洞庭湖水质的因素除了"三口"、"四水"污染物聚集和湖区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外,三峡水库运行后入湖水沙量大幅减少以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也是其关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李峰 陈心胜 侯志勇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关键词:
荆江三口 突变 水文过程 水利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邵林 刘晓清 刘新平 郭聪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 8个代表水文站 37年 11× 10 4 个逐日水位数据 ,研究了湖区不同时期滩地出露天数的变化规律 ,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前后与建成初期典型年逐日水位数据库资料 ,分析了三峡工程建成后 ,湖区各代表水文站水位的变化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 ,预测了三峡工程对湖区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认为 :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 ,滩地出露天数变化的是低位滩地 ,中位滩地出露天数有一定变化 ,高位滩地基本不变 ;1~ 5月低位滩地和 6月中位滩地的出露天数都减少 ,7~ 9月出露情况不变 ,10~ 11月中低位滩地出露天数增加值大 ,12月出露天数变化小 ;其中东洞庭湖区和南洞庭湖区的横岭湖区滩地变化大...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洞庭湖 滩地 出露天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陈心胜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文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湿地植被组成和群落演替。本文以洞庭湖湿地植被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及演替规律为基础,从水位年内和年间变化、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应加强湿地植被生态过程及功能、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同时重视洞庭湖自身的地质演化。
关键词:
洞庭湖 三峡工程 植被演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群 姜加虎 赖锡军 孙占东
通过对近20a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较为迅速,在几种湿地景观类型中,芦苇分布面积稳定增长,由475km2增至751km2,年均增加13.1km2,湖草的分布面积比较稳定,而水面与泥滩的分布面积则大幅减少。湿地格局演变总体上呈现芦苇挤占湖草的分布空间、湖草挤占水面泥滩的态势。分析认为泥沙淤积和湖泊水情变化改变了洲滩的淹水历时,引起植被分布的变化,是影响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2000年后,随着泥沙淤积减缓,湖泊水情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影响更为重要,其中三峡水库的运行使洞庭湖中、低位洲滩提前出露,淹水历时缩短,导致湖草的分布界线明显向下延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惠君 栾震宇 许新发
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三峡工程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江河湖泊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长江中下游(宜昌~大通)水沙模拟模型,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中下旬~11月),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比水库运用前减少3 000~6 000m3/s,湖区各站水位最大降幅为0.7~1.9m,平均降幅0.4~0.9m。以此为基础,通过典型调查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区农田灌溉用水和城镇供水的影响,提出了消除或降低影响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鄱阳湖综合治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姜加虎 赖锡军
季节性水文干旱是洞庭湖近年突出的水情问题,并因三峡影响而倍受关注。基于洞庭湖水文干旱的关注焦点(湿地生态影响)及其与湖泊水情的对应关系,建立了湖泊滩地出露与持续时间为依据的干旱度量指标;并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揭示了洞庭湖水文干旱发生的时空特点和水情机制;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获取的三峡水库蓄水对洞庭湖的水位影响量化了三峡水库秋季蓄水对湖区干旱的贡献分量。结果认为:(1)2000年后,洞庭湖的干旱频次明显增多、旱情加重,干旱程度以西洞庭最剧,东洞庭次之,南洞庭最轻;(2)洞庭湖不同湖区干旱成因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全湖的春旱基本由洞庭湖流域来水偏少引起,而东洞庭湖秋旱主要由长江来水减少引起,西、南...
关键词:
洞庭湖 水文干旱 江湖关系 三峡水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峰 谢永宏 陈心胜 邓正苗 邹业爱 李旭 侯志勇 曾静 胡佳宇
湿地植被格局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湿地植物生物学特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通江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明显,进而影响湿地植被格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总结了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同时对驱动湿地植被演变的水文成因及湿地植物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湖草群落面积呈下降趋势,芦苇(荻)和林地群落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水位、淹水时间、泥沙淤积等多种水文情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湿地植物还可以通过繁殖对策、生态生理、种内种间关系变化等多个生物学策略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维持植被格局的稳定性。最后以杨树种植和冬候鸟多样性变化为案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利 谢炳庚 秦建新 张猛
根据洞庭湖区1987—2008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洞庭湖区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减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②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泥沙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加大后降低,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增大;苔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后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防护林滩地的破碎化程度由减小到增大到再增大;耕地(水田、旱地)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大;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最多;林地的结构相对稳定;③三峡工程运行使洞庭湖区湿地的水沙和泥沙淤积发生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芮 吕殿青 李景保
基于1990~2019年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的日流量数据,运用水文变化指标体系和变化范围法评估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湖汇流区水文的改变程度及其对鱼类繁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汇流区整体的水文改变度为36.79%,呈现中度改变,年均1、3、7、30、90日最小流量,涨、落水率等水文指标改变程度较大,呈现中度或高度改变;(2)三峡水库蓄水改变了汇流区天然的生态水文过程,与四大家鱼生长繁殖相敏感的水文指标发生变化,使其产卵期推迟,鱼类产卵繁殖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幅降低。揭示了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湖汇流区生态水文情势的影响,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丽格 耿明明 李峰 谢永宏
为了分析2015~2020年(即湖南省政府开展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前后)洞庭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高锰酸盐指数(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Mn)和氨氮(NH3-N)4项水质指标,分析了洞庭湖水质年际变化趋势及行动计划前后的水质特征;并通过水体污染指数w和综合污染指数γ评估了洞庭湖水质污染水平;最后结合水位、入湖径流等水文指标和污水处理率、畜禽排泄量等人为指标,深入揭示不同时期影响湖泊水质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TN、TP和NH3-N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显著性水平p<0.05),且在行动计划后期间3个水质指标浓度均显著降低。洞庭湖水质污染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东、南和西洞庭湖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6、0.78、0.78。(2)水位、入湖流量、入湖泥沙量呈年际波动趋势;泥沙沉积量显著增加,由-1 528.2×10~4 t/a增至1 211.7×10~4 t/a。(3)畜禽排泄量、施肥量、污水处理率、水位和泥沙沉积量是影响洞庭湖水质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建议后续湖泊管理中继续加强外源污染物管控,同时合理改善洞庭湖水文条件,加强水文连通性。
关键词:
洞庭湖 水质 驱动因子 三年行动计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加虎 黄群
本文在三峡工程对长江湖口站水位影响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湖口站与鄱阳湖各湖区水位代表站的相关关系,研究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程度有自下游向上游方向逐渐减小的特点;枯水期影响程度大于丰水期。三峡水库丰水期作减泄流量调度,即当减少下泄流量1000~6000m3/s时,鄱阳湖水位将下降0.06~0.82m;枯水期作增泄流量调度,即当增加下泄流量1000~6000m3/s时,鄱阳湖水位将上升0.04~0.97m。尤其是枯水期的12月至翌年1月,三峡水库若减少下泄流量2000m3/s、4000m3/s、6000m3/s,鄱阳湖将分别有100km2、246km2和...
关键词:
鄱阳湖,三峡工程,水位,预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耶 谢永宏 邹冬生
基于1980~2015年荆江三口五站逐日流量数据,采用IHA指标体系分析度量三峡工程运行前后荆江三口水文情势的变化。除新江口和弥陀寺在枯水期1~3月有小幅增长外,三口各站点月均流量值均减小,汛期下降幅度较大。最大日流量值持续下降,但2003年后变化趋势相对平缓。沙道观和管家铺站断流天数显著上升,各站流量变化率明显降低。荆江三口水文情势变化受长江干流径流量减少、径流过程改变以及干流与口门河段河道冲淤不一致的共同影响,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种群以及洞庭湖苔草草洲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荆江三口 水文情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